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偉
文化是語言形式所負載的內容,而語言是文化的關鍵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有豐富的內涵,蘊含著人們的生活及思維方式,反映出民族的特征。在交際能力中,文化知識及適應能力是其關鍵組成部分(趙遠2013)。除此之外,不同地區(qū)間存在的文化差異一定程度上困擾著人們的交流及溝通,因此,在學習任何一門語言時,學習者只有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應對自如。英語作為一門國際通用語言,同樣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需要學習者在學習其語言知識的同時樹立文化意識,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主要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探究大學英語教學策略。
由于學生的思維方式、語言理解、知識基礎等均存在差異,因此在培養(yǎng)其跨文化交際能力時會獲得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說,在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時,教師需要特別關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缥幕浑H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學習者重新建構自我語言心理表征的過程。基于此,影響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形成的因素涉及其文化潛意識、既定語言使用規(guī)約、個人情感等因素,以及客觀世界。同時,主觀及客觀兩方面內容在文化中也有所涉及,一個是客觀的約定俗成屬性,另一個是主觀潛在的情感屬性(勝獻利2015)。
在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傳授承載文化客觀屬性的知識,教學內容大多為交際禮儀、社會制度、一般習俗、敏感話題等,缺乏對文化主觀情感態(tài)度的引入,這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陷入模式化學習的僵局。基于此,在探究跨文化交際能力評價及培養(yǎng)時,教師應關注主觀因素,而不應過多關注文化的客觀屬性。具體而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式,在學生掌握已有語言使用規(guī)約及文化知識后,通過多種手段,帶領學生實現(xiàn)對跨文化交際的主動創(chuàng)造。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自我理解及判斷各類文化現(xiàn)象,關注及觀察重大歷史事件及現(xiàn)實問題,找出各類問題的研究方法,進行換位及逆向思考。
目前,課文講解是大學英語課堂的主要教學方式。在課堂上,教師注重對寫作手法、課文內容、詞匯、語法、題材等內容的講解及分析。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很好地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但是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意識。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學生一般通過小組形式談論或對話。然而,基于母語環(huán)境及文化背景,他們通常運用母語思維表達觀點、組織語言,忽略英語表達方式及習慣。而且,絕大部分教師在口語課上更多地關注學生詞匯應用是否得當、語法是否正確、發(fā)音是否標準、表達是否流暢,缺乏引導學生關注中西文化差異對語言表達產(chǎn)生影響的意識(潘影2018)。在這種情況下,口語課練習流于形式,無法實現(xiàn)提升學生口語水平、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的目的。
在當前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為了便于學生理解聽力材料,文化內容一般是作為輔助材料存在的,教師很少重點講解聽力材料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聽力練習與文化講授存在嚴重的脫節(jié)(任泉清、任月花,等2014)。教師往往是為了讓學生練習聽力而組織聽力練習,不注重把握聽力練習的契機,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目前,我國已經(jīng)在跨文化學術領域開展了多項實踐及嘗試。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針對文化教學的關鍵作用,外語教學研究者逐漸將重點放在對課堂教學,以及文化教學和外語教育間的關系的研究上,主要研究怎樣增強外語學習者的文化意識,討論具體的文化融入實施原則及方法等。針對大學英語教學,我國積極開展了融合英語國家文化與母語文化的互動活動,注重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對待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意識(李楠2012)。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需采取多種策略及方法,加強學生對英美文化的理解,以及對英美文化的輸入,同時滲透中華文化教育,便于學生充分認識英語文化與本民族語言文化間的差異,避免出現(xiàn)因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困惑。具體而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強調教師需遵循深入淺出、由簡到難的原則,逐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跨文化內容。教師應首先確定跨文化教學的內容,并按照學生的接受能力、領悟能力及語言水平逐級開展,經(jīng)現(xiàn)象到本質,經(jīng)簡單到復雜。需要注意的是,在貫徹循序漸進原則時,教師應關注跨文化內容的一致性及層次性。在起始階段,教師應選擇便于學生初步感知、了解中外文化差異的內容,并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設置的教學情境需和所涉及的中外文化知識密切關聯(lián),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在后續(xù)階段,教師可以通過擴大學生接觸英美文化的領域及范圍,提升他們鑒別中外文化異同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胸襟、視野,最終實現(xiàn)提升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
實用性原則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的語言及融入的跨文化內容與實際生活密切關聯(lián)。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并不是泛泛地在教學過程中講解文化知識,而是要注意其實踐與內容的緊密結合。只有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學習的重要性,才能激發(fā)其學習文化及語言的興趣,從而使其更具體、生動地認識語言和跨文化的關系(湯易2017)。
適度性原則強調教師掌握好“度”,按照英語教學的需要融入跨文化內容。融入跨文化內容并不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而是對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補充、發(fā)展及延伸。因此,教師不能本末倒置,太多的文化融入非但起不到促進教學效率提升的作用,反而會成為學生學習的阻力及負擔。此外,教師應有計劃性、有選擇性地講解內容,教學方法要得當,并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果教師在每次遇到文化內容時都不加整合地“一股腦兒”“灌輸”給學生,就會使教學內容碎片化、零散化,不成系統(tǒng),無法保證教學的有效性。這就需要教師在融入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時遵循邏輯系統(tǒng)性原則,即在不影響正常教學進度和內容的前提下輸入跨文化內容,并將跨文化內容進行整理、歸納、拓展,從而邏輯清晰地、系統(tǒng)地傳授給學生,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文化涵養(yǎng)。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不能將教學視角局限在課堂教學中,應通過多種手段組織教學活動,多渠道擴展學生與文化的接觸面。教師可以適當?shù)貙⒁恍┱n程任務布置給學生,并將其作為日常成績的考核內容。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西方文化采訪留學生,并錄制視頻。學生可以自由組隊、選擇采訪內容;或者可以組織學生建立HSK 考試免費輔導班(HSK 考試即漢語水平考試,是為測試母語非漢語者,包括外國人、華僑和中國少數(shù)民族考生的漢語水平而設立的一項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化考試),對留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這樣,學生不僅可以鍛煉自己的口語水平,還能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英語話劇表演、英語演講比賽等。總之,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跨文化交際的平臺,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理,屬于藝術范疇的影視作品選材大都來源于生活。很多英語影視作品將英語環(huán)境下人們的生活、學習及工作狀態(tài)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如在不同場合下怎樣應用英語稱呼、待客、討論問題及表達問候等(史媛2016)。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恰當?shù)挠耙曌髌罚ㄟ^真實人物的演繹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了解、學習西方文化,感受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從而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設立不同性質的選修課是拓展學生視野和知識面的有效途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專業(yè)特點有針對性地設置選修課,如針對英語學科教育、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可以開展跨文化語用知識選修課程,補充及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跨文化意識。此外,教師還可以設置專門的限選課程,便于實現(xiàn)科學的課程考核及管理評價。
為了實現(xiàn)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為學生補充大量的課外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強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閱讀有關中西方文化的英文書籍、報刊等。
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本質是文化的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選取教學內容時,應仔細考量,認真籌劃制訂出符合新形勢的大學英語教學方案,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其跨文化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