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公元824年暮春,草長鶯飛,綠樹成蔭。春光大好之際,人們紛紛扶老攜幼,踏青賞花,其樂無窮,屯田員外郎劉禹錫卻正步履蹣跚地走在泥濘的路上,他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原因很簡單,他參加了翰林待詔兼度支使王叔文領(lǐng)導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干政和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146天的革新失敗后,王叔文被賜死,改革派悉數(shù)被貶,如鳥獸散,劉禹錫也從一個炙手可熱的京官變成了地方上一個可有可無的小芝麻官,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貶官身價驟降,連個仆從也沒有,他辛辛苦苦背著鋪蓋卷,一路風餐露宿,起早摸黑,好不容易從長安來到貶謫地,已是衣衫襤褸,滿面塵土,近乎乞丐。他遞上公文,拜見縣官策縣令。這是個趨炎附勢、嫉賢妒能的小人,且心胸狹窄,睚眥必報,氣性很大,肚量極小。他斜睨著看了一眼風塵仆仆的劉禹錫,哼了一聲,心想,你不是大文學家嗎,你不是皇帝的股肱之臣嗎,你不是“永貞革新”的風云人物嗎,如今落在我的手里,鳳凰落地不如雞,強龍難壓地頭蛇,來到我這一畝三分地,看我怎么收拾你。
按規(guī)定,通判應在縣衙里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刹呖h令狗眼看人低,看人下菜碟,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不讓他住在縣衙,把他安排在城南一套面江而居的宅子。這正中了劉禹錫之意,他才不愿在縣衙天天看策縣令那副勢利小人嘴臉,所以在這里住得很是愜意,每天讀書寫詩,游山玩水,優(yōu)哉游哉。并在門上貼了一副對聯(lián):“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p>
策縣令知道后很郁悶,鼻子都氣歪了,就立刻吩咐衙里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我讓你還看大江白帆,美得你!面積也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房子雖少了一半,而且遠離大江,但新居位于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桃花盛開,別有一番情趣。劉禹錫仍滿心歡喜,樂在其中,談詩論文,交朋結(jié)友,日子過得很舒服,并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河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p>
消息傳到策縣令那里,他更生氣了,火冒三丈,又找理由派人把劉禹錫的家搬到縣城中部,既無江河可觀,也無垂柳可賞,而且只給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里,策縣令就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條件一次比一次差,最后僅是斗室。劉禹錫一方面安之若素,坦然面對;另一方面,他覺得這個策縣令的小伎倆實在可笑,就想再氣他一回,刺刺他的肺管子,讓他難受幾天。便提筆寫下了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并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一時間觀者如流,贊聲不絕,人們齊聲朗誦:“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陋室銘》言簡意賅,朗朗上口,遂不脛而走,迅速傳播開來,甚至遠在京城的人都知道了。
虎落平陽被犬欺。策縣令再三難為劉禹錫,小人得志,頗為得意,逢人就吹,大才子劉禹錫讓我收拾得服服帖帖,沒一點脾氣??蓻]想到,劉禹錫的《陋室銘》早已傳遍全縣,聲名鵲起,連衙役們都會背了。策縣令可能是最后一個知道消息的人,他連忙派人抄了《陋室銘》回來,邊讀邊恨,越讀越氣?!罢勑τ续櫲澹鶃頍o白丁??梢哉{(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讀到這里,他似乎看見劉禹錫那嘲弄的神情,頓時血往上涌,兩眼發(fā)黑,不禁大叫一聲,昏倒在地。蘇醒后就有點中風先兆,口齒不清,仍恨恨地一遍遍地嘟囔著“何陋之有?何陋之有”?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小人刁難,自己須方寸不亂,先用豁達和蔑視態(tài)度待之,再以智慧和實力反擊,乃是高人之所為,劉禹錫堪稱楷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人并非全無用處,如果不是策縣令的小人之舉,就不可能激出劉禹錫的千古奇文《陋室銘》,尋根求源,真還得感謝策縣令呢!
圖:付業(yè)興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