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天下第一好事”,無論是為了國家的強大,還是為了事業(yè)的發(fā)展、個人的幸福,我們都要讀書。那么,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應(yīng)該讀些什么書呢?
梁啟超曾為青年學生開列“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包括《四書》《尚書》《易經(jīng)》《詩經(jīng)》(《四書五經(jīng)》精裝版共4冊,原價995元,現(xiàn)價268元)等20多種經(jīng)典名著。他認為,這些書“無論學礦、學工程學……皆須一讀,若并此未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敝熳郧逶督?jīng)典常談》,其中說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jīng)典訓練應(yīng)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jīng)典,也要有接觸的義務(wù)?!?/p>
值得注意的是,經(jīng)典肯定是名著,但名著不一定是經(jīng)典。經(jīng)典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要得到保存;二要流傳;三要載入公認的文學史或哲學史。
今天,一提起中國古代的經(jīng)典,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四書五經(jīng)。古人做學問,不像我們今天分科很細,古人很簡單,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大門類??梢哉f,四書五經(jīng)就是我們文化的根,是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去誦讀的經(jīng)典。
在我們引以為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詩歌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部分。說到詩歌,自然不得不提到唐詩。在中國古代所有的朝代中,為何獨獨唐詩流傳數(shù)量最多、影響最為廣泛?這是因為唐詩有“口語化、格律化、短小化”的獨特魅力。要問中國的詩中,哪一首是最美的詩?很多人認為是初唐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這首長詩,意境空明,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zhuǎn)悠揚,有“以孤篇壓全唐”之譽。
《詩說中國》(共6冊,包郵價206元)叢書的序言里有這樣一句話:“我們這套書不是在講詩,我們是在講中國?!痹娫谥袊怯邢到y(tǒng)性的,詩里所呈現(xiàn)的中國式審美永遠不會過時。美是可以傳承的,是具有民族性的,美是凝聚文化的核心力量,而詩是美的載體。
因此,作為中國人,我們要多讀一些詩詞,要有一些詩詞作品打底子。
除了古詩詞,現(xiàn)代詩的代表作,如《教我如何不想她》(劉半農(nóng))、《再別康橋》(徐志摩)、《雨巷》(戴望舒)等,也值得一讀。在詩的國度里,沒有當代詩詞作品,是說不過去的?,F(xiàn)在的人大多焦慮,一焦慮就想出逃,奔向遠方。其實,高山、森林、大海,這些并不意味著“遠方”,詩意在日常。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講,現(xiàn)代人比古人更需要讀詩。
如有條件,我們還要讀一些“大書”,如史論傳記等。復旦大學中文系駱玉明教授說:“一個人一輩子一定要讀過一部大書,讀過大書的人,會有不一樣的氣象?!?/p>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之一,在汗牛充棟的歷史著作中,有兩部非常著名和重要的作品值得一讀,一部是西漢司馬遷撰寫的《史記》(精裝版共6冊,原價1580元,現(xiàn)價268元),另一部是北宋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精裝版共4冊,原價696元,現(xiàn)價268元)。前者是“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記》),后者則是“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司馬光《進資治通鑒表》),其書名即直接鮮明表達了有鑒于治道之通達的愿望。
當代史書中,比如美國作家夏伊勒的《第三帝國的興亡》(共2冊,包郵價118元),是一本反映納粹德國歷史的作品,它記述了被希特勒稱為“千秋帝國”而實際上只存在了12年零4個月的第三帝國從興起到覆滅的全部過程。這類書也不妨讀一讀,這都是打底子的書。
當然,四大名著也應(yīng)該是中國人必讀的書目。以曹雪芹的《紅樓夢》(《四大名著》共4冊,原價980元,現(xiàn)價180元)為例,它是我國歷史上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寫盡了人世間的辛酸,寫盡了一個家族的興旺盛衰,它是整個封建社會的縮影,同時它也是一部清朝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
除文史經(jīng)典外,哲學經(jīng)典也是不可或缺的。哲學有什么用處呢?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俞吾金在《哲學導論》一書中這樣寫道:“哲學賦予了人們一種選擇的眼光,使得你能夠站在制高點上,可以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更有把握。”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們要盡量讀一讀老子的《道德經(jīng)》、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等經(jīng)典哲學書籍。
此外,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宗白華的《美學散步》等都是值得一讀的美學著作。對于美的發(fā)現(xiàn),更多的不是靠眼睛,而是在心靈的層面上。
經(jīng)典是唯一不死的東西,它如歷史一樣,記錄著人類的昨天,描繪著人類的明天,并與時代同行。讓我們從歷史中認識自己的來路,在經(jīng)典中尋求邁向未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