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超 陸世春 王霄霖 石維平 束余聲 金衛(wèi)國 呂小夏 鄒 輝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yī)院胸心外科,揚州 225001)
近年來,隨著CT在肺癌篩查及健康體檢中的普及,肺磨玻璃樣變小結節(jié)診出率逐年提高[1],推動了肺段切除術的發(fā)展。胸腔鏡解剖性肺段切除技術也在不斷進步[2~5],但因肺段解剖結構復雜,支氣管及血管變異較多,如何做到更加精準有效的解剖性肺段切除仍是關注的熱點。三維計算機斷層掃描支氣管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bronchography and angiography,3D-CTBA)可在術前顯示手術肺段的解剖結構,精確定位腫瘤位置,判斷有無肺段支氣管、血管變異,制定手術方案。我院2016年9月~2018年5月行胸腔鏡解剖性肺段切除手術48例,術前均行利用Mimics軟件行3D-CTBA規(guī)劃手術方案,本文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3D-CTBA在胸腔鏡解剖性肺段切除手術中的應用價值。
本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齡42~67(54.8±12.2)歲。均無明顯癥狀及體征,體檢行胸部CT檢查發(fā)現(xiàn)肺部結節(jié),其中磨玻璃樣影39例,實性結節(jié)9例。肺結節(jié)或磨玻璃樣影大小8~20 mm,隨訪3個月以上無明顯變化。2例有腫瘤手術史,其中1例為直腸癌術后3年,1例為結腸癌術后5年。術前常規(guī)行胸部增強CT、心電圖、頭顱磁共振、腹部B超、骨掃描及心肺功能等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術前均未行支氣管鏡檢查或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
綜合文獻[6]及2017NCCN非小細胞肺癌指南,選擇肺段切除手術標準為:①周圍性病灶為良性病變、癌前病變或轉移癌,行單純楔形切除困難;②周圍型結節(jié),直徑≤2 cm,且CT顯示大于50%的磨玻璃密度影,或影像學監(jiān)測證實腫瘤倍增時間≥400天,或術中快速病理檢查為不典型腺瘤樣增生、原位癌、微浸潤癌和貼壁生長為主的浸潤性腺癌,并N1和N2淋巴結采樣陰性;③早期周圍型腫塊,心肺功能較差或有嚴重合并癥不能耐受肺葉切除。手術需保證足夠的切緣,距腫瘤≥2 cm或腫瘤直徑。
術前使用Mimics Medical 20.0軟件對胸部增強CT影像進行三維重建。三維重建時間20~30 min,在電腦上可旋轉調節(jié)視野,清晰地顯示肺小結節(jié)的部位,肺動脈、肺靜脈及支氣管的走行,是否存在變異,手術小組術前討論規(guī)劃手術方案及切除順序,規(guī)劃出最佳的手術路徑,完成精細的術前決策(圖1)。如果肺結節(jié)位于段間,無法保證足夠的切緣,選擇行聯(lián)合段或亞段切除。如病灶較小,考慮術中難以尋找病灶,可在術前通過CT行Hook-wire定位或注射亞甲藍。
圖1 術前三維重建顯示與術中完成圖像 A:胸部薄層CT示左上肺前段(S3)磨玻璃結節(jié)影;B:三維重建顯示結節(jié)位于B3對應部位,明確切除肺段;C:三維重建顯示左上肺動脈結構;D:三維重建顯示左上肺靜脈結構;E:術前規(guī)劃手術徑路及過程,切除順序為V3c→A3b→B3→A3c→A3a→V3a,保留段間靜脈V3b和V1+2d;F:手術完成后對比圖片與術前規(guī)劃一致。圖中縮寫:S-肺段;B-支氣管;A-動脈;V-靜脈
雙腔支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手術操作孔切口分別位于腋前線第3~5肋間,肩胛下角線第8肋間,觀察孔切口位于腋中線第7或8肋間。參考肺三維重建圖像分別解剖段靜脈、動脈及支氣管,避免誤斷血管和支氣管。肺段血管及支氣管細小,需精細操作,肺段靜脈、動脈應沿血管鞘盡量向遠端解剖分離,小的分支用0號慕絲線結扎后切斷,大的分支用腔鏡直線型切割縫合器閉合后切斷。切斷靶段支氣管及血管后,沿遠端支氣管及血管向遠端游離,使其遠離肺組織,以方便切開縫合段間肺組織。使用“肺膨脹-萎陷法”確定肺段間交界面:夾閉靶段支氣管后膨肺,因肺泡間孔的存在,靶段肺組織也會膨脹,待靶段肺組織全部張開后單肺通氣,10~15 min后,靶段肺組織持續(xù)膨脹,其余肺組織萎陷并形成界限,用電刀、直線型切割縫合器切開肺組織。保證切緣距腫瘤≥2 cm或腫瘤直徑,常規(guī)行N1及N2淋巴結采樣活檢,與肺腫瘤一同送冰凍(淋巴結采樣活檢陽性者改行肺葉切除及系統(tǒng)淋巴結清掃,本組已排除淋巴結采樣活檢陽性者)。常規(guī)留置胸腔引流管。
全組均經胸腔鏡完成手術。手術切除肺段部位及例數(shù)見表1。術中情況與重建圖像基本相符,均按三維重建結果完成手術,無“多切、少切、誤切、漏切”等情況發(fā)生。手術時間113~159(135.8±22.5)min,術中出血量50~130(89.6±39.3)ml,術后胸管引流量390~640(513.9±123.5)ml,術后胸管留置時間1.5~4(2.9±1.3)d,術后住院時間5~8(6.1±1.2)d。術后肺漏氣2例(均在術后3天內消失并拔除引流),肺部感染2例(保守抗感染治愈),心律失常3例(均為術后1天出現(xiàn)心房顫動,使用胺碘酮、吸氧治愈)。術后病理:良性結節(jié)6例,包括纖維組織結節(jié)樣增生3例,炎性增生2例,平滑肌瘤1例;惡性40例,包括不典型腺瘤樣增生2例,原位癌11例,微浸潤癌20例,腺癌7例,均無淋巴結轉移;轉移性癌2例,原發(fā)分別為結腸癌1例,直腸癌1例。42例惡性腫瘤術后隨訪6~24個月,平均14.6月,胸部CT檢查無復發(fā)。
表1 手術切除肺段部位及例數(shù)
解剖性肺段切除較肺葉切除而言,因肺段的解剖結構更偏向于支氣管、血管的遠端,分支更多,肺動靜脈、支氣管之間的毗鄰更加復雜,個體差異性大,變異較多,普通薄層CT掃描往往難以明確腫瘤的部位,以及靶段肺動靜脈、支氣管的部位及走行,手術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多切、少切、誤切、漏切”等情況。術前3D-CTBA可以通過對胸部增強CT影像的后處理清楚地顯示肺動脈、肺靜脈和氣管支氣管樹,提高手術的精確性[7]。
三維重建技術可以通過軟件對連續(xù)的醫(yī)學影像資料構建還原出3D幾何圖形,將平面圖像整理成立體幾何圖像,重建各種器官的形態(tài)[8]。并可以通過軟件將肺動脈、肺靜脈、支氣管、肺結節(jié)標記不同的顏色進行區(qū)分,顯示或隱藏相應的圖像,對重建圖像進行旋轉調節(jié)360°觀察,更好地從多層次、多角度進行審視判斷,合理制定個性化的手術方案,選擇最佳手術徑路及操作過程,可以減少手術損傷,提高手術精準性,縮短術中判斷及思考時間等。
本組術前均使用Mimics Medical 20.0軟件對胸部CT增強影像進行三維重建,精確判斷結節(jié)的肺段歸屬,根據(jù)結節(jié)與重建的血管、支氣管的關系,參照肺段血管、支氣管相對固定的解剖,可以很直觀、準確地判斷所需切除的肺段。同時在重建圖像上根據(jù)所決定的切除范圍,術前判斷需要切斷和保留的血管,尤其是觀察結節(jié)與段間靜脈的關系,這將決定肺段切除的范圍。尤其是在段間靜脈的判斷上,因段間靜脈是肺段平面的分界線,是需要保留的血管,誤斷可能導致術后咯血等并發(fā)癥,甚至可能需要再次手術擴大肺段切除范圍。另外,因肺段血管、段支氣管解剖變異較多,這些變異對肺段切除的影響遠遠大于對肺葉切除的影響,3D-CTBA可以做到在術前發(fā)現(xiàn)解剖變異,在術中易準確辨認所需切除的血管及支氣管,防止誤斷,提高手術的精確性及安全性。另外,在肺段切除手術指征中,對肺段切緣與腫瘤之間的距離有相應要求,在行3D-CTBA后,可以根據(jù)切緣寬度要求,按照結節(jié)部位及大小在重建圖像上模擬肺段切除的范圍,將此范圍內的對應血管及支氣管行解剖性切斷,根據(jù)此范圍判斷是否需行聯(lián)合段或亞段切除,保證手術的徹底性、精確性及安全性。
本研究均在3D-CTBA指導下順利完成手術,達到解剖性肺段切除術的精準要求,未出現(xiàn)“多切、少切、誤切、漏切”等情況的發(fā)生,保證解剖性肺段切除術的成功及安全性,適合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