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陽
蘇軾是宋代文學大家,聲譽極高,但仕途卻十分坎坷。因政見不同又不趨炎附勢,一再遭排擠,并被一貶再貶。
蘇軾最后被貶到不毛之地海南時,他的弟弟蘇轍也被貶至雷州,那年五月,兩人相遇于藤,一起吃面。兩兄弟的性情大相徑庭。蘇軾高曠豁達,蘇轍卻總是思慮重重,憂郁不已。于是,當他們處于同樣的境遇時,反應(yīng)也大不相同。蘇軾端起“粗惡不可食”的面條,三口兩口就下了肚;蘇轍卻放下筷子,不住地嘆氣。蘇軾看見弟弟的樣子,詼諧地問道:“莫非你還想細細品味嗎?”
短短一句反問的話,卻道出了一個人生的連求饒。晚上,我扒下褲子讓弟弟看紅腫的屁股,他卻數(shù)起了層層疊疊木拖板的前掌印。
穿木拖板也出過不少洋相。一次,幾個小伙伴去萬航渡路一孤老家送西瓜。石庫門房子的樓梯特別陡,燈光又幽暗,我腳一蹩,連人帶西瓜滾下樓梯,一只門牙也摔得搖搖欲墜,嚇得老人在樓梯上直呼“要命了要命了”?;氐郊依?,母親見我腳上有幾處挫傷,瞪著眼睛問我與誰打架了。我道出了原委。這下,母親非但沒給我“吃生活”,還拿出紅藥水幫我涂了傷口,更開心的是還幫我買來了一根棒冰,讓我有點受寵若驚。
還有一次,我去愚園路上捉知了,凈顧著仰頭在一棵棵梧桐樹上尋覓知了的蹤影,冷不防腳底下的木拖板被烈日曬軟的柏油牢牢粘住了。我用力一拔,橫搭襻斷了,急得我用手去摳柏油里的木拖板,雙手沾滿了黏糊糊的柏油,搓也搓不掉。情急之中,只好跑到華陽路安樂廠門口的黃沙堆上拼命用黃沙搓,直把柏油搓得無影無蹤才敢回家,可雙手雙腳的皮膚已通紅了。
夏日專屬的木拖板的拖趿聲,如今已遠去了,卻依然回蕩在弄堂人的記憶之中,仿佛唱著一曲弄堂生活的歡歌。
(蔣光原薦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