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景 和
(首都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 100048)
近日讀了暢引婷教授的新著《社會性別秩序的重建——當代中國婦女發(fā)展路徑的探索與實踐》(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版)一書,很受教益和啟發(fā)。該著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結(jié)項成果,學術分量很重,值得關注與品讀。如果極為簡練地概括這本書的特點,我覺得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博”與“淵”。
所謂博,不是指知識點的面面俱到,是說這本書所涉及的社會性別問題極其廣博宏闊,是當代中國婦女研究的一本百科全書式的學術專著,幾乎關注到了改革開放以來女性研究所涉及的一系列重要問題。比如,通過聚焦女性與主義的關系、平等與公正的關系、中國革命與婦女解放的關系等,探討婦女與國家的主題;通過審視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在中國傳播中的貢獻與局限、“變異”與“融合”等問題,探究婦女與世界的主旨;通過關注“父權(quán)制”和“男性中心”對婦女發(fā)展的影響,以及女性主義的傳播策略,探索父權(quán)制與女性主義的要義;通過分析知識女性與性別知識生產(chǎn)的關系、當代知識女性對社會變革的作用、近代知識女性對婦女解放的推動等,探尋階級與性別的要旨;通過眷注婦女/性別史和婦女運動史在中國學界的研究動態(tài)、本土特色及發(fā)展趨勢,探析婦女學與歷史學的關系;通過敘述期刊出版與婦女學學科建設的聯(lián)系、近代婦女報刊對婦女發(fā)展的影響,以及對當今婦女期刊的個案研究,討論婦女學的媒介傳播效應。這一切都讓人們充分感受到了該書內(nèi)容廣博宏闊的特點。
所謂淵,是指這本書討論社會性別問題的程度極其深刻精湛,是當代中國婦女研究的一本鞭辟入里的學術專著。通篇分析透徹、切中要害、入木三分、力透紙背,在以論為主的分析中,問題意識比較明顯。統(tǒng)觀全書,作者始終圍繞自己的所思所想提出問題,在分析論證與理論詮釋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學術觀點與研究結(jié)論。比如,全書一開篇,就通過一系列的設問,將讀者帶入到了“問題”的情境之中,她明確提出,在推動性別平等的進程中,究竟應該依據(jù)怎樣的理論/理念確定前行的方向、路線和目標?我們(女人)想要得到什么,我們(目前)又只能得到什么——“事實”與“應該”之間到底還有多遠的距離?在到達理想彼岸的征途上,我們需要借助怎樣的理論工具,又需要堅持怎樣的策略原則?現(xiàn)實中紛繁復雜的性別現(xiàn)象怎樣認識和解釋?生活中千絲萬縷的“性別麻煩”怎樣消解或融化?女性主義學術與女權(quán)主義政治的雙重變奏怎樣才能奏出和諧的樂章?在萬花筒般的世界里,無數(shù)的男男女女在前行的路途上如何達到思想的共鳴和行動的一致?具有言說權(quán)的學界和具有決策權(quán)的政界,以及具有行動力的大眾如何在復雜的矛盾張力中找到平衡的支點,最終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恒常與久遠?——作者提出的這些命題既具體平實,又精準到位,其中很多都是本書的研究主題。作者的思考和回答,給人以深刻的思想啟迪。
從理論探討的角度講,父權(quán)制和女性主義是貫穿全書的兩個核心概念,也是當今世界婦女研究繞不開的一些重要理論問題。在關于父權(quán)制的認知中,作者不僅從本體論、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層面進行定義,而且對父權(quán)制的存在方式、主體身份、改變途徑、改造對象進行了分析,認為近代以來女性主義在世界范圍的興起就是對父權(quán)制的一種反叛,因此,不論婦女研究還是婦女解放與發(fā)展實踐,都必須堅持女性主義立場。書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紹和分析女性主義的諸多流派及其理論貢獻和局限,以及對社會變革的意義,但同時也對女性主義做了延展性的論述。在作者看來,女性主義發(fā)展初期,為了確立自己的學科地位和旗幟鮮明的政治立場,思考問題的向度更多是以男性為基本參照,從“女性”的利益出發(fā)進行分析;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女性主義則更多是將女性作為“人”的重要一部分,將婦女發(fā)展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進行言說,而不是單純地在與男性相比較的過程中做像男人一樣的女人,也不是無視兩性之間的生理差異要求與男性絕對平等??梢钥闯觯安町愋云降取笔菚姓撌鲚^多的一個理論觀點,也就是說,在追求性別平等的歷史進程中,隨著女性在社會生活中整體地位的不斷提升,其參照對象已悄然發(fā)生改變,即由原來的以男性為基本參照變成了以(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為追求目標。在這里,男人與女人之間的性別界限日益模糊,代之而起的是尊重每一個人在家庭與社會生活中自由選擇的各種權(quán)利,尊重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和生命歷程中的個性差異。所以作者反復強調(diào),平等與公正并不是一回事,絕對地強調(diào)平等有時候并不公正,公正就其本質(zhì)而言,就是在社會發(fā)展中對人的個性差異的尊重和激發(fā),進而顯現(xiàn)世界的多樣性和生活的豐富多彩性。其實,書中的許多論述已然超出了婦女研究的范圍,使人的生命價值和活著的意義充分顯現(xiàn)。
總之,讀了暢引婷教授《社會性別秩序的重建》一書,受益匪淺。這本書是作者長年的思學所獲,立意深刻,敘述精湛,可以引發(fā)人們對當代女性文化建構(gòu)的深入思考。就我個人而言,就引發(fā)了諸多思考。比如,對近代中國女性的身體解放、經(jīng)濟解放、教育解放、政治解放以及倫理解放等問題如何認識或評價?未來男性的真正解放與女性的解放怎樣同步進行?性別公平和公正是一個極為簡單的道理,但當今社會為什么還有很多人不明此理,需要全社會對這種愚昧進行啟蒙?今天的婦女解放任重而道遠,漫長的路途怎樣繼續(xù)向前?普世價值作為男女兩性共同追求的終極價值和目標,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將意味著什么?如此等等。此外,還有一種思考我想在此簡要一敘。
在今天這個歷史時代,既要全力研討和建構(gòu)女性文化,與其相伴的還要全力探索和建構(gòu)個性文化。兩者相輔相成,互為支撐,只有和諧發(fā)展,才能達到未來男女平等、人人平等的理想目標。從個性文化的角度審視一個人,不管你是男人或女人,還是男體或女體,你首先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所以,女性文化建設與個性文化建設需要同步開展,如果說女性文化建設是相對于父權(quán)制改造的,那么個性文化建設就是針對人的個性自由發(fā)展的。在具有“父權(quán)制”、男權(quán)主義文化傳統(tǒng)的社會里,不去批判、打破“父權(quán)制”,以及男權(quán)文化一統(tǒng)天下的文化格局,不去張揚和建構(gòu)女性主義的解放女性的文化,男女平等和婦女解放就難以實現(xiàn)。但不可忽視的是,女性文化建設如果不輔之以個性文化建設,很容易使人產(chǎn)生一種錯覺,即女性(主義)文化建設是一場女性對男性的文化挑戰(zhàn),會被一些人誤以為是要建立一個女權(quán)社會,而在一個女權(quán)的社會里又將會導致新的性別壓迫。如果讓一些人產(chǎn)生這樣的認識或錯覺,那么女性(主義)文化建設將會面臨多重的社會壓力,進而在前行中步履維艱。而如果強調(diào)文化建設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個性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社會,這樣其受益的對象就不僅僅是女性了,而是包括了全社會不同的性別和階層。可以說,文化建設的目標應該是男女平等和人人平等,而女性文化建設不過是達到這一目標的一個必要的過程或階段。如果在文化建設中將女性文化建設與個性文化建設相提并論,婦女解放的歷史進程也許會減少來自不同方面的諸多壓力或阻力,女性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將會在“人”的意義上與男性攜手共進。所以我個人覺得當代文化精英們在建設中國女性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提倡個性文化建設。我的結(jié)論是,要真正建設個性文化,在當今歷史階段,既要拋棄“父權(quán)制”、男權(quán)文化,也要建設女性文化,與此同時,還要高揚個性文化,這是三位一體的,只有同步進行,才能達到我們的理想目標。2013年我曾經(jīng)簡略地談過這一想法,今天讀了暢引婷教授的新著,覺得這一問題仍有必要提出,以便與更多的人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