文/虎虎昇威
孩子多大應該分房睡?不少“專家”建議說越早越好,孩子大了很難分,越早分房睡好處越多……特別前幾年崇尚歐美教育的家長,視這樣的理念為行動的圭臬,堅決執(zhí)行。
直到有一天,馬伊琍在微博中談到孩子的睡眠問題,“請不要違背讓母嬰親密的自然規(guī)律,孩子終有一天會長大,會有足夠的能力做那些曾經(jīng)做不了的事,而我們,只需要陪伴和等待,并準備好足夠的耐心……”對曾經(jīng)采用“哭聲免疫法”強迫孩子獨立入睡的做法進行反思,喚醒了眾多家長的“執(zhí)迷不悟”。
《稀里嘩啦噼里啪啦!》講述了一只小青蛙獨立入睡的故事,只不過這只小青蛙和大多數(shù)小朋友一樣,對獨立睡覺害怕、恐懼,而青蛙的爸爸媽媽處理的方法值得家長學習。
“每天晚上,黑夜都會準時來到池塘邊。每天晚上,吉約姆都有點害怕。”有過分房睡覺經(jīng)歷的孩子和父母對這個場面肯定不陌生,在這個時刻到來之前,一切都好,一旦這個時刻到來,孩子會各種理由拖延。小青蛙吉約姆就是如此,此時的媽媽耐心陪伴著他,看他洗臉刷牙、幫他系上睡衣紐扣,提醒他睡前上個廁所,還和他共情,他離開之前還安排青蛙爸爸陪吉約姆讀故事。
這是一個非常有耐心的媽媽,可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順利地做好睡前準備,或許他借著任何一個事兒就會發(fā)脾氣,比如不想刷牙,不想洗臉,這個時候就考驗媽媽的耐心,既要溫柔又要堅定,還不能亂發(fā)脾氣。
一般家庭入睡前的準備工作都由媽媽承擔,爸爸往往缺席。而《稀里嘩啦噼里啪啦!》中,青蛙爸爸可以說是一個陪伴的楷模,不僅親子共讀,陪伴小青蛙,而且在吉約姆因為害怕來到爸爸媽媽房間時,爸爸幾次堅定地又將小青蛙送回他的房間。當爸爸無奈地被擠到小青蛙床上,聽到兒子害怕的“稀里嘩啦噼里啪啦”聲音之后,又以實際行動引領(lǐng)兒子尋找聲音的來源,直到找到“稀里嘩啦噼里啪啦”的真相,和兒子一起睡在夜色溫柔下的荷葉上,小青蛙再也不害怕夜晚了。
“恐懼并不可怕,只有直面恐懼,才能戰(zhàn)勝恐懼”,青蛙爸爸通過自己的行動向小青蛙傳達了這樣的理念,同時耐心又愛意濃濃地陪伴兒子走好“獨立入睡”這一步。
都說父愛如山,但在故事中,讀者明顯感到青蛙爸爸的“愛如水”,時而堅定地澎湃著,時而溫柔地蕩漾著,在兒子需要他的時候,他足夠耐心地行使著父親的責任,用愛陪伴兒子安然入睡。在父愛普遍缺席的當下,這個故事給眾多父親上了生動的一課,而媽媽們也要明白,美好的家庭、和諧的夫妻關(guān)系才是親子關(guān)系的基礎(chǔ)。
昇昇九月份就要上小學了,年初家里就開始著手布置他的獨立房間、學習桌椅,開啟他分房獨立的前奏。令我們驚喜的是,在準備的過程中,他主動提出獨立入睡,沒有糾纏、沒有哭鬧,整個過程順利極了。有人可能會說孩子很勇敢,不怕黑不怕噩夢;也可能會說孩子真聽話懂事……其實,這些都只是表面現(xiàn)象,而父母濃濃的愛才是孩子走向獨立的足夠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