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明鋒 向守萬
[摘 要] 聽課評課是常見的教學研究形式,也是直接指向課堂教學的。目前不少學校都非常重視聽課評課這種常規(guī)的教研活動。文本從實踐的角度,從學校教學管理者和教師的層面,探尋有效聽課評課的方法,這對于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水平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聽課評課;針對性;研究
學校教研工作的重點在聽課評課。聽課評課活動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也是最有效的教學研究活動和專業(yè)培訓活動,是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切磋教藝,研究教學,提高教學能力的重要措施。對于學校的教學管理者來說,它是促進教師轉變教學觀念,交流教學經驗,探討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途徑。凡是重視自己教學能力提升的教師,重視學校發(fā)展的教學管理者都非常重視聽課評課活動,通過聽課評課活動,研究課堂教學,指導和改進教學,促進教育教學的發(fā)展,進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教學管理人員要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中心工作,圍繞課改,有效開展聽課評課常規(guī)教研活動,向課堂教學要質量。這就需要學校組織的聽課評課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性。有目的性才能有針對性,有針對性才能有實效性。那么,怎么做才能使聽評課活動更具針對性呢?我認為要理清學校聽課評課的常見類型。首先,要明確學校按照課程標準,應該開設的課程有哪些,開設的這些課程該如何實施教學,怎樣進行評價,要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知道一線的課堂教學中有哪些常見的課型,課型不同,其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和流程也是不同的,評價的要求和重點也會有所不同。第三,要針對具體問題進行聽課評課。這就要求聽課評課者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評價,如有針對教師年齡不同的聽課評課、針對教師教學風格不同的聽課評課,針對學科類別不同的聽課評課、針對課型不同的聽課評課,針對主題不同的聽課評課和針對學校一般組織的聽課評課活動等,教學管理者要因勢利導,盡可能地使執(zhí)教者、教學管理者、參加聽課評課的教師都能有所收獲。
一、針對學科不同的聽課評課
新課程的突出特點就是打破學科界限,注重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重視培養(yǎng)學生用本學科知識來解決其他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學校教學管理者有全科知識。要能按照課程標準和課程計劃要求,開齊開足規(guī)定的課程,這些開設的課程教學管理者都必須熟悉。按照現行的課程標準,小學應開設道德與法制、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外語、體育、音樂、美術、科學、信息技術、綜合實踐、地方課程等課程,各學科有各學科的特點,學科不同,聽課評課的針對性就不同。如語文學科主要針對“語文味”來聽課評課,也就是要針對語言文字訓練來聽課評課;體育課程主要針對體育活動,提升學生體育素質訓練和體育活動來聽課評課;語文與體育的聽課評課,顯然是不同的。聽評數學課要重點關注數學的邏輯推理。數學課講究的是探究性學習,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聽評英語課主要看教師怎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和學生互動,能否讓學生充分融入課堂,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探索學科知識;聽評道德與法制以及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課,主要是看教師如何將與社會適應有關的內容與課堂學習內容相結合,通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帶領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課堂上的任何環(huán)節(jié)都可以以形成知識鏈接,輕重根據教學目標的設置而定,不能舍本求末;聽評科學課主要是了解如何帶領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體現學生動手和動腦能力;聽評音樂課主要是學習教師聲情并茂的教學組織方式,觀察學生為什么可以如此投入。其課堂中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去展示,通過聲音去增強學生的自信,通過集體讓學生能找到自我。
二、針對課型不同的聽課評課
學校中常見的課型有講讀課、練習課、復習課、作業(yè)課、講評課、考試課、實踐實驗課等,就語文課程而言又有拼音課、識字課、閱讀課、古詩詞課、文言文課、詞語盤點、口語交流、習作課、綜合實踐課等。對于不同課型,評課時的側重點也要有所不同。如講評課要突出“講”,作文課要突出“寫”,口語交際課要突出“交際”,復習課要突出“歸納總結提高”。不同類型的課文,聽課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識字課重點關注識字方法的講授,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能力;閱讀課重點關注學生的讀書情況并且要給予適當的指導,看是否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作文指導課重點關注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是否幫助學生打開了思路。就作文課而言,側重的內容不同,聽課評課的側重點也不同。如寫景的文章,是否抓住了景物特點,是否重視引導想象、引導入境。寫人為主的文章,是否緊緊抓住了主要人物的特點,引導學生領悟表達方法。說明性文章,一是要能抓住要點,掌握基本的介紹方法;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學習這類文章的表達方式。敘事性作品,一是讀懂文章,了解梗概,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二是從中得到情感體驗。詩歌,一是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領會詩歌的意境;二是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感染。
三、針對教師特點的評課
一般來說,每次聽課都有一定的目的和任務。對于學校的教學管理者來說,聽課是為了了解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情況,幫助教師提升專業(yè)能力。在確定聽課對象時,一般首選新教師、教學能力較弱的教師,其次是教畢業(yè)班的教師,再次是部分骨干教師。還可以根據到校調研的具體任務確定聽課對象,也可以根據課題研究的實際情況,選取聽課對象,總之每一次聽課,都要力圖能達到一定的目的。
1.關注教師的年齡差異
一般來說,有針對教師年齡特征的聽課評課和針對教師教學風格的聽課評課。針對新教師,評課要突出“幫”,要真誠地肯定他們做得好的部分,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針對存在的問題,要委婉地指出,并結合實際給出教學建議及改進意見,要鼓勵新教師多學習,多探索,多實踐,多創(chuàng)新。對待年輕教師,要細心指導,持幫助態(tài)度。聽課評課要具體,可以就教學細節(jié)提出具體的改進意見,但不要求全責備,也可以結合實際講一些教學理論問題,但不宜太多太深。針對中青年教師,要把聽課評課的重點放在教學指導思想方面,對于一般性的問題可以講的概括一點,不要不厭其煩地談論教學細節(jié)問題。同時要重點幫助其總結經驗,并使之上升為理論性的東西;要有理有據地進行案例式分析,達到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目的。針對老教師,要尊重,要善于找到欣賞點,進行經驗分享式分析,以達到經驗共享的目的。
2.關注教師的性格差異
對待性格謙遜的老師,可以促膝談心;對待性格直爽的老師,可以直截了當;對待性格固執(zhí)的教師,應謹慎提出意見。
3.關注教師的素質差異
對待素質好的教師要提出新的目標,以求不斷進取,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對待素質一般的教師,要注意鼓勵、鞭策,使其能充滿信心,迎頭趕上;對待素質較差的教師,要誠懇地幫助他們認識到教學中的不足,引導他們苦練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質。
四、針對主題不同的聽課評課
學校組織的每一次聽課評課都應該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我們在聽課評課時就要圍繞主題進行。針對主題,進行聽課評課,從理論到實踐,從表面到本質,從個例到一般,探求教學基本規(guī)律,以解決教學中的具體問題(教學主題)。教學主題不同,聽課評課的側重點就不同。如針對當下課改中的小組學習主題,我們在聽課評課時就要重點關注小組成員的構成、小組文化建設、小組成員分工、話題設置、小組討論、小組交流、小組匯報與展示、小組評價等內容。如有效教學,聽課評課時就要重點關注有效性問題,問題的設置、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作業(yè)的設計以及板書設計等是否有效上。圍繞主題聽課評課,使教研活動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改變傳統(tǒng)型聽課評課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的問題,給校本研究創(chuàng)設一個更好的交流平臺。
五、針對組織目的不同的聽課評課
從開課的目的來看,學校組織的聽課評課活動大致有以下六種情況:一是常態(tài)課的聽課評課;二是合格課的聽課評課;三是教研課的聽課評課;四是示范課的聽課評課;五是優(yōu)質課的聽課評課;六是比賽課的聽課評課。
1.常態(tài)課的聽課評課重在“幫助”
很多學校的領導都很重視常態(tài)課的教學,聽得多的也是常態(tài)課。推門聽課的做法不可取,其原因是不但起不到促進作用,反而會使干群關系惡化。多聽預約課,更能達到給一個平臺,還一份驚喜的目的。不管哪種常態(tài)課,聽后都要認真分析,認真交流,重點在“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而不是找毛病,更不是以課評人。根據授課者年齡不同,聽課評課的針對性也不同。聽新教師的常態(tài)課,要以鼓勵為主,具體建議要多一些,以便于新教師改進;聽中青年教師的常態(tài)課,切片式的分析要多一些,用事例說話,重在實用有效;對于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要多以賞析為主,多總結經驗,供新教師學習借鑒。其次,分類要求。針對骨干教師,要多給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讓骨干教師反思提高。針對教學能手,基本操作程序一般沒有太多問題,關鍵在要領的靈活運用,評課要突出理論與實際,設計與執(zhí)行的靈活性與有效性問題;針對教學名師,不光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并對一類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提升,形成經驗,供其他教師借鑒學習。
2.教研課的聽課評課重在“研討”
教研課主要是針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難點、熱點問題展開的研究性質的教研活動,主要是指同事之間的相互聽課,目的是互幫互學,針對問題,共同研討,共同提高教學業(yè)務水平。一是針對執(zhí)教者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某個實際問題,學校組織的學校分管教學的校長主任或教研組長和同事一起參與的聽課評課活動。參加這樣的聽課評課活動,老師要重點關注執(zhí)教者提出的問題,聽后也要圍繞執(zhí)教者提出的問題去評課,使執(zhí)教者有所得。二是教師為了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困難深入到有經驗的教師的課堂中去聽課,希望在別人的課堂上得到啟發(fā)。聽課者應該事先和執(zhí)教者打個招呼,征得同意,并說明自己為什么要聽他的課,這樣執(zhí)教者就可以按照聽課者的意圖做些準備。課后,聽課者的問題解決了,同時要與執(zhí)教者說明自己是怎樣在他的課堂上解決問題的,并表示感謝。不管是安排的還是主動的,聽課者首先應該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學校組織的教研課,應該說每一次都有每一次的問題,針對問題,進行研究,進而幫助教師解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如針對當前課改中的熱點問題——小組學習的問題,我們在聽課評課時就要圍繞小組學習來進行,并且要帶有研討的性質。如:如何分組的問題,我們就要根據課堂現場的聽課情況進行研討。又如:小組學習話題的設置,是來源于教師的規(guī)定,還是來源于學生的問題等,都要以課堂現場教學為依據進行研討,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法和路徑。
3.合格課的聽課評課重在“達標”
合格課帶有考核性質,要按照課堂教學評價量表,一一對照評價。這種聽課評課要依據評價量表進行,對評價量表上的內容,首先要熟悉,其次是要結合教師上課的情況,逐一比對評價量化,按照得分區(qū)間進行打分評價。同時,對評價量表以外的精彩點也要進行相應的點評,為量化計分增色。
4.示范觀摩性聽課評課重在“示范”
示范課就是給教師做樣子的課,是使教師通過聽課評課后就能直接將經驗遷移到自己課堂教學上的課。示范性是目的,要達到目的,聽課評課就要圍繞目的進行。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確立,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程序的控制,教學效果的檢測等各方面都值得認真學習,聽課評課要圍繞學點進行,同時結合課例,指出教學操作步驟和要領,供教師學習借鑒??梢圆扇÷犨^以后再回憶課堂教學實況的方式,組織教師討論,看這堂課好在哪里,最好像集體備課那樣,對這堂課進行分析研究,然后再對照自己的教學實踐,寫一寫聽課后的體會,使自己真正有所得。當然這樣的課也難免存在問題,發(fā)現問題也應善意地提出來。
5.優(yōu)質課的聽課評課重在“學優(yōu)”
優(yōu)質課也帶有示范課的性質,示范課是給教師做示范,讓教師跟著樣子學習。優(yōu)質課是引導教師學優(yōu),這需要教師積極轉變觀念,抱著虛心學習的態(tài)度,認真關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知識點,體會執(zhí)教者的用意,達到學習的目的。如教師的教材解讀、教學目標的確定、熱課、導入、重點內容的學習、課堂練習、教師教學用語、板書設計、媒體運用、教學資源的整理與利用等都值得關注學習。學校的教學管理者也要針對課堂教學,指出優(yōu)在何處以及我們如何學習和借鑒等。
6.競賽評比性的觀課議課重在“選優(yōu)”
學校每學期都要組織不同學科的課堂教學大賽,目的就是幫助教師快速提高。聽這樣的課,首先要確定評比標準,聽課時應該先根據評比標準認真做好課堂記錄,然后對照評分標準分項打分。這是就一堂課的本身進行縱向的比較;同一個層次的課全部聽完以后再把所有的課集中起來再做一次平衡,進行橫的比較,最后得出名次,評選優(yōu)秀。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聽課評課也是如此。當然無論聽什么課,評什么課,最根本的還是要看教師有沒有把知識講對,有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師生的精神是否飽滿,學生的思維是否緊張、活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突發(fā)情況處理得是否妥善、巧妙,是否做到了因材施教,教學任務是否真正完成了等。當然,聽課者的心態(tài)和聽課目的也很重要,有的教師是針對自己的教學薄弱點找突破口和路徑;有的是抱著欣賞優(yōu)質課,享受優(yōu)質課的目的來聽課……這樣,有針對性地進行聽課評課,對教師成長的幫助很大。
參考文獻:
[1]李法坤.聽課評課必須具有針對性[J].教學與管理,2003(6).
[2]陳大偉.怎樣觀課議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陳白茹.讓聽課評課確具針對性[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7(1).
[4]陳軍.上好家常課應成為教師文化生活方式[J].上海教育,2008(10).
[5]孫秀梅.如何有效地聽課評課[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7(9).
[6]黃文珠.聽課評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助推器[J].甘肅教育,2013(22).
[7]張道明.基于學生視角的觀課評課的意義及路徑[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5(Z1).
[8]李芬.主題式聽課、評課的思考與實踐[J].基礎教育研究,2016(10).
[9]劉萍萍.聽評課的五種類型[J].新課程,2012(1).
[10]馬志龍.評課評什么——討論主題1:評課到底有沒有標準[J].現代教學,2007(Z1).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