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礻?/p>
天津市安定醫(yī)院精神科 300222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疾病中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表現(xiàn)為認知、行為、意志等系統(tǒng)障礙,部分患者伴有社會功能缺失、神經衰退等癥狀[1]。因該病病程較長,遷延不愈,患者長時間接受治療而導致個人習慣、生活技能退化,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心健康[2]。目前,臨床針對精神科疾病采取治療與康復同步,而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屬于一種非藥物治療干預措施,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鑒于此,本院對2016年以來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治療的基礎上積極采取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取得了滿意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觀察對象選取自本院2016年5月—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共98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98例患者分為干預組(n=50)與對照組(n=48)。干預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18~64歲,平均年齡(42.1±3.5)歲,病程3個月~15年,平均病程(7.6±1.2)年;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5例,初中及高中23例,大專及以上12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26例,年齡20~62歲,平均年齡(43.3±3.7)歲,病程3個月~12年,平均病程(7.1±1.0)年;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6例,初中及高中21例,大專及以上11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4]:(1)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中有關精神分裂癥的相關診斷標準,并經臨床診斷確診;(2)患者年齡18~70歲;(3)急性期經臨床治療病情基本緩解;(4)本次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有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者及有腦器質性疾病者;(2)有其他精神病性障礙或精神發(fā)育遲滯者;(3)有藥物不良反應者;(4)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
1.3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對癥治療,即使用氯氮平、奮乃靜、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藥物。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飲食護理、用藥指導、開展娛樂活動及康復鍛煉指導等。干預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康復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3.1 認知訓練。精神分裂患者往往存在認知功能損害,對此,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進行認知訓練,并制定計劃,每日訓練30min,若患者完成訓練良好,可進行精神及物質獎勵。訓練方法可采取以下幾種[5]:(1)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可對患者進行語言及信息刺激,找出患者感興趣的話題,鼓勵患者多講話;(2)指導患者進行詞匯訓練,如列舉同義詞、反義詞、組詞等,并選擇不同詞匯讓患者進行造句;(3)讓患者閱讀報紙、短文,通過閱讀的方式讓患者回答文中細節(jié)性問題;(4)反復進行加減乘除計算,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反復強化;(5)指導患者分類存放物品,并比較物品的異同,使患者掌握歸納分類聯(lián)系。
1.3.2 心理技能訓練。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情緒易激動,為調節(jié)患者心理情緒,護理人員可在患者治療期間為其制定個性化的心理技能訓練,可通過游戲活動、角色扮演、社會實踐、相互交流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心理技能訓練[6]。同時,適當為患者開展一些工療活動,可通過打掃人個衛(wèi)生、整理個人物品及打掃院內衛(wèi)生等日常勞作,使患者心理上得到滿足和放松[7]。每日心理技能訓練控制在1h左右,訓練內容可根據(jù)患者康復情況進行調整,為調動患者參與的積極性,可給予患者適當?shù)莫剟睢?/p>
1.3.3 行為訓練。強化患者治療過程中各種良性行為有利于促進患者病情康復,對此,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嚴格的行為訓練,為患者日常行為制定程序化計劃,例如讓患者自己如廁、洗漱、吃飯等,并進行體操、刺繡、解繩及清點物品訓練等方法,并要求患者嚴格執(zhí)行,有利于規(guī)范患者行為[8]。
1.3.4 家庭支持。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疾病康復過程中,家庭及社會支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家屬在患者治療期間多看望患者,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需要[9]。同時,告知患者家屬疾病的發(fā)病原因、治療方式等,有利于減少患者病情的復發(fā),并鼓勵家屬積極參與到患者治療與日常生活中,并給予患者關心、安慰,使患者感受到被關愛,不僅有利于幫助患者建立健全的人格,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和提高患者康復治療效果。
1.4 觀察指標 (1)采用簡易智能量表(MMSE)對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評價,滿分30分,>27分為認知功能正常,21~26分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10~20分為中度認知功能障礙,<10分為重度認知功能障礙;(2)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對患者精神狀態(tài)進行評價,包括焦慮抑郁、思維障礙、缺乏活力、敵對猜疑、激活性五個方面,每個方面0~7分,總分越高,則精神狀態(tài)越差;(3)采用住院精神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PROS)對患者康復效果進行評價,該量表總分0~144分。分值越低則代表患者社會功能缺陷越輕。
2.1 兩組護理前、后MMSE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MMS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MMSE評分較護理前均明顯提高,干預組MMSE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MMSE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護理前、后BPRS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BP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BPRS評分較護理前均明顯降低(P<0.05),干預組BPR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BPRS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兩組護理前、后IPROS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IPRO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IPROS評分較護理前均明顯降低(P<0.05),干預組IPRO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IPROS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導致的重型精神病,目前臨床對其病因尚不明確,好發(fā)于青壯年,呈亞急性或緩慢性起病,臨床表現(xiàn)為精神活動不協(xié)調及情感、思維、行為及感覺等多方面障礙,甚至部分患者存在認知功能損害[10]。目前,臨床治療精神分裂癥關鍵在于改善患者認知功能及精神狀態(tài),提高臨床康復效果。綜合康復護理是一種非藥物治療的護理手段,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精神狀態(tài)具有較好的改善效果,當前該護理模式已成為精神科疾病中的護理共識[11]。
鑒于此,本院近年來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綜合康復護理措施,首先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認知功能損害,應對患者加強認知訓練,通過對患者進行語言刺激,鼓勵患者多講話,并指導患者進行詞匯訓練,指導患者閱讀報紙、短文,加減乘除計算,指導患者分類存放物品等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認知功能。其次,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情緒易激動,通過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心理技能訓練,并開展一些工療活動,有利于調整患者情緒,使患者心理上得到放松和滿足。此外,應調強患者在治療中的良性行為,通過對患者進行嚴格的行為訓練,有利于患者規(guī)范自身行為;最后,為促進患者病情康復,鼓勵患者家屬積極參與到患者治療過程中,給予患者提供家庭支持,使患者感受到被關愛,不僅有利于幫助患者建立健全的人格,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和提高患者康復治療效果[12]。本文結果顯示,干預組認知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經綜合康復護理后MMSE評分顯著高于僅給予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P<0.05),干預組BPRS評分及IPRO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干預組患者認知功能、精神狀態(tài)改善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且康復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綜合康復護理對改善患者認知功能、精神狀態(tài)及提高康復效果具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綜合康復護理,有利于改善患者認知功能及精神狀態(tài),并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療后康復效果,值得臨床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