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沈 寧,王飛波,翟健坤
(東莞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影像科 廣東 東莞 523900)
在臨床上主動脈壁內血腫其實就是急性主動脈綜合征,屬于潛在致命性疾病,續(xù)重主要是在血管中膜、外膜間,血腫和主動脈管腔之間不存有交通,約13%~29%的主動脈內血腫發(fā)展成典型急性主動脈夾層,可經(jīng)過內科治療好轉。因為IMH和急性主動脈夾層比較相似,臨床對兩種病變處理方式存有很大差異,因此需要及早進行治療,以便于改善患者預后[1-2]。本文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主動脈壁內血腫患者30例納入研究之內,探究多層螺旋CTA應用在主動脈壁內血腫患者中所取得的診斷效果,研究如下文詳述:
本次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選取30例主動脈壁內血腫患者納入研究之內(項目編號201610515000373),男女之比為23:7,年齡48歲~77歲,平均年齡為(61.34±2.09)歲,在臨床之中患者突發(fā)胸背腹部劇烈疼痛,并且伴有胸悶不適感,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壓。
患者在接受CT檢查的時候,患者需取仰臥位,應用西門子16排CT掃描,掃描范圍主要是從主動脈弓上3厘米至恥骨聯(lián)合水平。層厚均5mm,電流和電壓分別為12KV、120mA,探測器16層×0.75mm,患者先接受平掃,經(jīng)過高壓注射器進行100毫升周靜脈注射對比劑注入,每秒鐘注射速率保持在3.0~3.5毫升,閾值100HU,觸發(fā)或延遲20秒之后進行連續(xù)掃描,掃描時間在24~27秒。應用減薄0.75mm軸位圖像進行處理,主要進行MIP(最大密度投射)、CTVE(血管內鏡)、mPR(多平面重建)、VR(容積重組),應用多角度旋轉和切割將病變顯示,主要是由兩名醫(yī)師對圖像展開分析。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30例主動脈壁內血腫患者之中,穿透性潰瘍、合并胸腔積液均為9例,內膜滲漏共7例,3例腎動脈狹窄,2例患者右側髂總動脈狹窄。其中12例患者經(jīng)過內科保守治療之后,均有所好轉。IMH壁內鈣化內移占70.0%,和無壁內鈣化內移之間存有明顯的差異,見表。
表 30例患者CT掃描結果分析
主動脈壁內血腫在臨床中較為少見,屬于嚴重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和危險性較高,若患者被誤診則會耽誤其病情[3]。CT被廣泛的應用在不同的疾病診斷之中,有較高的時間分辨率,可對微小病灶進行有效檢測[4]。多層螺旋CT可清晰的將病變大小、形態(tài)、密度和周圍各種組織結構,患者在一次屏氣的狀態(tài)之下,可以完成全腹部檢查,這樣可減少因為呼吸、運動出現(xiàn)偽影。多層螺旋CTA可經(jīng)重建而得到三維圖像,從多個角度多個方位選擇觀察,這樣可明確的了解血管病變的精準類型、累及范圍[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30例主動脈壁內血腫患者之中,4例為A型,26例為B型。21例主動脈呈現(xiàn)出新月形增厚,9例患者呈環(huán)形增厚,增強之后并未出現(xiàn)強化。其中穿透性潰瘍、合并胸腔積液均為9例,內膜滲漏共7例,3例腎動脈狹窄,2例患者右側髂總動脈狹窄。多層螺旋CTA掃描應用在主動脈壁內血腫患者之中,可取得良好的診斷效果,CT可對血腫部位、范圍、大小進行診斷,對治療方案的制定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概而言之,主動脈壁內血腫患者應用多層螺旋CT檢查,可取得良好的診斷效果,可清晰的顯示主動脈壁內血腫的部位、厚度、范圍以及發(fā)生并發(fā)癥與否,有利于醫(yī)師根據(jù)實際狀況制定治療方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