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塔
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
伊羅生先生:
來信收到了。關于小說集選材的問題,我們的意見如下:
Ⅰ.蔣光慈的《短褲黨》寫得并不好,他是將當時的革命人物歪曲了的;我們以為若要選他的作品,則不如選他的短篇小說,比較好些。至于選什么短篇,請您自己酌定罷。
Ⅱ.龔冰廬的《炭礦夫》,我們也覺得不好;倒是適夷的《鹽場》好。這一篇,我們已介紹給您。
Ⅲ.由一九三○年至今的左翼文學作品,我們也以為應該多介紹些新近作家,如何谷天的《雪地》及沙汀,草明女士,歐陽山,張?zhí)煲碇T人的作品,我們希望仍舊保留原議。
再者,茅盾以為他的作品已經(jīng)占據(jù)了不少篇幅,所以他提議,將他的《秋收》去掉,只存《春蠶》和《喜劇》。
除此以外,我們對于來信的意見,都贊成。
我們問候姚女士和您的好!
茅盾 魯迅
七月十四日
再:魯迅的論文,可用左聯(lián)開會時的演說,載在《二心集》內(nèi)。又及
一
在茅盾留世的眾多信件中,有3封信頗為特殊。因為這3封的落款人都是茅盾和魯迅聯(lián)名,收信者是美國的一個年輕人——在中國做記者的伊羅生[原名哈羅德·R.伊羅生(Harold Robert lsaacs)]。
伊羅生之前在上海主持編輯英文雜志《中國論壇》,不時會刊發(fā)一些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英譯。1934年1月13日,《中國論壇》停刊,伊羅生有個比較大的設想——利用那些已經(jīng)在《中國論壇》發(fā)表的作品,再擴充一些,選編一部英文版的中國小說集,主要是中短篇,然后拿到美國去出版。一開始,他給這部書擬的名字為《中國被窒息的聲音》?!昂髞恚謴聂斞傅囊黄葜v中吸取靈感,將書名改為《草鞋腳》,征得魯迅同意而確定?!保ㄒ娎栊粒骸段页O肫鹨亮_生》,載《百年潮》2001年第8期)
那么,伊羅生為這本英譯中國現(xiàn)代小說集取名“草鞋腳”的靈感,是受了魯迅哪一篇演講的激發(fā)呢?
1932年11月27日,魯迅受邀在北京師范大學發(fā)表講演,題為《再論“第三種人”》,觀眾達2000余人,不得不臨時改為露天舉行,這是魯迅一生60多場公開演講中最為轟動的一次。
魯迅在演講的開頭說:“這個題目應該從五四運動的時候講起,那時所謂文藝的園地,被舊的文學家關住了,占領了,西裝先生的皮鞋踏進來了,這就是胡適之先生、陳獨秀先生的‘文學革命’。于是,那時一些文學家發(fā)生了斗爭,結(jié)果,新文學家勝利了,他們占了當時的文壇。時代的前進,是沒有停止的時候,不料想三四年前,下等人的泥腿插進了文壇,此時前者反對后者,即是皮鞋先生反對新興普羅文學?!?/p>
魯迅認為,“五四”時期所興起的是文學革命,1930年左右所發(fā)起的是革命文學。前者的主體是西裝先生,后者的主體是下等人。他高度概括而又無比生動地分別用“皮鞋”和“泥腿”來形象地指稱兩種不同的主體。
“泥腿”或“泥腿子”指的是農(nóng)民,因為農(nóng)民在莊稼地里忙碌時,免不了讓泥水弄臟了衣褲和身體尤其是雙腿。在所謂城里人和自命高貴的人嘴里,這個稱呼帶有貶義。有時農(nóng)民們光著腳,有時穿著鞋子,當然不可能是皮鞋,只能是自己編織的草鞋。伊羅生可能由此得到靈感,用草鞋去對應皮鞋,“草鞋腳”的英文名為“Straw San d a ls”,這在1930年代初的中國文化語境里,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貼切而形象的書名。
為了選編《草鞋腳》集子里的篇目,伊羅生找到魯迅和茅盾,說“他不打算當記者了,準備集中精力編譯中國現(xiàn)代進步作家的短篇小說集”(茅盾:《我走過的道路》中冊,香港三聯(lián)書店1984年版)。請注意,這里雖然說是“編譯”,但其實伊羅生主要負責編選,而譯的工作則是他請別人做的(參見戈寶權:《談在美國新發(fā)現(xiàn)的魯迅和茅盾的手稿》,載中國社會科學院內(nèi)部文獻資料刊物《文獻》1979年第2輯)。因此,有些人以為伊羅生是《草鞋腳》的譯者是錯誤的。
伊羅生希望魯迅和茅盾為他提供一個選目,以及一份關于中國左翼期刊的介紹。為此,伊羅生在上海時還專門去魯迅府上拜訪、討教。選目初稿由茅盾擬定、魯迅審定之后,寄給伊羅生。此間順便提一下,茅盾在《我走過的道路》中回憶說,他“擬定的選目包括二十三位作家的二十六篇作品”,這個記憶有誤,從后來重新發(fā)現(xiàn)的他的手寫稿復制件上看到,應該是27篇(參見戈寶權:《談在美國新發(fā)現(xiàn)的魯迅和茅盾的手稿》)。
對于這樣一個具有歷史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翻譯出版選題,魯迅和茅盾都認為非常有價值;況且,從當時中國文學的現(xiàn)實需要來說,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把‘左聯(lián)’成立以后涌現(xiàn)出來的一批有才華而國外無人知曉的青年作家的作品介紹到國外去”,這將有益于推動革命文學力量的發(fā)展壯大,并能贏得國際社會的同情和了解。于是,魯迅和茅盾開始熱心地以實際行動支持此事,“對伊羅生提出的要求,決定盡量予以滿足”。
1934年3月底,伊羅生夫婦倆從上海遷居到北京,繼續(xù)未完成的編譯工作。兩個月以后,伊羅生給魯迅寫了他到北京之后的第一封信。從此,雙方開始用通信的方式討論選編工作,主要是來回磋商哪些該選、哪些不該選。對于魯迅和茅盾給出的選目,伊羅生并沒有全部采用,他更傾向于1918年之后發(fā)表的、在文壇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家作品,而非魯迅和茅盾建議的剛剛進入文壇的“下等人的泥腿”的作品。而其實,魯迅與茅盾二人建議伊羅生入選的是1930年之后在文壇上嶄露頭角的所謂“新興普羅文學”作家作品。
伊羅生在1973年4月為英文版《草鞋腳》重寫的“引言”中說:“這些短篇小說是在魯迅和茅盾的指導與商議之下編選出來的:魯迅就是這場革命的締造者和主要的創(chuàng)作家之一;茅盾則是他的年輕的朋友和同事,在當時被認為是作家當中僅次于魯迅本人的最重要的作家?!钡⑽陌妗恫菪_》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于1974年推出時,副標題為《中國短篇小說(1918-1933)》,封面上所署編者名只有伊羅生一個人,并沒有魯迅和茅盾,也沒有署譯者的名字。1980年10月,伊羅生應邀再度訪華時,還專門去看望茅盾。1981年,以魯迅和茅盾二人所定的選目為基礎,再加上后來他們跟伊羅生通信中追加推薦的3篇,一共30篇,由蔡清富編定,再由茅盾審定并作序,以《草鞋腳》為名,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是為中文版《草鞋腳》,封面上編者署名為魯迅和茅盾。
編者署名伊羅生的英文版《草鞋腳》,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
上述伊羅生的信一般都寄給魯迅,有的由魯迅個人直接回復,有的是魯迅和茅盾商量之后由茅盾執(zhí)筆然后魯迅加上簽名的方式回復。雙方目前留下來的來往書信加起來總共6封,彼此各3封。萬樹玉在其所編《茅盾年譜》中說:“伊羅生就該小說集的選編問題,和魯迅、茅盾通過四次信”,數(shù)量上是不對的,當然這是題外話。
魯迅、茅盾選編《草鞋腳》,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戈寶權曾對這些書信有過全面細致的研究和分析,但筆者在拜讀他的長文《談在美國新發(fā)現(xiàn)的魯迅和茅盾的手稿》之后,發(fā)現(xiàn)兩個問題:1.他的解讀是以魯迅為主角或者說中心,伊羅生和茅盾則為配角。2.他對有些作品,尤其是對于現(xiàn)在的讀者已經(jīng)陌生的作品缺乏介紹。筆者以為,就雙方之間的全部通信或者說魯迅本人單獨寫的信而言,以他為中心解讀是合理的。但是,就魯迅和茅盾聯(lián)名的3封書信來說,則茅盾的比重更多一些,因為這些信都是由茅盾執(zhí)筆所寫,大部分內(nèi)容表達的也都是茅盾的意思,魯迅只是簽名并提供了少量意見。因此,本文僅以兩人聯(lián)合署名的其中一封作為樣本,以茅盾為中心,進行補充性的解讀。
二
對于伊羅生來信談“小說集選材的問題”, 茅盾和魯迅于7月14日聯(lián)名復信給出幾條建議。首條是,與其選蔣光慈的《短褲黨》,不如選蔣的短篇小說,茅盾和魯迅認為《短褲黨》歪曲了“當時的革命人物”,“寫得并不好”。
《短褲黨》是蔣光慈于1927年4月初完成的中篇小說。以現(xiàn)在的小說分類學來看,這是一部紀實小說。這是最早正面描寫中國工人運動的作品,及時反映了上海工人為響應國民革命軍北伐而舉行3次武裝起義的情景,塑造了如楊直夫(原型為瞿秋白)、史兆炎(原型為趙世炎)等工人和革命者的形象。
那么,蔣光慈在《短褲黨》里歪曲的“當時的革命人物”包括瞿秋白嗎?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蔣光慈是將瞿秋白寫進文學作品的第一位作家,兩人曾經(jīng)是親密戰(zhàn)友。據(jù)馬德俊撰寫的《蔣光慈佚文考論》,瞿秋白參與構(gòu)思了《短褲黨》,并為本書定名。因此,于情于理于事,蔣光慈都不可能歪曲以瞿秋白為原型的革命人物的光輝形象,更不用說是歪曲瞿秋白的清白形象了。
之所以在信中不建議伊羅生選蔣光慈的這篇《短褲黨》,或與茅盾對蔣光慈作品的看法有關,在《〈地泉〉讀后感》中,茅盾就曾借批評陽翰笙的《地泉》小說三部曲而有所發(fā)揮,“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分析、批判蔣光慈的作品”。茅盾認為以蔣光慈為代表的“革命的浪漫諦克”文學的通病——在于人物形象刻畫上的“臉譜化”和結(jié)構(gòu)藝術上的“程式化”(參見《我走過的道路》中冊,第115頁)。雖然他在與魯迅聯(lián)名給伊羅生的書信中,對蔣作品的態(tài)度,表達得相對比較委婉和客氣,但由兩人草擬出來的初選作品共24人27篇,其中并沒有蔣光慈的任何一篇,甚至連蔣的“比較好些”的短篇小說都沒有入選。
不過,在最終的《草鞋腳》英文版中,伊羅生雖然放棄了《短褲黨》,但還是選了蔣的另一短篇小說,英文譯名為“H assan”。這篇從內(nèi)容上看是寫上海的一個印度巡捕的。當年在上海灘,人們喜歡把印度巡捕叫做“紅頭阿三”。因此我們可以斷定,這篇是蔣寫于1929年的《阿三》。譯者把題目“音譯”為“Hassan”,來自阿拉伯語,意思是“好看的、英俊的”,印度人卻很少用它,這種譯意跟含有貶義的“阿三”正好相反。
茅盾和魯迅給伊羅生的小說集選材的第二條建議是,與其選龔冰廬的《碳礦夫》,不如選樓適夷的《鹽場》,這其后有什么深意嗎?
先說龔冰廬的《碳礦夫》。龔冰廬(1908-1955),江蘇崇明(今上海市)人,他原是山東某礦的管理人員,熟悉礦工生活。“早在1927年……龔冰廬就寫出短篇小說《炭礦夫》《裁判》《礦山祭》等,成為我國描寫煤礦生活小說第一人?!保ㄒ婟嫵鐙I:《煤礦是文學的富礦》,載《陽光》2018年第11期)《炭礦夫》是龔冰廬的代表作,以一家三代人的經(jīng)歷為線索,父親是煤礦大罷工的組織者,罷工失敗后被槍殺,孩子才8歲就到礦上當童工,工人再次舉行罷工,并炸毀了礦區(qū)。此篇曾與《裁判》和《礦山祭》兩篇一起,以短篇小說集形式出版,書名還是《炭礦夫》,1929年3月由上海現(xiàn)代書局初版。龔冰廬本來是創(chuàng)造社成員,曾在《創(chuàng)造月刊》等多種刊物上發(fā)表多篇作品?!短康V夫》最初就發(fā)表于1928年2月發(fā)行的《創(chuàng)造月刊》第2卷第2期。
是否因為魯迅和茅盾與創(chuàng)造社曾有過節(jié),而牽連到對龔冰廬及其作品的看法呢?這種推測似乎不能成立。因為,1930年3月2日,龔出席了由魯迅和茅盾大力支持的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成立大會,并成為“左聯(lián)”發(fā)起人(最初的盟員)之一;1934年2月19日,國民黨當局密令查禁左翼和進步書籍149種,龔的短篇小說集《炭礦夫》《黎明之前》兩書也在列。由此看來,至少在他后來當漢奸以前,他在政治傾向和文化立場上,跟魯迅和茅盾還是比較靠攏的。
再看他們推薦選入的樓適夷的《鹽場》。這是樓適夷以筆名“建南”發(fā)表于《拓荒者》雜志第1卷第2期(1930年2月)上的一部中篇小說。這篇小說以庵東鹽場為原型,深刻反映了當?shù)佧}民的生活、苦難與斗爭,后來還被改編成了電影劇本。樓適夷與茅盾相處甚善,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曾在香港等地協(xié)助茅盾編輯《文藝陣地》?!尔}場》一篇是魯迅和茅盾在這封信里追加推薦的。在第一批名單里,他們推薦的不是這篇作品,而是樓適夷的另一篇小說《死》。樓適夷的這兩篇作品最終都被伊羅生選入英文版的《草鞋腳》。
那么,如何來理解茅盾和魯迅給伊羅生的小說集選材建議中對于蔣光慈和龔冰廬作品的看法呢?
關于此,兩人介紹選入“一九三○年至今”的左翼“新近作家”如“何谷天的《雪地》及沙汀,草明女士,歐陽山,張?zhí)煲碇T人的作品”的建議,是有力的明證。
何谷天,原名何稻玉(1907—1952),四川滎經(jīng)縣人,幼年喪父,中學沒有畢業(yè)就投筆從戎。1933年任“左聯(lián)”執(zhí)委、組織部部長。在魯迅的鼓勵下,他根據(jù)自己在軍隊的生活體驗創(chuàng)作了小說《雪地》;魯迅又把這篇作品推薦給茅盾,發(fā)表于民國22年9月1日的《文學》雜志第1卷第3期。茅盾在編發(fā)這篇作品時,以筆名“惕若”寫了編后記《〈雪地〉的尾巴》,其中寫道:“在這一期上,我們刊載了何谷天的《雪地》。這位作者,大約二十多歲,可說是一位‘文學青年’,以前他有沒有做過小說,我們不知道;他這名字是很生疏的。”
沙汀曾任“左聯(lián)”小說組組長,1934年已任“左聯(lián)”執(zhí)委,與茅盾保持了一生的友誼,直到晚年還與茅盾往來、通信。推薦選入其的《老人》一篇,發(fā)表于《文學》第 1 卷 2 期(1933 年 8 月1 日) ,這篇與《航線》《平平常常的故事》等類似,是反映土地改革及勞動人民覺醒的作品。
歐陽山,1932年組織中國“左聯(lián)”廣州分會,1933年在上海參加“左聯(lián)”,曾任小說研究委員會主任。魯迅和茅盾推薦的歐陽山的作品是《水棚里的清道夫》。茅盾對歐陽山其人其作的推介是這樣寫的:“歐陽山,廣東人,曾經(jīng)在廣州作文學運動而被官廳注意,不能在廣州立足。他的小說曾經(jīng)收集在一個短篇小說集內(nèi),可是這個短篇集現(xiàn)在也被禁了,那時他寫小說用的是筆名‘羅西’。這是他最近的作品,背景是廣州。此篇曾首發(fā)在1933年10月出版的《文藝》創(chuàng)刊號,《文藝》是在上海出版一個左翼的文藝刊物,只出了三期,即被禁止?!睆摹白笠怼焙汀氨唤钡汝P鍵詞中可以看出茅盾之所以欣賞并推介歐陽山,或是因為其人及其作品的反抗精神與進步意識。正如魯迅在1934年3月23日為英文版《草鞋腳》所寫的序言中所說:“大約十年之后,階級意識覺醒了起來,前進的作家,就都成了革命文學者,而迫害也更加厲害,禁止出版,燒掉書籍,殺戮作家,有許多青年,竟至于在黑暗中,將生命殉了他的工作了?!?/p>
草明,原名吳絢文,生于廣東順德,在廣州讀中學時,即接受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1931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與歐陽山為文壇伉儷,曾參與后者創(chuàng)辦的進步刊物《廣州文藝》的編輯工作。她因作品揭露舊制度而被通緝,1933年逃往上海,并加入“左聯(lián)”。茅盾推薦的是她的第一篇小說《傾跌》。這篇作品是她到上海后寫的,作品通過描寫兩個失業(yè)女工淪為娼妓的悲慘遭遇,控訴資本家的殘酷和貪婪。茅盾給這篇作品所寫的推介語說:“草明女士年紀很輕,可是她的作風已經(jīng)很成熟?!?/p>
張?zhí)煲恚?929年正式開始寫作生涯,1931年加入“左聯(lián)”,與沙汀、艾蕪等并稱為“左聯(lián)”新秀。所推薦的是他的《一件尋常事》。這篇小說首發(fā)于1933年7月1日刊行的《文學》雜志創(chuàng)刊號。關于《文學》創(chuàng)刊號,朱自清曾撰寫專文發(fā)表在7月24日的《大公報·文學副刊》第290期上,署名“言”。他在文中毫不客氣地批評該刊雖貌似名家如林,但作品幾乎乏善可陳,“舊《小說月報》編輯鄭振鐸及常常為該刊撰稿之傅東華諸人,近以‘文學社’名義,編輯一文藝雜志,定名《文學》。其創(chuàng)刊號已于七月一日出版,凡昔與《小說月報》關系較切之作家,幾皆見于是冊,以是卷帙頗巨。惟內(nèi)容則未見精彩。就創(chuàng)作小說言:茅盾之《殘冬》為《春蠶》《秋收》之續(xù),然用意、布局、描寫手腕皆不逮前作。圣陶之《多收了三五斗》及巴金《一個女人》均草率無足道。而郁達夫《遲暮》,王統(tǒng)照《鄉(xiāng)談》二篇結(jié)構(gòu)單純,直難作小說讀。王文藝術尤劣?!辈贿^,對“新手”張?zhí)煲淼淖髌罚熳郧鍏s在是文中贊賞有加:“是冊中惟張?zhí)煲碇兑患こJ隆窢钜皇I(yè)工人之貧困,至鴆其病妻,以減無力醫(yī)藥之苦,最為力作。全文但就工人之稚子目中寫出,益顯真切。”(轉(zhuǎn)引自孫玉蓉:《朱自清的三篇集外佚文》,《博覽群書》(2011年第12期)茅盾曾評說張?zhí)煲砑捌渥髌罚骸耙庾R上是前進的作家,形式上它有它新奇的作風。”
然而,遺憾的是,除了何谷天的《雪地》一篇被伊羅生選入英文版《草鞋腳》外,魯迅和茅盾所推介的沙汀、草明、歐陽山、張?zhí)煲淼淖髌肪幢灰亮_生選入這部小說集。
三
在7月14日的回信末尾,茅盾認為“他的作品已經(jīng)占據(jù)了不少篇幅”,因此向伊羅生提議,“將他的《秋收》去掉,只存《春蠶》和《喜劇》”。其實,茅盾一開始擬定的選目中自己的作品選的是《大澤鄉(xiāng)》和《春蠶》兩篇,但伊羅生認為,茅盾在中國文學界的地位僅次于魯迅,既然魯迅的作品選了5篇,茅盾的作品至少得有3篇,他向茅盾提出選《春蠶》《秋收》和《喜劇》3篇。那么,伊羅生為何不選茅盾自己建議的《大澤鄉(xiāng)》,而以《秋收》和《喜劇》兩篇取而代之呢?對此,伊羅生并沒有留下只言片語。
《大澤鄉(xiāng)》是茅盾連續(xù)創(chuàng)作的3篇歷史小說之一(另兩篇是《豹子頭林沖》和《石碣》),1931年以筆名蒲牢發(fā)表于《小說月報》第22卷第1號?!捌牙巍痹谥袊裨拏髡f中為龍生的九子之一,善音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形象。茅盾對取這個筆名的用意作過一番解釋:“意在暗示蔣介石的文化圍剿雖日益酷烈,但左翼文壇成員仍要大聲反抗,無所畏懼,且反抗之聲要愈傳愈遠?!保ā段易哌^的道路》中冊)
不過,茅盾一向謙虛,當他得知伊羅生打算選入他的3篇作品時,他卻提出將《秋收》去掉,建議只選《春蠶》和《喜劇》兩篇即可?!洞盒Q》和《秋收》是“農(nóng)村三部曲”里的兩篇(另一篇是《殘冬》),讀者對此較為熟悉,相比之下,《喜劇》則不那么有名了。
茅盾的短篇小說《喜劇》作于1931年,以何典為筆名發(fā)表于1931年10月發(fā)行的《北斗》第1卷第2期上。故事講述的是,某青年在大革命期間因為散發(fā)傳單而被捕,被關在上海的“西牢”——帝國主義租界內(nèi)的監(jiān)獄里,度過了5年的鐵窗生活。刑滿釋放以后,他發(fā)現(xiàn)“革命”已經(jīng)成功,“青天白日滿地紅”,然而卻找不到安身立命之地,最后只好決定冒充“共產(chǎn)黨”自首,重新回到牢監(jiān)里去,以便解決“住與食”的問題。很明顯,茅盾借鑒了歐·亨利的名篇《警察與贊美詩》的結(jié)尾?!跋矂 迸c“贊美詩”一樣,都是反用其意,以跟小說中的事實形成對比,達到某種反諷效果,所謂“悲涼的喜劇”、“帶淚的笑”。
不過,伊羅生最終還是堅持己見,把3篇全部收入了英文版《草鞋腳》中。而至于信的末尾“魯迅的論文,可用左聯(lián)開會時的演說”的提議,伊羅生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1930年3月2日,魯迅在“左聯(lián)”成立大會上發(fā)表演說,題為《對于左翼作家聯(lián)盟的意見》。魯迅在演說中告誡“左聯(lián)”人士,要防止右傾,他說:“我以為在現(xiàn)在,‘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為‘右翼’作家的。為什么呢?第一,倘若不和實際的社會斗爭接觸,單關在玻璃窗內(nèi)做文章,研究問題,那是無論怎樣的激烈,‘左’,都是容易辦到的;然而一碰到實際,便即刻要撞碎了。關在房子里,最容易高談徹底的主義,然而也最容易‘右傾’?!?/p>
魯迅特別強調(diào)革命作家一定要接觸實際的社會斗爭。他在演說中也對“左聯(lián)”工作提出4點意見:“對于舊社會和舊勢力的斗爭,必須堅決,持久不斷,而且注重實力”、“戰(zhàn)線應該擴大”、“應當造出大群的新的戰(zhàn)士”、“聯(lián)合戰(zhàn)線是以有共同目的為必要條件的。如果目的都在工農(nóng)大眾,那當然戰(zhàn)線也就統(tǒng)一了”。魯迅的這篇演講對于“左聯(lián)”的重要性,無論怎么強調(diào)都不為過。因此,伊羅生提出要將此篇收入《草鞋腳》。根據(jù)魯迅、茅盾、伊羅生三人一開始對這部小說集的預設,他們要編的基本上就是一部與“左聯(lián)”密切相關的小說集,而收入魯迅的這篇演講,作為附錄,對讀者理解集子里的作品,以及這些作品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無疑具有提綱挈領的意義。所以,魯迅和茅盾于信中告訴伊羅生這篇演講稿收在《二心集》里,應該是要他自己根據(jù)提供的出版信息去找。但不知為何,伊羅生最終并沒有編入魯迅的這篇演講稿。
此外,在7月14日的這封回信中還有一條信息,即茅盾和魯迅問候的“姚女士”。此人是伊羅生的新婚夫人姚白森,原名維奧拉(Viola Robinson),姚白森是她的中文名。伊羅生來中國前,兩人已經(jīng)是男女朋友關系。后來,姚白森不遠萬里獨自乘船從美國來到中國,二人在上海結(jié)婚?;楹蟛痪茫穗x開上海,擇居北京,姚白森在一所中學里教英文,1980年還在宋慶齡邀請下重訪中國。魯迅和茅盾兩人當年聯(lián)名給伊羅生的幾封書信,幾乎每封最后都會客氣地問候她。
行文至此,不由得感慨,中國文壇兩位偉大人物聯(lián)名寫于20世紀30年代的這封300余字的信文中,隱藏的內(nèi)涵何其豐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