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舜禹
摘 要:隨著計算機設備的普及應用和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效率有了明顯提高,網絡犯罪也隨之而來。在互聯(lián)網時代,網絡犯罪問題逐漸增加,使個人、社會、國家造成巨大損失。網絡犯罪問題的不斷出現(xiàn)促使刑法規(guī)制不斷改進。本文主要研究網絡犯罪問題及刑法規(guī)制策略,希望以此推進我國刑法規(guī)制改進,減少網絡犯罪問題。
關鍵詞:網絡犯罪;刑法規(guī)制;規(guī)制策略
引言:
網絡犯罪,是指以計算機為作案工具,以網絡系統(tǒng)為犯罪對象的犯罪行為。在現(xiàn)代社會,網絡犯罪形式多樣化,犯罪活動十分猖獗,網絡環(huán)境受到嚴重影響。刑法規(guī)制,是預防和懲治網絡犯罪的有效工具。相對于技術防范和道德約束來說,刑法規(guī)制功能性更強,可以有效解決網絡犯罪問題,避免網絡犯罪現(xiàn)象。
一、網絡犯罪問題現(xiàn)狀分
析
(一)網絡犯罪低齡化
在互聯(lián)網時代,未成年人有更多機會接觸網絡,未成年人實施的網絡犯罪行為也隨之增加。網絡犯罪低齡化問題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關乎未成年人成長和發(fā)展。我國刑法在未成年人網絡犯罪規(guī)制方面存在漏洞,許多未成年雖實施網絡犯罪行為,但沒有得到相應制裁。未成年人相對于其他犯罪主體來說,受到刑罰處置更小,因此,我國未成年人網絡犯罪逐年增加。未成年人造成的網絡犯罪危害并不比未成年人造成的刑事犯罪危害小,因此,未成年需要對同等傷害程度的網絡犯罪承擔刑事責任。只有讓未成年人承擔網絡犯罪刑事責任,網絡犯罪低齡化問題才能得以緩解,網絡危害才能得以減輕。
(二)過失犯罪普遍存在
過失犯罪是網絡犯罪的一種常見類型,但是我國刑法只對主觀性網絡犯罪做出處罰,無法解決過失犯罪問題。過失犯罪,主要分為兩種:第一,業(yè)務過失。業(yè)務過失是指本可以憑借知識和技術避免社會危害的專業(yè)網絡技術人員,因自身疏忽或自負造成的不法后果。第二,普通過失。普通過失是指網絡技術人員之外的群體,因自身疏忽或自負造成的不法后果。例如,某銀行工作人員因技術失誤,造成區(qū)域網絡中毒現(xiàn)象,這屬于業(yè)務過失。某位網絡用戶對自己研制的病毒防治軟件過于自信,造成局部網絡癱瘓現(xiàn)象,這屬于普通過失。雖然過失犯罪客觀危害性不高,但各行各業(yè)都受網絡影響。一旦發(fā)生過失犯罪問題,會直接影響多個行業(yè),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三)網絡謠言
網絡謠言是指通過網絡途徑散播的虛假信息,對社會有著嚴重危害。我國刑法在網絡謠言方面的相關條款不多,只能起到短期遏制作用。以網絡謠言造成的網絡犯罪,有可能造成社會動亂,也有可能降低民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度。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網絡謠言雖然只能影響小部分人,但是仍然會影響社會穩(wěn)定。有些網絡謠言本身危害性并不大,但會引發(fā)許多社會問題,進而對社會治安造成危害。在日常生活中,人民群眾無法第一時間獲取社會事件的真相,而網絡謠言剛好符合人們的好奇心理,這就給網絡謠言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提升了網絡謠言的危害性。許多網絡用戶在看到網絡謠言時,不愿意去驗證信息是否準確,為了省時省力,他們往往選擇相信網絡謠言,從而造成網絡謠言犯罪。
二、刑法規(guī)制策略
(一)增加未成年人網絡犯罪規(guī)定
增加未成年人網絡犯罪規(guī)定,符合網絡犯罪低齡化情況,可以發(fā)揮刑法在未成年人網絡犯罪中的作用。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在造成網絡犯罪危害時,需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在處理未成年人網絡犯罪案件時,需要注意兩點:第一,判斷好網絡犯罪危害程度。只有網絡犯罪危害程度和刑事犯罪危害程度相同時,未成年人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例如未成年人私自傳播惡意病毒,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這種行為就需要未成年人承擔法律責任。第二,以感化教育為主。感化教育是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方針,主要通過緩刑、矯正等措施,保護未成年人發(fā)展,能有效避免未成年人再次犯罪。對于進行網絡犯罪的未成年人,可以通過網絡禁止令約束其行為,這樣既達到了未成年人網絡犯罪處理目的,也減輕了刑法對未成年人的負面效應。
(二)將過失犯罪納入刑法
將過失犯罪納入刑法,有利于解決網絡犯罪中的普通過失和業(yè)務過失問題。制定過失犯罪處罰條例,原因有兩個:一,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無法得出網絡犯罪中過失行為和刑事犯罪中過失行為造成社會危害不同的結論。因此,立法人員必須規(guī)避網絡犯罪中過失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危害,預先做好過失犯罪防范。二,互聯(lián)網和各行各業(yè)之間的關系逐漸緊密,讓過失行為主體承擔相應刑法責任,有助于減輕社會危害損失。通過刑法約束,網絡技術人員在工作時,會更加認真,在預見社會危害結果時會履行注意義務。一般網絡用戶在使用網絡時,會更加理性,也會履行注意義務。無論是網絡技術人員,還是一般網絡用戶,只要在網絡空間避免過失行為,就能夠減少過失犯罪。當過失犯罪出現(xiàn)時,執(zhí)法人員需要利用刑法處置相關人員,從而保證個人、社會、國家利益。
(三)專門性立法整治網絡謠言
專門性立法,可以有效解決網絡謠言犯罪,整治網絡謠言。對于無孔不入的網絡謠言,司法人員需要基于刑法來認定刑事犯罪行為,讓犯罪份子承擔相應刑事責任。當網絡謠言滿足以下三條特性時,需要受到《刑法》規(guī)制。第一,社會危害性。當網絡謠言的危害性擴至整個社會時,不僅會侵害個人權益,還會危害公共秩序。因此,具有社會危害性的網絡謠言必須整治。第二,刑事違法性。造謠行為是否具有刑事違法性需要利用《刑罰》中的相關條例來判斷。現(xiàn)階段,一些造謠行為已經被確認為刑事違法行為。第三,應受懲罰性。應受懲罰性是指滿足前兩條特性的網絡謠言犯罪應當受到刑罰處罰。司法人員需要靈活利用這三條特性,充分發(fā)揮專門性立法的作用,減少網絡謠言,避免網絡謠言犯罪。專門性立法可以彌補現(xiàn)行刑法缺陷,擴大刑法應用范圍,有助于解決網絡犯罪問題。
結語
在互聯(lián)網時代,網絡犯罪時常出現(xiàn),危害個人、社會、國家利益。我國現(xiàn)行刑法在治理網絡犯罪方面存在不足之處,法律體系需要完善發(fā)展。增加未成年人網絡犯罪規(guī)定、將過失犯罪納入刑法、專門性立法整治網絡謠言,是解決網絡犯罪的重要舉措,也是完善現(xiàn)行網絡犯罪立法的主要方式。刑法的完善,有助于刑法發(fā)揮積極作用,懲治網絡犯罪行為,打擊網絡犯罪份子。為此,我國需要完善刑法,依靠刑法約束網絡犯罪,為網絡用戶構建和諧網絡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孫業(yè)禮,靳來. 網絡犯罪刑法規(guī)制問題探討[J]. 法制博覽,2018(10):138-139.
[2]崔征. 論我國網絡犯罪行為的刑法規(guī)制[J]. 人民論壇,2016(2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