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剛
為了貫徹“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方針,《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下稱《課程標準》)提出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核心素養(yǎng)即學生面向未來所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教育部2018)。其中,必備品質包括文化品格和思維品質,而創(chuàng)新思維是思維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不拘泥于常規(guī)思維的思維,是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建構新知識體系的思維。習近平指出:創(chuàng)新思維是人類特有的高級思維活動和精神過程,是與時俱進、知難而進、突破上進的科學思維?!墩n程標準》正是順應了時代發(fā)展和學生成長的需要,強調通過英語教學發(fā)展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使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對社會有用的人。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呢?筆者認為,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人們經過長期的生活、工作實踐,會形成一些較為固定、相對格式化的思維模式,每當遇到現實問題或是面對新生事物時,往往就會陷入固有的思維框架內,不愿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進行思考,分析和處理問題。這就是所謂的思維定式,也稱定式思維或習慣性思維。
高中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形成了一定的思維模式。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不自覺地依賴某些思維定式,造成思維的僵化和呆板,而無法實現深度學習。為適應《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打破思維定式,突破原有的思維框架,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思維品質。
首先,要打破“權威觀點定式”。在學生的思維領域內,教師、教科書通常是權威的、不容懷疑的。這種思維定式使得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更不會產生獨立的見解。久而久之,會嚴重束縛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因此需要打破。
其次,要打破“知識經驗定式”。知識和經驗是需要不斷地更新和持續(xù)發(fā)展的。可是,在特定時期和領域內,這些知識和經驗又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局限性。很多時候,學生會對它們有所依賴和盲從并會經驗行事,這樣,就會影響、削弱判斷力,所以需要打破。
再次,還要打破“大局從眾定式”。通常,人們都會有順應大局、從眾的心理。每當大局已定,多數人會隨大流,而不會去追求“另類”。殊不知,這種從眾心理非常不利于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形成,它會讓我們不愿思考,不愿深思熟慮,沒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只會因為從眾而缺乏應有的創(chuàng)新,故此需要打破。
由此可見,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打破思維定式,將立德樹人作為己任,在教學中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
教師、學生、教學內容、環(huán)境是組成課堂的四要素,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教師是《課程標準》的實踐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學藝術的探究者、教學內容的研究者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者(傅道春、徐長江200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英語課堂上的知識探究者、實踐操作者和交流合作者。英語課堂應該是師生、生生之間圍繞學習內容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認知、合作和探究的過程。
教師要轉變自身角色,改變傳統單一、呆板的教學方式,積極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探索實踐、互動合作為學習方式的新型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給他們展示的舞臺,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英語閱讀教學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先讓學生翻譯課文,再帶領他們梳理其中的生詞,然后分析幾個句式結構,理解幾個長難句,就萬事大吉,而是要引導學生延伸閱讀,要讓他們在讀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討論、合作,尋找文章的主題句,分析篇章結構,挖掘文本內涵,發(fā)現文字背后更深層次的東西,最后讓小組推薦發(fā)言人并用英語展示學習成果。這樣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
課改應該被視作思想深處的變革,是歷史發(fā)展與時代變革的必然要求。課堂作為課改的陣地,學生需要在愉悅的感受和體驗中習得知識,而學習的本質就是“溝通”與“合作”,是師生、生生之間溝通、互動、合作與分享的過程,是尊重學生個性成長與人格形成的師生共創(chuàng)過程。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和學生,并針對英語學科特點,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和思考,鼓勵他們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與探究等,自主解決問題,發(fā)展英語聽、說、讀、寫、看等綜合技能。
例如,在一次優(yōu)質課評比活動中,在教學A precious family dinner 這篇文章時,筆者以問題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首先引導學生根據文章標題預測:“Why is the family dinner precious?”然后提問:“How does the writer describe the dinner?What's their journey back home like? What is Louyan's future plan?”接著提問:“Why does the writer choose Luoyan's family dinner as the example to talk about our Spring Festival?”最后提問:“What will happen to the family members after the festival?”。前幾個問題,學生從文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最后兩個問題是開放性問題,沒有固定答案,需要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和自己已知的傳統節(jié)日習俗等知識,發(fā)表見解和觀點。如此,學生的問題意識、文化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自然得以開發(fā)。
“任務驅動下高中英語課堂‘學講方式'的實踐研究”是筆者所在學校承擔的市級“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在該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任務展開學習,師生在強烈的問題動機驅動下,多維互動,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理解問題并提出方案,通過體驗實踐和感悟問題情境,解決問題并完成任務,最終以任務的完成結果來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同時,以“學進去”“講出來”作為學生學習方式的導向和學習目標達成的基本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全程自主學習(自主學、合作學、質疑學等),并“講出來、教別人”。其中“學進去”是基礎和保障,“講出來”是動機和結果,要求學生“先學后講、學會再講,講了再學、學了再講”;學生通過“做、學、講、練、教”等,用所學知識幫助同伴解疑釋難、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其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教師要承認、分析、研究并利用這些差異,幫助學生建構各自的知識體系,實現共同進步。高中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英語知識儲備和一些綜合技能,積累了一定的英語思維經驗,擁有了一定的英語活動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研究學生和教學內容,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讓他們在活動中用英語進行實踐、探究、歸納和比較。教師要該“放”就“放”,不要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教師要少“講”,以“導”為主;學生要以“做”“思”為主,從而實現“教、學、講、做、思”五位一體,有效結合,培養(yǎng)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為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奠定基礎。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使用科學、有效、多元的評價方式,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以學生成長、教師發(fā)展和教學提升為宗旨,實現評價目標的多元化與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因人、因地、因時、因科、因問題而合理引導,讓學生在肯定乃至錯誤中都能夠獲取啟示和經驗。
總之,核心素養(yǎng)是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共同主題(成尚榮2018),培養(yǎng)高中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更是一種價值引領,是廣大英語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教師要相信學生都有創(chuàng)新的潛能,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用英語思維和表達的能力,以及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深入課改實踐,轉變角色,讓學生在活動中、在情境中、在實踐中、在探究中、在合作中,在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習得英語知識和能力,培養(yǎng)思維品質,切實提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