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平
古人云:學貴多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句古話明確告訴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頭腦中產(chǎn)生了疑問,才會積極開動腦筋,去思索,去解決,這樣學習才會有所收獲。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養(yǎng)成質(zhì)疑的習慣,并引導學生學會研讀釋疑,思悟釋疑,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維、閱讀的能力。
一、以疑導學
古人曰:“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那么如何“授人以漁”呢?大部分教師在布置預習時,基本上是讓學生讀幾遍課文、借助工具書去理解不懂的詞語、思考課后習題等。殊不知,老師布置的預習作業(yè),學生無須動腦筋就能很好地完成。因為市面上的許多教輔資料為學生提供了現(xiàn)成的答案,久而久之,學生的預習就成了一種形式。這樣并不能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反而助長了學生依賴教輔資料的惰性。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多做一項工作,那就是在初讀課文時,提出書中令你不明白或者困惑的地方。我先教給學生幾種質(zhì)疑的方法,如從課題質(zhì)疑,從難以理解的詞句質(zhì)疑,從課文看似矛盾處質(zhì)疑,并要求學生預習時將不理解的問題在書中標注。教師檢查時,對認真提問或提的問題有代表性、有思考價值的同學給予肯定、獎勵、表揚;對那些怕提問題或怕同學嘲笑、諷刺,而不敢提問的同學,要打消他們的顧慮,對他們提出的問題要認真聽取,及時解答,以此激發(fā)學生提問的積極性,使整個班級洋溢濃厚的求知氣氛。通過一連串問題造成的懸念,促使學生大腦產(chǎn)生一種“優(yōu)勢灶”,引起定向探究,由此精神高度集中,保證了最佳閱讀效果。
二、研讀釋疑
在教學過程中,把課文內(nèi)容的重點、難點或是學生自學中提出的問題,作為突破口,單刀直入,研讀釋疑。閱讀教學的訓練重點一經(jīng)確定,便成為教學的核心。圍繞這個核心進行的訓練過程應當是“以讀為主,揣摩語言”的訓練過程,無論是講、議、說、練都應以讀為基礎。默讀,主要是視覺與思維相結(jié)合的一種理解活動,有利于思考問題,潛心會文。還有多形式的朗讀,如男女分組讀、分角色朗讀、引讀、齊讀、自由體會讀等等,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愉悅、寬松的氛圍中揣摩語言,體會其蘊含。因此閱讀教學緊扣重點,加強朗讀、默讀及多種形式的訓練,大有必要,要使“讀”這一閱讀教學訓練核心落到實處,體現(xiàn)“以讀為本”的教學思想。
三、思悟釋疑
善于質(zhì)疑,是培養(yǎng)學生“善思”的前提,也是學生良好思維習慣形成的開始。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把握、肯定學生的質(zhì)疑,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由疑去思索、體悟,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促使學生“多思”“善思”“樂思”。
1.聯(lián)系上下文釋疑。即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文本,深入文本解決問題。如教學《滴水穿石的啟示》第一課時,有學生提問:“同樣是水滴,太極洞內(nèi)的水滴能把石塊滴穿,而從空中快速落下的雨滴為什么不能把石塊滴穿呢?”這個問題有助于學生把握文章的中心。于是我要求學生認真仔細地默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把握文中的關(guān)鍵詞句思考,并進行小組討論。經(jīng)過一番思考討論,一位同學說:“書中寫到太極洞內(nèi)的水滴接連不斷地滴下來,而且總是滴在同一個地方,而生活中的雨滴落到地面上,往往受風向的影響,目標沒有太極洞內(nèi)的水滴目標專一?!绷硪晃煌瑢W補充道:“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太極洞內(nèi)的水滴在同一個地方總是不斷地滴,這種持之以恒精神是雨滴所不具備的,所以太極洞的水滴能滴穿石塊,而雨滴不能?!痹诖嘶A上,老師進一步追問:“太極洞的水滴能滴穿石塊對我們大家有什么啟示呢?”這樣一追問,學生通過思考明白:干任何事情,只要像水滴那樣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經(jīng)過如此一番的閱讀思考,學生很快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2.實踐操作釋疑。有些問題,老師與其講十次、百次,不如讓學生實踐操作一次。如《烏鴉喝水》一文,老師若只是局限文本講解,學生可能不會理解烏鴉喝水辦法的高明,如果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一番,那學生的疑慮就迎刃而解了。
3.抓重點句段釋疑。閱讀文章時,只有抓住文中的重點句、關(guān)鍵句學習,才會真正讀懂課文。如文章中的中心句,它往往涵蓋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與課文的各部分關(guān)系十分密切。抓住中心句的學習,往往能串聯(lián)全篇課文,使教學環(huán)節(jié)清晰,重點突出,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務,馬上開始勘測線路”這句話是過渡句,承上啟下。學習這句時,有學生提出:詹天佑為什么不怕困難,不怕嘲笑?有什么困難?外國人為什么嘲笑我們?詹天佑是怎么勘測線路的?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深入學習。我首先讓他們弄清當時的時代背景,祖國貧窮落后,特別是缺少人才,外國人才敢明目張膽地嘲笑“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呢”,明確詹天佑在當時肩負著什么樣的任務,在那種特定的艱難環(huán)境中他是怎樣完成任務的。然后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詹天佑的具體言行和心理活動:
詹天佑經(jīng)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保ㄕZ言)
他親自帶著學生和工人,扛著標桿,背著經(jīng)緯儀,在峭壁上定點、測繪。塞外常常狂風怒號,黃沙滿天,一不小心還有墜入深谷的危險。不管條件怎樣惡劣,詹天佑始終堅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嶺,勘測線路;晚上,他就在油燈下繪圖、計算。為了尋找一條合適的線路,他常常請教當?shù)氐霓r(nóng)民。(行動)
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那些外國人要譏笑我們,而且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心理)
讓學生抓住對詹天佑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描寫的關(guān)鍵句子,用心去閱讀,感悟,體會詹天佑熱愛祖國、不怕困難的精神,這樣學生對詹天佑的認識也會從表面達到深入。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并引導學生學會質(zhì)疑,采用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的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擴展,去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這樣才能切實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高郵市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