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汕頭澄海匯璟實驗小學
小學品德課作為國家課程計劃中的一門課程,一直發(fā)揮著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優(yōu)化品德課堂教學,就要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社會因素,由課堂延伸到課外,既依托教材,又拓展素材,緊密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實際,將校園、家庭、社會等一切有利于學生明理導行的場景都當作課堂,把一切有利于學生道德品行修養(yǎng)提升的內容都納入資源,切實提高品德課的教學實效。
“燈不撥不明,理不爭不透”。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意創(chuàng)設道德認知沖突,為學生營造有利于開展課堂辯論的環(huán)境。如上網,這是目前在學生中比較流行的一種活動方式。對于它的利弊,社會上的看法眾說不一。但在家長和老師看來,學生上網利大于弊,因為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擱學習。那么學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誘惑還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屢禁不止。為此我在教學《哪些地方不能去》時,有意安排了學生辯論賽的教學形式,讓學生通過彼此的唇槍舌戰(zhàn)來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最后進行總結和正確引導,肯定學生積極參與的精神,表揚他們勤于思考,善于辯論,這樣在辯論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實處。
在教學《我有一把金鑰匙》 “丹丹與曾兵互相交流學習經驗”這一場面時,我讓學生根據(jù)教材中提供的內容,結合平時的實際進行演出。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學生真實生活的寫照,學生表演起來入情入境,對他們的觸動較大。這樣的角色扮演,不僅使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獲得體驗,而且還為師生、生生對話搭建了舞臺。表演之后,學生對“時間是寶貴的,要珍惜時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感悟。
學生品德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必須在立足課堂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進行“模擬”生活,讓品德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學時空,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品德的教學過程中適時巧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創(chuàng)造悅耳、賞心、移情的體驗,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美好感覺。
如《父母的疼愛》一課內容簡單,如果僅僅依靠教師一張嘴巴的講述,學生對父母愛的認識仍舊停留在原有層面上,不會從多角度、深層次感受到父母的疼愛。為了讓這些視父母的愛為應該的孩子們能夠了解父母的難處,體驗父母的辛苦,感受到父母的期望。教學伊始,我播放了孩子們再熟悉不過的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孩子們很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的媽媽,然后,通過講述父母對自己做過的而且讓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讓學生回憶過去,進入課文情境,接著,我又播放故事《血奶》及歌曲《母親》,使學生的情感達到一個高潮。
教師不但要打破傳統(tǒng)的課堂灌輸教學,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與言行去感染學生,而且要善用多媒體,它通過創(chuàng)設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良好情境,運用心理移情的方法,著眼于對學生的啟發(fā)和引導,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從而升華情感,讓教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互滲透。
“社會即學?!?,品德教學與生活相通,與實踐相連,實踐活動極大地拓展了課堂教學的空間,使學生獲得了豐富的生活體驗。教師應針對學生的發(fā)展特點,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動手實踐等,提出一定的行為要求。
如教學《請到我的家鄉(xiāng)來》后,我安排了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參觀澄海廣益街道的工廠、街路、名勝古跡。通過參觀,使學生親眼目睹家鄉(xiāng)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激起對家鄉(xiāng)、對黨、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激起為建設家鄉(xiāng),建設祖國而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的基礎上,還與小區(qū)居委會聯(lián)合,將學生帶到居民社區(qū),進行衛(wèi)生、幫教、助殘實踐活動,從而提高小學生的道德認識和心理健康水平。思想品德課的實踐,是“做中學”的一種體現(xiàn),促進兒童由“知”向“行”的轉化,從而知行統(tǒng)一 。
品德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貴在潛移默化,貴在“潤物細無聲”,所以很值得提倡。小學教師要在品德課教學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實踐,只要教師富有一片愛心和誠心,小學品德教學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有機且緊密地揉合起來,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核心價值觀的沐浴下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