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敦煌壁畫中的彈撥樂器

        2019-03-06 10:21:28鄭汝中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19年1期
        關鍵詞:琵琶敦煌

        鄭汝中

        在敦煌壁畫中有一個極為壯觀的音樂世界。即壁畫中描繪有大量的古代樂舞表演和樂器圖像資料。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東千佛洞、五個廟五處石窟。

        表1.

        421—439439—535535—556557—581581—618618—712712—781781—848848—907907—960960—10361036—12271227—1368

        以莫高窟的規(guī)模最大,有492個洞窟。其中有音樂的洞窟240個,繪制樂伎3520身,樂隊490組。樂器吹拉彈打四大類,有45種4549件。其中彈撥樂器11種,包括琵琶、五弦、阮、花邊阮、葫蘆琴、彎琴、琴、箏、瑟、箜篌、鳳首箜篌,共計1291件。這里面有兩種樂器胡琴和鳳首箜篌在莫高窟壁畫中未見,只出現(xiàn)在榆林窟。

        一、樂器在壁畫中的表現(xiàn)形式和出現(xiàn)的位置

        莫高窟石窟的走向是南北向,開鑿在宕泉河谷西岸的山崖上。洞窟是坐西朝東,進洞一般有前室、甬道、主室。主室正北為佛龕,窟四壁和窟頂藻井及四披均繪壁畫。在講述樂器在壁畫中表現(xiàn)形式和出現(xiàn)的位置之前,先把敦煌石窟的年代分期以表格形式說明一下(表1)。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樂器在壁畫中表現(xiàn)形式和出現(xiàn)的位置,我們也以表格形式列出(表2)。

        (一)伎樂天音樂表演場面

        伎樂天乃壁畫中天宮佛國世界歌舞的眾神。而一切歌舞活動都是對佛的奉獻和禮贊。除了佛本身受人頂禮膜拜之外,其他菩薩仙眾都有可能是音樂歌舞的表演者,表現(xiàn)極樂世界的歌舞升平。伎樂天在壁畫中出現(xiàn)的位置是有規(guī)律的:

        表2.

        1.天宮樂伎——早期壁畫的出現(xiàn)是從北涼、北魏直到隋代。在窟頂與四壁上部交界處繪有帶狀之宮門欄墻,天宮圓圈城門狀方格,內有樂舞的天人,半身立姿做演奏狀。所持樂器多種多樣,有的樂器繪得很寫實。進入隋朝以后,天宮伎樂的位置漸為飛天伎樂取代。

        圖1.天宮樂伎(莫高窟249窟——西魏)[注]圖1—圖20參見作者編著《敦煌石窟全集·音樂畫卷》《敦煌石窟全集·飛天畫卷》《解讀敦煌 佛國的天籟之音》《敦煌壁畫樂舞研究》。

        2.飛天樂伎——飛天即飛翔的天人。是印度神話中的保護神,天龍八部中的乾達婆和緊那羅神。其實,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羽人,飛仙的意識已形成,我們從遠古的原始藝術,史前圖騰文化,巖畫中看到端倪。在《山海經》《楚辭·遠游》《太平御覽》均有以天仙、亦云飛仙的描述。飛天的職能是禮贊、供奉、散花、奏樂,在敦煌石窟中的飛天,僅憑借美麗的衣裙飄帶表現(xiàn)在空中翱翔飛舞奏樂散花姿態(tài),造型優(yōu)美,極富韻律感,是敦煌石窟中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形象。莫高窟繪有持樂器的飛天600余身。在窟四壁、佛龕內外和經變畫中。

        圖2.天宮樂伎(莫高窟304窟——隋代)

        圖3.飛天樂伎(莫高窟322窟——初唐)

        3.藥叉樂伎——藥叉也稱夜叉,天龍八部之一。是佛國天界地位低的護法神,也能做樂舞蹈、邊跳邊奏、身體短粗、動作彪悍。常用粗獷的線條繪于壁窟下部與天宮樂伎上下呼應。

        4.肋侍菩薩樂伎——持樂器的菩薩。多出現(xiàn)在經變畫中,佛兩側或坐在佛的身邊聽法,部分持樂器。

        圖5.肋侍樂伎

        (莫高窟428窟——北周)

        5.金剛力士樂伎——佛的警衛(wèi)。是手持金剛杵的勇士,也持金剛鈴。金剛鈴雖為樂器,也是法器。

        6.童子樂伎——多為男童從蓮花中化生而出,于天花流云中散花歌舞。從早期西魏,一直沿襲到晚期西夏均有繪制,出現(xiàn)在佛龕楣和窟頂人字披及經變畫中。所謂化生,佛教認為眾生來源有四種形態(tài):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卵生是鳥類,胎生是哺乳動物,濕生是昆蟲類,化生是無所依托??繕I(yè)力而生的是佛。

        7.迦陵鳥樂伎——印度神話中的樂神迦陵頻伽。人首鳥身,體似仙鶴,有頭的也有雙頭的,雙頭的又稱共命鳥。頭戴菩薩冠,持樂器演奏或舞蹈。出現(xiàn)在隋代,在唐代經變畫中增多。位置在經變畫禮佛樂隊的兩側邊沿,窟頂藻井中心,佛龕頂?shù)葓龊?,所持樂器多樣?/p>

        8.經變畫樂伎——經變畫也稱變相。即將佛經的文字內容變成圖畫。經變畫樂隊最早見于隋代,人數(shù)較少,進入初唐就出現(xiàn)了大型樂隊。

        圖4.藥叉樂伎(莫高窟249窟——西魏)

        圖6.童子樂伎(莫高窟398窟——隋代)

        圖7.迦陵鳥樂伎(榆林窟25窟——唐代)

        圖8.經變畫樂伎(莫高窟85窟——晚唐)

        a.樂隊在說法圖的下方,蓮花寶池的上方。有時樂隊前沿還有迦陵鳥樂隊。

        b.樂隊分兩組,相向席地而坐,中間有一兩個舞者,有時也持樂器。

        c.兩組人數(shù)大致相同,持不同樂器,基本是一樣一件。

        d.樂隊的排列和所持樂器無固定規(guī)律。

        莫高窟有大大小小的經變畫樂隊500余組,這是樂器出現(xiàn)最多最集中的場合。如220窟一鋪樂隊有28人之多,使用樂器有19種。

        (二)伎樂人音樂表演場面

        在壁畫中凡是描繪人間世俗的音樂活動,其中奏樂做舞者都稱作伎樂人。出現(xiàn)的場合如下:

        1.窟的主人為了祈福,往往把自己及眷屬繪在壁上供養(yǎng)佛,有時繪樂伎,稱供養(yǎng)人樂伎;

        2.在經變畫中反映民間、民俗的故事畫,嫁娶、宴飲、樂舞場面和百戲雜技場面的伴奏等;

        3.描繪窟主的出行圖中有樂器出現(xiàn)。

        出行圖是中國最早的傳統(tǒng)繪畫形式。多出現(xiàn)于墓葬壁畫、漢畫像石和畫像磚中。一般畫面較小,也有大的,如山西太原婁睿墓就有大型出行圖,其中有樂舞場面,敦煌壁畫中的出行圖就是沿襲了這種傳統(tǒng)。它和佛教關系不大,主要是宣傳窟主的家史。敦煌壁畫中出現(xiàn)有三組出行圖:《河西節(jié)度使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曹議金出行圖》《慕容歸盈出行圖》。以《張議潮出行圖》的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繪制最精美生動, 是一組很有名氣的歷史畫卷。它是張議潮的侄子張維深為紀念其叔張議潮所修的功德窟中所繪(圖9)。

        圖9.出行圖樂舞(莫高窟156窟——晚唐)

        張議潮是河西一帶的土豪,于公元858年在沙州率眾起義,使河西一帶脫離吐蕃統(tǒng)治,因而受到唐王朝敕封為歸議軍節(jié)度使。這幅長卷畫是描繪他凱旋而歸的威武場面。儀仗隊前導是吹打的軍樂,然后八人的舞蹈,有十四人的樂隊持笙、笛、琵琶、箜篌等為之伴奏。

        張議潮出行圖對面是繪有其夫人宋氏的出行圖,它的前導為百戲舞樂,一壯漢頂竿,兩小童勾腳倒懸,后有舞樂烘托氣氛。

        (三)圖案裝飾

        圖案裝飾是我國繪畫的傳統(tǒng)形式。即將各種動物、植物和日常生活用品排列成一種固定組合,形成一種圖案。在經變畫中,用樂器構成的圖案叫“不鼓自鳴”,寓示天界無人演奏,樂器自會發(fā)出仙樂。樂器身繞彩帶,凌空飄舞,襯托極樂凈土世界的歡樂祥和。

        “不鼓自鳴”在敦煌壁畫中,最早出現(xiàn)在隋代,后歷代均有繪制,多達1000余件樂器。

        同時,“不鼓自鳴”除天宮飛舞外,在佛龕內外,佛床壺門和華嚴經變的華嚴海中也繪有單件樂器。

        華嚴海是華嚴經的圖解,是田比盧舍那凈土的象征。華嚴經認為:一滴水一微塵映世界,一瞬間含永遠。這極賦哲理的思想,在畫面中通常表現(xiàn)為九組說法圖,下方繪一大海,海中小圓圈水滴表現(xiàn)蓮花世界,圈內畫有各種器物,其中有大量樂器。

        圖10.不鼓自鳴(莫高窟217窟——盛唐)

        (四)法器

        在壁畫中,樂器不是為演奏音樂,而是作為法器使用的。如常置于窟頂四角繪的四天王之一的東方持國天王,所持的琵琶就為法器。四天王在印度佛教中是各護一天下,傳入中國后有所變化,他們被安排進了寺院的天王殿威嚴站立。南方增長天王持寶劍,東方持國天王持琵琶,北方多聞天王持傘,西方廣目天王手纏一龍,四物寓意“風、調、雨、順”。

        二、敦煌壁畫中彈撥樂器的特點

        下面僅僅是介紹敦煌壁畫中彈撥樂器的特點、演變。并非是教科書上的彈撥樂器的介紹,是我對壁畫石窟的科研認知而已。

        中國音樂有一個特色,就是以彈撥樂器為主體構成音樂結構。漢代以前中國音樂的象征性符號是古琴,漢代以后象征性的符號是琵琶。這兩種樂器可以說明中國音樂的特色是以彈撥樂為主體的。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繪制了近千年。琳瑯滿目的樂器,清晰的反映出各種樂器發(fā)展的軌跡。其中有彈撥樂器11種,為琵琶、五弦、阮、花邊阮、葫蘆琴、彎琴、琴、箏、瑟、箜篌、鳳首箜篌。需要說明的是,它和彈撥節(jié)的彈撥樂器有區(qū)別。其中有幾種樂器三弦、揚琴、柳琴、月琴,敦煌壁畫中沒有。

        1.三弦這件樂器出現(xiàn)在明代,敦煌壁畫止于宋元。三弦形象資料出現(xiàn)在北京房山云居寺。有一明代的塔,塔基座上有組浮雕伎樂,就有一三弦。另福州開元寺的大殿斗拱雕刻一組飛天,其中一身飛天持三弦。

        2.揚琴壁畫上沒有,是因為揚琴在中國出現(xiàn)得較晚。它是明末從廣東興起的。當時叫洋琴,這件樂器來自東歐羅馬尼亞一帶。

        3.柳琴和月琴。它們分別是琵琶和阮的延伸。

        下面分別介紹壁畫中的彈撥樂器。

        1.琵琶

        (1)在敦煌壁畫中繪制圖形最多,僅莫高窟就有689只。在千年的發(fā)展中,每個朝代都不盡相同。我把典型的篩選出五十種(見圖11)。

        圖11.琵琶50種樣式

        早期窄瘦或圓形,后逐漸趨于梨形。可以看出這是一件我國本土產生衍變發(fā)展的樂器。

        (2)在壁畫中琵琶直項和曲項并存,曲項居多。

        (3)手彈和撥彈并存,撥彈居多。演奏方式席地而坐,橫抱、橫彈。

        (4)琵琶上繪有捍撥和鳳眼。

        (5)琵琶的復手都較大,要比現(xiàn)代琵琶大一倍。

        (6)壁畫所繪琵琶均為四相,未見設品。

        但是,我在藏經洞出土的一幅晚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的《織勝光佛五星圖》絹畫中(圖12),發(fā)現(xiàn)有一只琵琶在四相下附有三個品,兩短一長,連同四相,即為七柱。此畫可證實唐代琵琶已有設品萌芽。過去認為明代琶琶才出現(xiàn)了品。這一發(fā)現(xiàn),把琵琶有品這個歷史推進了數(shù)百年。

        2.五弦

        五弦在壁畫中出現(xiàn)較琵琶少,莫高窟僅40余只。在樂隊中出現(xiàn)兩個琵琶圖形時,一個為琵琶,另一個是五弦。它應該是琵琶派生出來的樂器,但文獻中把它定為單獨的一種樂器。比琵琶略小,可是在壁畫中顯示不出來,在壁畫中五弦和琵琶無大小區(qū)別(圖13)。

        3.葫蘆琴

        葫蘆琴就是琵琶的一種變形。是否是用瓢類制成?古代是否流行使用過這種樂器?不得而知。文獻中均未見記載。僅壁畫中出現(xiàn)幾只,是否為畫工創(chuàng)作也待考。莫高窟壁畫中,葫蘆琴有兩種圖形,一種就是葫蘆形,一種長腰長柄形(圖14)。

        4.彎琴

        彎琴是壁畫中很有意思的造型。莫高窟繪有27只。晚唐出現(xiàn)的,五代、宋、西夏、元時一直沿襲繪制。它的造型有鳳首和琵琶的共鳴箱,但彎曲成弓形。一根弦或幾根弦,弦不可能貼琴板面,不能按音演奏。但是它造型華麗,藝術效果突出??赡転楫嫻さ乃囆g構思,從琵琶衍變而來。這種藝術構思也影響了新疆,壁畫中也有彎琴的圖像(圖15)。

        圖12.織勝光佛五星圖(絹畫)—— 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

        圖13.莫高窟266窟——初唐

        圖14.莫高窟322窟——初唐

        圖15.莫高窟161窟——晚唐

        5.阮

        阮和琵琶在敦煌壁畫中同時出現(xiàn)于南北朝時期,應用比琵琶少。僅有65只。阮的圖形短頸和長柄都有,長柄居多,撥彈和手彈均有,撥彈居多(圖16)。

        6.花邊阮

        花邊阮出現(xiàn)在莫高窟初唐220窟的樂隊和盛唐217窟的和天宮“不鼓自鳴”中,僅此兩例。造型為曲項、五弦、花瓣形共鳴箱,形似現(xiàn)在的大阮和低音樂器。文獻中未有記載,后代未見流行。但此樂器造型美觀合理,是一種可實用的樂器。我們已經仿制成功,音色很好,使用起來也很方便(圖17)。

        圖16.莫高窟285窟——西魏

        圖17.莫高窟220窟——初唐

        7.琴

        琴的歷史最長,相傳為伏羲氏所制。在敦煌壁畫中始自西魏,莫高窟共繪26件,多為獨奏,樂隊很少見。為上層文人所使用的樂器。如85窟的故事畫中,美麗的公主在聽善友太子彈琴(圖18)。

        8.箏

        箏是民間喜聞樂見的一件很成熟的樂器。莫高窟共繪有176件。壁畫中箏的頭尾、岳山、碼子、弦都清晰可見,琴身呈弧形,已與當今的箏無什么區(qū)別(圖19)。

        圖18.莫高窟85窟——晚唐

        圖19.莫高窟112窟——中唐

        9.瑟

        瑟在敦煌壁畫中極少, 多弦大型的箏圖形可能就為瑟。但壁畫中交待的不是很清楚。瑟與箏是姐妹樂器,尤如笙和竽并存。

        10.箜篌

        在敦煌壁畫中,箜篌的數(shù)量僅次于琵琶,有278只之多。它是宮廷樂器,在民間并未流傳。因發(fā)音有缺陷,一個框架造型,沒有共鳴箱。但造型繪制很華麗,所以不斷繪有箜篌圖形。古代箜篌有兩種概念:一種是豎箜篌,另一種是臥箜篌。壁畫中所見均為豎箜篌,呈大小不等的三角形形狀,壁畫中未見臥箜篌圖形,只見于文獻記載(圖20)。

        圖20.莫高窟285窟——西魏

        11.鳳首箜篌

        文獻記載有鳳首箜篌。莫高窟壁畫未見繪制,僅見于榆林窟3號窟。它的下部有一個清晰的共鳴箱,還隱約可見數(shù)根弦。

        三、仿制樂器

        敦煌石窟壁畫樂舞圖像,可以說是當今世界上反映古代音樂生活時間跨度最大,樂器品種數(shù)量最多,表現(xiàn)形式最豐富的一類形象的歷史窗口。我國古代的樂器無論在品種數(shù)量上,社會應用上遠比今日傳世的樂器豐富多彩。在對洞窟壁畫樂舞考察、分析、統(tǒng)計、拍照的同時,我萌生了一個想法,將浩瀚繁雜的樂器圖像擇其典型,仿制成實物。使古代燦爛的樂器文化再現(xiàn)今朝,供展覽、研究、演奏,無疑將是一種新的境界。

        有了這個想法,我就做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

        1.將敦煌研究樂舞壁畫拍成照片,建檔、分類、篩選。

        2.參考敦煌有關文獻史料,進入考證研究。

        3.數(shù)次去揚州,考查研究揚州邗江出土的五代琵琶實物。

        4.考查、參考國內各個博物館館藏樂舞資料及實物。如故宮、天壇的清代雅樂,國子監(jiān)孔廟祭孔樂器,湖北隋縣戰(zhàn)國樂器,馬王堆西漢樂器,成都王建墓伎樂浮雕等。

        5.參觀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音研所收藏的樂器。

        6.觀看了陜西歌舞劇院的《長安樂舞》及仿制唐代樂器。

        7.參考日本正倉院所藏樂器圖像資料。

        8.根據(jù)研究,我寫出了論文《敦煌書畫樂器考略》《敦煌壁畫特異樂器》。初步將樂器分類、定名、篩選出要做的樂器圖樣。

        我設計這批樂器的理念有幾個方面。

        1.以壁畫樂器圖像為基本依據(jù),選取造型、結構、裝潢與今日樂器不甚相同的圖形。

        2.不單純復古,不是只做成展品,更強調實用性。因此,樂器外觀仿效敦煌壁畫原貌,而內部的結構,是以現(xiàn)代先進科技音響效果的要求為前提進行了改進。因此叫仿制樂器,而不叫“復制”和“復原”樂器。

        3.制作材料,盡量用發(fā)音好的,不拘泥古代的材質。

        4.樂器的律制,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其實古代各種樂器的律制也未能統(tǒng)一。同時從壁畫中也難辨識這個問題。為了適應今日的應用,除少數(shù)樂器沿用傳統(tǒng)律制外(如古琴),其余均采用十二平均律的音律來處理。

        5.樂器是社會文化的一種標志,在古代特別強調它的儀仗作用。因此,古代樂器很講究裝飾,金漆彩繪。現(xiàn)代的樂器則趨于簡樸素雅,講究實用。我們仿制樂器希望追回古代這種審美意識,對選擇典型的敦煌壁畫圖案紋樣進行裝潢彩繪。

        在設計和制作中,第一步把壁畫的二維空間平面圖,根據(jù)畫中與人體的比例和多年對民族樂器使用的實踐經驗,畫出草圖,做出紙樣。第二步,提出具體方案,把我的設想、預期的音響效果、形制、做法講給工人師傅聽,讓他們理解變?yōu)樗麄兊南敕?,合理改進,反復切磋從細部的結構到具體做法,最后定材定稿,投入制作。

        我的研究課題《敦煌壁畫樂器仿制研究》以敦煌研究院音樂舞蹈研究室的名義,撥請國家批準正式立項。后經國家專家組鑒定,認為是我國一次重大的樂器改革。榮獲文化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之后,我繼續(xù)進行研究,先后試制了四次,把樂器的仿制標準化、系列化。最近,2018年仿制了一百多件樂器,是規(guī)模最大的。參加了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并獲獎。中外參觀者反響熱烈。樂器不管從音色、音量和造型外觀上都是成功的。

        但是,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在先人的成果上的進一步思考和探索,不足之處還很多,研究還有待深入。

        圖21.部分仿制的彈撥樂器圖[注]仿制樂器圖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以上是敦煌壁畫樂器的具體內容和特點。現(xiàn)在,我想總結一下它的文化內涵,在理論上總結一下它的研究價值。

        壁畫中的樂器除了它本身的社會特征、藝術魅力和樂器發(fā)展的狀態(tài)在音樂史上的價值外,同時還存在著文化觀念上的意義。

        1.這些壁畫中的音樂舞蹈場面,基本上是反映古代宮廷音樂的狀態(tài)。它實際上就是我國古代禮樂典章制度的形象圖解。中國人對音樂、繪畫的感覺方式和理解方法,是有其規(guī)律的。

        2.敦煌壁畫具有符號性質。其特點是將單純的圖像或有情節(jié)的圖像編成語匯,使人聯(lián)想和意會,將形象轉化為意象,起到聯(lián)想和感悟作用。壁畫中大量繪制樂器、樂舞場面,使莊嚴枯燥的講經說法,賦予了生氣,寓意人間的歡樂祥和。所以,樂舞圖像很大成分也具有這種符號性質。

        3.盡管描述的是宮廷的禮樂場面,但創(chuàng)作手法還是民間的、民族的,因此,大量反映的還是社會民俗。

        4.敦煌壁畫反映了佛教和儒教在政治觀念上的融合,與音樂思想上的默契。佛教進入中國以后,延續(xù)千年,影響很大。從壁畫中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國文化中的滲透,是潛移默化的、根深蒂固的。中國的封建社會很早就形成了以儒學為基礎的禮樂思想。把音樂視為統(tǒng)治階級的專利和工具,使用其宣揚統(tǒng)治階級的威嚴,教化人民。

        早期的禮樂比較僵化教條。漢以后佛教進入中國,經過長期的磨合醞釀,在思想體系、政治利益上得到統(tǒng)一。佛教的樂舞壁畫主要是宣傳封建社會的宗法、皇權和等級制度。在幫助儒家宣揚三綱五常的同時,融入佛教的善惡因果,出世犧牲逆來順受等等思想。

        5.當今時代變了,今天,我們弘揚敦煌樂舞文化,要賦予它我們這個新時代的特征。加強民族的自信,有益于社會的和諧祥和,把音樂還給人民,加強音樂的娛樂性、群眾性、通俗性,接地氣,有益于國民的身心健康。

        猜你喜歡
        琵琶敦煌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琵琶老店琵琶聲
        黃河之聲(2020年17期)2020-11-05 02:30:14
        敦煌之行
        學生天地(2020年35期)2020-06-09 03:01:06
        亮麗的敦煌
        當代陜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2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絕世敦煌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18
        琵琶仙·寒窗
        窈窕淑女琵琶妹
        學生天地(2016年15期)2016-04-16 05:15:03
        天啦噜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国产激情自拍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蝌蚪九色av综合网| 朝鲜女人大白屁股ass| 色综合天天网| 国产一级黄色av影片| 天天色天天操天天日天天射| 日日摸天天摸97狠狠婷婷|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fc2| 精品国产品欧美日产在线| 97中文乱码字幕在线|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樱花草在线播放免费中文| ZZIJZZIJ亚洲日本少妇| 亚洲综合新区一区二区| 色综合久久网| 98久9在线 | 免费| 99成人无码精品视频| 国产av一区二区网站| 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 亚洲欧美国产双大乳头| 午夜av内射一区二区三区红桃视| 日本人妻精品有码字幕|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9191在线亚洲精品| 亚洲av中文字字幕乱码|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女性女同性aⅴ免费观女性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全|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不卡| 波多野结衣免费一区视频| 日韩精品人妻中文字幕有码| 手机在线免费av资源网| 国产精一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 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综合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毛片|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州精品女人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