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岸平
摘要:隨著現(xiàn)代有軌電車線網(wǎng)不斷拓展,正線運營需求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車輛段發(fā)車能力需適應正線運營需求的提升。本文以蘇州有軌電車1號線大陽山車輛段為例,介紹了不同信號模式下行車間隔,對比地鐵車輛段在信號布置上的不同點,研究了信號布置主要優(yōu)化手段,提出了預留能力并適合現(xiàn)代有軌電車的信號布置方案。
【關鍵詞】有軌電車;車輛段;信號
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段是車輛停放、檢修、整備作業(yè)的基地,其任務是向正線提供狀態(tài)良好的列車,以保證正線運營。作為新興城市軌道交通的現(xiàn)代有軌電車,以其安全、舒適、節(jié)能等特點,重新進入國內并快速發(fā)展。跟地鐵車輛段相比,現(xiàn)代有軌電車車輛段主要特點有:(1)道岔型號不同:現(xiàn)代有軌電車車輛段一般采用3號道岔。(2)最小曲線半徑不同:車場線一般情況30m,困難情況下25m。(3)最大坡度不同:出入段線最大縱坡可以達到55‰。(4)咽喉區(qū)布置不同:現(xiàn)代有軌電車車輛靈活性較大,咽喉區(qū)布置相對靈活,有利于節(jié)約用地。(5)停車線采用列位不同:停車線可按每線4列位設計。
早期地鐵車輛段大多采用列車進路出入段,行車間隔較長;部分車輛段采用列車進路出入段、調車進路出入庫,提高了接發(fā)車能力,但兩種進路模式給司機駕駛和信號操作帶來一定影響。隨著正線行車密度不斷加大,車輛段發(fā)車能力需求隨之提高,雖然通過列車提前出段、正線停放車輛等緩解,但同時帶來壓縮施工時間、增加行車時間、增加正線列檢作業(yè)等不利。車輛段發(fā)車能力不足已成為滿足列車上線運營的一大瓶頸。
1.車輛段行車間隔
本文以蘇州有軌電車1號線大陽山車輛段為例,就如何優(yōu)化車輛段信號布置、壓縮行車間隔、提升車輛段發(fā)車能力進行分析。
1.1車輛段行車間隔計算方法
本文行車間隔計算只考慮信號設置對行車間隔的影響,不考慮開放信號、聯(lián)控、確認信號、列車啟動停車加減速等人為因素,故行車間隔實際值均大于本次計算值。(1)車輛段行車間隔=出庫用時(庫內至出段信號機)+出段用時(出段信號機前出清至正線。(2)出庫速度、出段速度均以3號道岔側向限速8km/h(2.22m/s)設定。(3)列車長度按現(xiàn)代有軌電車5模塊車輛編組32m設定。(4)因不同線路行車間隔均有差異,本文以9道A段至出段信號機X(出段最短路徑)為例(圖1)計算停車線A段行車間隔。
1.2列車進路模式下行車間隔計算
停車線A段行車間隔:(1)列車由9道A段至出段信號機總走行距離=579m。
(2)出庫用時=庫內走行時間+庫外走行時間=庫內走行距離/出庫速度+庫外走行距離/庫外速度=0/2.22+579/2.22=261s。(3)出段用時=列車長度/出段速度=32/2.22=14s;④停車線A段行車間隔:261+14=275s=4min35s。經(jīng)測算,停車線A段行車間隔不小于4min35s,考慮實際作業(yè)影響因素,列車進路模式下,車輛段發(fā)車能力難以滿足3min行車間隔要求。
2.現(xiàn)代有軌電車車輛段信號布置優(yōu)化
車輛段發(fā)車能力通??刹捎迷黾幼咝芯€、增加調車信號機、提高行車組織水平等手段優(yōu)化,達到車輛段行車間隔與正線行車間隔相適應的效果。現(xiàn)代有軌電車車輛段用地緊湊,采用列車進路模式造成行車間隔大、發(fā)車能力不足,無法通過增加走行線提升能力時,可通過增加調車信號機或優(yōu)化信號布置等手段,采用分段進路、列車逐段發(fā)車等措施,達到壓縮行車間隔目的。
2.1 信號布置優(yōu)化方法列舉及優(yōu)化后行車間隔計算
方法1(調車進路4段):(1)以X/XF、D3/4、D8/9、D17/21、A段出庫等信號機為間隔,形成4段調車進路(長度分別為111m、145m、150m、173m)。(2)停車線A段行車間隔=最長分段通過用時+出段用時=173/2.22+32/2.22=78+14=92s=1min32s。
方法2(調車進路2段):(1)以X/XF、D8/9、A段出庫等信號機為間隔,形成2段調車進路(長度分別為256m、323m)。(2)停車線A段行車間隔=最長分段通過用時+出段用時=323/2.22+32/2.22=145+14=159s=2min39s。
方法3(列車進路4段):(1)以X/XF、D3/4、D8/9、D17/21、A段出庫等信號機(相應信號機增加列車信號燈顯)為間隔,形成4段列車進路。(2)停車線A段行車間隔=最長分段通過用時+出段用時=173/2.22+32/2.22=78+14=92s=1min32s。
方法4(列車進路2段):(1)以X/XF、D8/9、A段出庫等信號機為間隔,形成2段列車進路(長度分別為256m、323m)。(2)停車線A段行車間隔=最長分段通過用時+出段用時=323/2.22+32/2.22=145+14=159s=2min39s。
2.2信號布置優(yōu)化方法比對
3.結束語
通過本文分析可以得出,現(xiàn)代有軌電車車輛段運行速度低,更適合采用調車進路,并通過分段設置滿足行車間隔需求;列車進路模式途中無需確認調車信號,更適宜正線等高速情況采用。采用調車進路合理分段(方法2)是壓縮車輛段行車間隔的最優(yōu)方案。
采用調車進路分段還應做好以下措施:(1)為便于司機瞭望、掌握停車點,在分段區(qū)域設置滿足停留列車長度及安全距離的停車股道,股道兩端的間隔信號機(含出庫信號機)設為半高柱,其阻攔信號設置為紅色燈光。(2)出入段信號機、盡頭信號機等設為半高柱,其阻攔信號設置為紅色燈光。(3)信號界面分段信號機按鈕可設置為不同于其他調車信號按鈕形式(如直接點擊信號機,可通過紅色阻攔信號區(qū)別)。
【參考文獻】
[1]臧向.現(xiàn)代有軌電車車輛段站場方案設計[J].鐵道勘測與設計,2013(3):12-16.
[2]鄭麗娜.探討地鐵車輛段內信號機的顯示與設置[J].鐵道通信信號,2009(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