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玲,馮慶蘭
(德州科技職業(yè)學院基礎部,山東德州 266232)
五千年文明,三千年詩韻。 歷史學家認為,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源遠流長,必有一偉大力量蘊于其中。這個力量就是我們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它所滋養(yǎng)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它給予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大力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擔當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教師是文化最直接的傳播者,弘揚傳統(tǒng)文化更是義不容辭。
基于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 中國人是最有資格講文化自信的民族。 只是由于英語教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缺失,在英語教學和考核中很少涉及中國歷史、文化及現(xiàn)代化建設成就, 而忽略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授,沒有有效的滲入,導致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交流傳播中的嚴重失衡。在英語教學中,適時輸入中國文化知識,不僅能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和好奇心,又能使兩種文化的差異以生動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 便于學習者發(fā)現(xiàn)兩種文化的共性和個性,進行批判性學習。
再者,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絕不只是停留在課堂的說教上,重點是落實,身教勝過言傳。 作為英語教師,所做到的如“學而不厭”: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結構, 密切關注該學科和該專業(yè)的方向性和前沿性的問題,還有“誨人不倦”,并且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和思想; 對于基礎差又有強烈的上進心的同學當然要耐心講解,引導學生舉一反三;以及“有教無類”:不去關注學生的家庭背景,只要想學的都一視同仁。
中國英語是用英語表達中國特有的事物和現(xiàn)象,更具有國情和中國文化的特點, 主要通過意譯和音譯的手段將其翻譯成英語, 被英美國家所接納和廣泛使用,并融入了英語詞匯當中。 教師應運用查閱書籍,視頻資源和網絡資源等多種渠道搜集資料。如“不作死就不會死(no zuo no die)、好久不見(long time no see)、城管( Cheng-guan)、給力(gelivable)”等就來自《新東方英語》微信公眾號;再如“白日依山盡(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s bows),黃河入海流(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欲窮千里目(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更上一層樓(if you climb to a greater height)。 ”就是來自中央電視臺的視頻資源《經典詠流傳》。
以筆者自身的教學經驗為例,在每次開新課之前,要求學生課前準備與新課內容相關的中文的和英文的資料,并在課堂的前5min 以演講的形式展示,從而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比如,在講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jié))之前,列舉中國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traditional festival) 象清明節(jié)(Tomb-sweeping Festival)、 端午節(jié)(Dragon Boat Festival)、中秋節(jié)(Mid-autumn Festival)、春節(jié)(Spring Festival)等,并解說每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底蘊。 學生在課前準備資料的過程中,既鞏固了英語詞匯,又對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了更深的理解,能在清明節(jié)想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 能在端午節(jié)想到愛國詩人屈原的千古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能在中秋賞月時想起當年蘇軾的感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對比西方的感恩節(jié),中國文化何止是源遠流長!
在介紹課文背景知識時,課文導入環(huán)節(jié)時,講解傳統(tǒng)文化中的相關點。 《游子吟》是中國人從古至今都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慈母手中線(the thread in the loving mother’s hand),游子身上衣(making the clothes for her wandering child)。 臨行密密縫(before his departure how elaborately mend),意恐遲遲歸(fearing his return may be prolonged)。 誰言寸草心(who dare to say the heart of little grass), 報得三春暉(could repay three months of spring’s brightness)?!边@首《游子吟》是中唐詩人孟郊所作, 由于他深情地歌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引起了無數(shù)后人的共鳴。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tài)炎涼后,體味到親情之可貴,于是寫出這首頌母之詩。 用“寸草心”和“三春暉”寫小草難以報答陽光的撫育,正如寸草不能報答春日的恩澤,子女也難以報答偉大的母愛,表達出子女對母愛的感激之情,中國人每天都在過母親節(jié)!這樣更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孝心,更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適當加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 比如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就是中國三十六計之渾水摸魚,順便引導學生課下了解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every season bring its own joy” 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 借此介紹此詩的作者無門慧開禪師以及禪宗“無念、無相、無性”的思想要旨。“A thousand of journey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借此介紹一下老子這位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世界文化名人?!兜赖陆洝芬浴暗馈苯忉層钪嫒f物的演變。不少國家的領導人指出,在政治上,要想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必須善于從老子《道德經》中去尋找政治智慧。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大聲呼吁: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 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援引《道德經》中“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治國名言,以尋求其治國理念和方略。 俄羅斯前總統(tǒng)梅德韋杰夫建議全世界“遵循中國古代偉大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的教誨,來應對世界金融危機”。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極力推崇老子的《道德經》,援引老子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的名言,努力將這種不朽的哲學智慧應用到聯(lián)合國工作中。 了解這些,作為當代大學生,他們一定感到身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文化自信何愁提高?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有限。 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教師在課堂上的滲透只是授人以漁,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學習中自覺運用雙語思維習慣和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 比如,《計算機專業(yè)英語》 中提到計算機病毒, 計算機病毒(Computer Virus) 是編制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數(shù)據(jù)的代碼,能影響計算機使用,能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問題是:編程者為何要這樣做(Why does the programmer do this? ),答案很明顯:編程者有技術但是德行不夠。 聯(lián)想到司馬光在《資治通鑒》 里分析智伯無德而亡時寫道:“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苯璐烁嬲]大學生們在上學期間要“修德兼修身?!?/p>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shù)叵驅W生介紹和講解反映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一些詞, 增加對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儲備,同時多推薦一些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書籍,網絡資源,讓學生用英語思維、多種渠道地增加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認知。 如給學生推薦中譯出版社出版的中英雙語版的《論語》(confucious);由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獲得者許淵沖先生的翻譯并由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的《唐詩三百首》(300 Tang Poems)。
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師應該發(fā)揮主導作用, 激發(fā)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情,使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產生興趣,從而使中華優(yōu)秀文化得到傳承。 大學英語教學中巧妙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讓當代大學生既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又開闊了眼界,繼而,鍛煉語言能力的目標,實現(xiàn)既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興趣, 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文明互鑒的能力和國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