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博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大學校長是治理大學的核心,在我國一些省屬重點師范大學涌現(xiàn)出了一些成績斐然的大學校長,如湖南師范大學原校長張楚廷、上海師范大學原校長楊德廣等。選取這兩位大學校長的治理理念作為研究對象,從人才觀、學生觀、教學觀、科研觀和校長觀五個角度分析他們在治理師范大學中的相同點與差異之處。一是兩位校長本人的著述及言論,特別是他們二人關于治理大學的自我陳述;二是治校實踐,即二人管理校務的具體實踐,主要是指二位校長獨立執(zhí)掌大學而言的。張楚廷教授1983-1985年擔任湖南師范學院黨委書記,1986-1989年兼任校長和書記,1990-1994年任校長,1995-2000年兼任校長和書記,2000年4月從校長崗位上卸任,任湖南師范大學校長18年。1996年至2003年,楊德廣教授擔任上海師范大學校長。在此基礎上討論二人的治校理念及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旨在為我國大學治理建設與改革發(fā)展提供必要借鑒與思考。
一般而言,理念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理性認識、看法和各種觀念,是人們經(jīng)過長期的理性思考及實踐所形成的思想觀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學觀點的抽象概括;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了的;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延續(xù)性和指向性的認識、理想的觀念體系。大學校長的治校理念是大學校長在辦學過程中的指導思想,即辦學思想,是關乎校長希望把大學辦成什么樣子、如何辦的一種教育理念,是大學校長通過對時代和社會的準確把握,所形成的有關對大學這一特殊的社會組織及其活動的理性認識及他在治校思維活動中形成的教育觀念。[1]大學校長的治校理念即是指其治校的理想、信念、觀念和辦學的指導思想。[2]大學的治校理念主要闡明大學的治校方略,它集中體現(xiàn)在大學的發(fā)展規(guī)劃中,從操作層面明確了大學的宗旨、使命、任務和措施,是大學的行動綱領。[3]大學校長治校理念的形成與其個人的學術背景、治校實踐密不可分,同時也受大學文化的深刻影響。一方面,大學校長的治校理念受制于所在大學的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傳統(tǒng)理念,大學校長應是大學理念的執(zhí)行者和捍衛(wèi)者。另一方面,大學校長的治校理念也會對大學理念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深刻的乃至深遠的影響。[4]大學校長治校理念是大學校長在辦學治校實踐中不斷積累并通過其治校方略而體現(xiàn)出來的辦學思想體系,主要包括管理理念與育人理念,它反映了大學校長對教育規(guī)律、學校歷史傳統(tǒng)、高等教育政策與問題的認識和看法。[5]4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大學校長的治校理念是指在治理大學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基本思想、觀念和看法,其中包括對大學中人、事、物等的思想和觀點。這種治校理念體現(xiàn)在大學的辦學定位、辦學目標、發(fā)展規(guī)劃、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等活動之中,也體現(xiàn)在大學精神、大學校訓、大學文化、大學校風等意識形態(tài)之中。它是一所大學中長期發(fā)展和變革的核心要素,也是大學未來發(fā)展的指南針和航向標。
大學校長是一所大學發(fā)展的關鍵人物,正如阿什比所言,大學的興旺與否取決于其內(nèi)部由誰控制。關于大學校長治校理念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目標導向的作用。大學校長治理理念中包含了大學發(fā)展的目標、定位,它反映了一所大學未來發(fā)展的方向。有了準確、科學、合理的目標和定位,才能激發(fā)全校師生員工團結(jié)一致,艱苦奮斗,為大學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第二,文化傳承的作用。大學校長的治校理念包含著豐富的治校經(jīng)驗、智慧,大學校長自身的人格魅力,這些都會慢慢地孕育大學的精神、校風及文化。如果沒有一種好的治校理念的引領,那么大學就只是一所純粹的知識與技術的訓練機構。有了一種精神的引領,我們的大學才是富有生命力與活力的有機體。一所大學校長的學術背景、學術聲望、學術造詣、學術人格及學術智慧,引領著一所大學學科、專業(yè)、課程、學院和教師的發(fā)展。
兩位大學校長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內(nèi)容極為豐富,涵蓋大學治理的方方面面?;诟叩冉逃谋举|(zhì)和大學的三大職能,這里只選取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做分析,將大學校長治校理念的內(nèi)容從人才觀、學生觀、教學觀、科研觀和校長觀五個角度作比較。
1.人才觀。張楚廷教授在治理湖南師范大學時,主張“財從才來”。所謂“財從才來”,是相對于“才從財來”而言的。后者的意思是,有了錢財,才會有人才來,前者正好相反?!拔宜值挠^念是前者,在我看來,只要有了人才,就可以有自己所想要的一切,包括辦學質(zhì)量,也包括辦學所需要的錢財?!盵6]174
一是大量引進人才。從北京等地大量引進優(yōu)秀博士和教授。1983年,張楚廷教授就提出兩個“千方百計”,即千方百計建設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千方百計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在任校長期間,張楚廷教授從武漢、北京、上海引進了一大批哲學博士,舒遠招是他設法調(diào)入的第一位研習德國哲學的博士,隨后有來自武大、北大的鄧安慶、盧風、楊君武、王澤應等一大批著名學者。在“雙一流”建設中,必須引進、培養(yǎng)更多一流教師,才能建設好一流學科、一流專業(yè)、一流課程和培養(yǎng)出一流人才。因為一流教師是先進教育理念的踐行者,是一流課程與教學的改革者與推動者,是一流文化的傳播者。所有教育改革的活動都是以人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二是實行來去自由政策。來去自由政策是開放式的人才政策,它所依靠的主要不再是行政手段,教師是否樂于來校任教主要靠的是感情、事業(yè)。在來去自由政策中,教師的價值將得到更充分的體現(xiàn)。一個執(zhí)行來去自由政策的學校,對于欲求職者來說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吸引力。“我即使選擇不當也容易改換門庭”。反之,一個執(zhí)行死板的政策,要求應聘者一定多少年甚至終身難以挪動,倒是增大了人們應聘時的猶豫。[7]49
三是確立師資建設日。1990年,湖南師范大學確立了第一個師資建設日。師資建設日定在每年的10月28日,也就是湖南師范大學校慶的第二天。可見,當時湖南師范大學是極為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的。
關于人才觀,楊德廣教授指出:不適當?shù)匕才艑<?、教授以及中青年骨干擔任主要領導工作,兼很多職,是有害的。這不是重視人才、重用人才,而是濫用人才、浪費人才。重才首先要弄清一個人有什么才,是理論研究人才,還是科學人才;是科研人才,還是管理人才。其次要使每個有才能的人揚其所長,避其所短,發(fā)揮優(yōu)勢,各顯身手。再次要重視有才能人的意見,重視專家、教授的意見,并不是說要讓每個人都去擔任領導工作。[8]25-26
2.學生觀。高等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培養(yǎng)學生,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圍繞人才培養(yǎng)這個核心展開的。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方式和情感,也折射出大學校長秉持著什么樣的學生觀。
張楚廷教授認為,學校管理包括校長工作,必須思考它的邏輯起點,這個邏輯起點就是學生。沒有學生,就不會有教師,沒有學校,就不會有校長。學校就其直接的辦學目的而言是為著學生的,學校首先是為了學生存在的。教職工中,‘教’字第一;師生員工中,則應是‘生’字第一。[9]68在任校長期間,張楚廷教授堅持兩條原則對待學生:凡學生的事,哪怕是一個學生的事,我也決不懈??;決不會呵斥學生,對任何學生(即使是受處分的學生)也是親近和藹的。
在任大學校長期間,楊德廣教授每年至少五六次主動給大學生上黨課,以對其進行人文精神教育與人生觀教育。每隔一至兩個月,要到學生宿舍走走、看看,平時就在學生食堂吃飯,與學生一起就餐、聊天,了解學生情況,聽取他們的意見。此外,每學期還會與學生一起清掃馬路、做校園綠化,踐行文明修身活動。
3.教學觀。此處的教學觀屬于大教學小課程的概念,即教學里面包含了課程的內(nèi)容。關于大學教學,張楚廷教授主要觀點有:關于教學方法與內(nèi)容。他認為,大學教授原則上應講自己的東西。即使有十分優(yōu)秀的他人著作,但也只用作參考書,仍然應立足于自己。在課堂上,應當展現(xiàn)出一個思想流,而所流淌的,就應當是教授自己的思想,或理論,或觀念。[10]279張楚廷教授對自己教學的要求是:盡量教自己的東西;盡量開新課;即使同一課程,也不重復過去的內(nèi)容,從而也講成新課;盡量多開一些課;盡量開成高水平的課,至少在國內(nèi);盡量講出思想來;盡量用疑問句講話。按這些要求去教學,必定有科研,有高水平的科研,從而將教學與科研很好地融合起來了。[11]351關于大學課程觀。張楚廷教授提出,課程比專業(yè)更重要,這是因為專業(yè)是由課程來體現(xiàn)的,學校不僅要給學生開出一個好的“菜單”,而且每種“菜”都是那樣的美味可口,這桌“宴席”才算豐盛。[12]11
關于大學教風,楊德廣教授認為高校教風的好壞是由教師的時間投入,情感投入和精力投入決定的。關于大學課程,楊德廣教授進行了系列課程改革。一是“四種課程改革”,即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加強實踐課,開設副修課。二是“三種充實教育”,即開展了充實學生學習內(nèi)容、充實學生課余活動、充實學生精神生活的“充實教育”。三是“四種學生管理制”,即實行了“多張證書制、半年實習制、干部輪換制、綜合測評制”的學生管理改革。四是“有教無類”的教學觀。1998年,楊德廣教授首次錄取3名盲人大學生就讀外語學院英語專業(yè)學習。楊德廣教授從社會需求這一立場出發(fā),提出了高校專業(yè)改革的設想,要求減少老專業(yè)、增設新專業(yè)、發(fā)展緊缺專業(yè)。通過不斷地課程改革、學科和專業(yè)建設,上海師大從1995年到2002年,本科專業(yè)由20個發(fā)展到47個,專科專業(yè)由19個發(fā)展到26個,碩士點由25個發(fā)展到62個,博士點由2個發(fā)展14個。
4.科研觀??茖W研究就是要學會做學問,做好做實學問。學問學問,就是要學會提問,問題意識是做好科學研究的前提條件,科學研究過程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張楚廷教授指出,學者做學問,就是要學會問、善于問和敢于問。學著發(fā)問,學著問問題,學著質(zhì)問。注重調(diào)查、實事求是是楊德廣教授學術研究的鮮明特色。誠如楊德廣教授所言:工作中會不斷遇到問題,這些問題就是我研究的課題,把問題裝在腦子里,努力去研究、探索與攻克;這個問題解決了,再去研究一個問題,從來沒有間斷過。楊德廣教授主持撰寫的《上海市3萬名大學畢業(yè)生素質(zhì)調(diào)查及反饋意見》報告,就是建立在對3萬名大學畢業(yè)生的大數(shù)據(jù)調(diào)查統(tǒng)計分析基礎之上形成的,其科學性和實踐性極強,科學研究始于教育實踐中的真實問題。
5.校長觀。張楚廷教授認為校長不是官,大學校長權力與政府權力有性質(zhì)上的區(qū)別,大學校長的權力是為維護真理至上而存在的;大學校長主要不是靠行政權力來行事的,他更多依靠的是文化及其力量或?qū)W術性權力。[13]89這包括理念、思想、觀念的力量,包括人格、氣度、風度的力量,包括由想象力、決策力、實行力所形成的權威的力量,包括由成功推進所產(chǎn)生的信任的力量。這些力量才足以使校長在大學里充分發(fā)揮凝聚作用,因他有效地引領而產(chǎn)生凝聚作用。而當凝聚發(fā)生效力時,他將更有效地引導學校,產(chǎn)生更有力的領導。[14]12-13校長不一定是學校里最有學問的人,但一定是學校里很有學問的專家、學者或教授,是某個領域或行業(yè)里的佼佼者。校長還應該尊重那些比自己更有學問的人,充分信任他們,讓他們更好地發(fā)揮聰明才智和專長,最好校長還能與他們成為要好的朋友,不僅僅是上下級的領導關系。對于校長的選拔任用,可以從全球人才市場中層層選拔,也可從校內(nèi)的教授群體中民主選舉產(chǎn)出。
對于“大學校長應該是什么樣的”問題。楊德廣教授曾說,大學校長不一定非院士、博導不可,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精力、魄力、效力。能力包括學習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還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豐富的教育實踐經(jīng)驗;精力指全身心地投入到校長工作中去,要有健康的體魄,魄力指決策能力,效力指有實效、有實績。大學校長還必須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熱愛學校。對于“誰是著名大學校長?”的問題,楊德廣教授提出兩個標準:一是近五年來,這位校長發(fā)表過多少關于教育問題的獨到見解或者論著,對教育問題沒有研究,沒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那不能算著名校長。他可以不是研究教育出身的,但當他擔任校長后,必須立足現(xiàn)實研究教育問題。二是看他的實際工作業(yè)績,在他擔任校長期間,有什么重大的發(fā)展和改革舉措,學校發(fā)生了哪些變化。[15]
1.以人為本的治校理念。無論是對于學生的教學與管理,教師隊伍的建設與發(fā)展,無論是校園建設還是學科建設,都十分重視人才的價值與作用,一切從人的發(fā)展與需要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事無巨細,滿足全校師生的發(fā)展需要,著眼于學校的長遠發(fā)展,一切工作均以人為本治校,從這個角度講,兩位校長可稱之為“平民校長”。
2.身體力行的人格魅力。兩位大學校長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與踐行自己的治校理念,一切從自身做起,雷厲風行,求真務實,知行合一,這不僅是一種高尚道德和行事風格,也是一種隱性校園文化和個人魅力,它將激勵全校師生砥礪前行。如兩位校長重視體育教育,身體力行。張楚廷教授基本上每天下午五點半以后,都會打一個多小時的乒乓球。楊德廣教授每天工作學習16個小時,早上六點起床,晚上十一點半休息。從初一開始,他每天堅持體育鍛煉,在華東師大5年里,每天兩次赤腳長跑,一年四季堅持用冷水洗臉洗澡,練就了一幅鐵腳板和強健的身體。他還為自己定下“約法十章”,即不要學校住房,不要專車接送,不公車私用,不拿兼職費,不拿加班費,不參加旅游性會議和療養(yǎng),不到外賓樓吃飯,出差不乘軟臥,不要他人代寫文稿,不利用職權為個人和親屬謀私利。關于楊德廣教授提出的“不要他人代寫文稿”,與張楚廷教授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張楚廷教授每年都要做很多報告,但所有的報告和演講稿都是他自己寫稿子或提綱,自己組織材料,自己去熟悉事實和數(shù)據(jù)。
3.基于實踐的理論研究??茖W研究是要解決實際問題的,不是坐而論道的“書齋式研究”,兩位校長基于所在學校的實際,注重調(diào)查,敢做敢為,把論文寫在推進大學發(fā)展的實踐中,可以說是院校研究的行動家,也開啟了師范類院校研究的先河。校長的理論研究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學校發(fā)展中面臨的人、事、物的問題和矛盾,長此以往,就會失信于師生,就不能得到全校師生真正的愛戴與擁護。
4.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兩位校長高度重視校園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學校辦學環(huán)境,如楊德廣教授1996年任上海師范大學校長后,通過自己帶頭捐款,全校師生根據(jù)自愿原則捐款(學生不超過一元),3年里,共籌集捐款150萬元用于校園綠化建設。每年還開展義務勞動,校領導帶頭參加進行綠化建設。由此,楊德廣教授被稱為“綠化校長”。20世紀80年代末,在張楚廷教授及學校的努力下,引進邵逸夫圖書館建設項目,當時香港尚未回歸祖國,當時湖南師范大學爭取到了被稱之為外資的資助建設項目——邵逸夫圖書館,清除當時的田徑場,興建體育場,實現(xiàn)了學校東擴戰(zhàn)略,使校園面積擴張了好幾百畝。
1.大學校長的遴選與任期。從“校長觀”的比較分析中,我們可以獲得如下啟示:一是校長必須研究教育,懂教育,教育理論研究必須解決教育實際問題,也即是說,大學校長既要是教育家,研究者,還必須是實干家,具有務實精神。二是校長任期適度延長。張楚廷教授任職湖南師范大學18年,楊德廣教授擔任上海師范大學7年,1993年至1996年,他還擔任上海大學校長、新上海大學常務副校長。也就是說有10年的校長任職經(jīng)歷。那么,未來大學校長任期是否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適度延長。這樣可以保證好的教育政策的延續(xù)性,也可以更好地檢視教育理論的適用性。特別是大學校長獨具的個人魅力是實現(xiàn)有效內(nèi)部治理的法寶,單靠行政和經(jīng)濟的方式,未必能夠做到讓全校師生心服口服。大學校長的個人魅力可以更好地凝聚人心,聚集力量,團結(jié)眾人。教育主管部門及上級領導也應該重視提拔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水平、有思想和有魅力的學者來任大學校長之職,要讓行家里手來治理大學。而對于那些業(yè)績平平、平庸無能、瞎指揮、好大喜功者,或出現(xiàn)學術不端、欺詐、學術腐敗等問題的校長,是否可以撤換。觸犯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應予以追究法律責任,實現(xiàn)高等教育的依法治理。
2.教師隊伍的建設與培養(yǎng)。無論何種類型與辦學層次的大學,擁有一直高素質(zhì)的教師隊伍是大學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因為任何先進、科學的治校理念、制度、方法、策略、夢想等的實現(xiàn)都需要教師的努力,將內(nèi)隱的理論外化為改革的直接動力。否則,一切科學有價值的治校理念就僅成為高教改革的口號。從短期來說,優(yōu)秀的博士、教授是大學建設與發(fā)展的人才;從長遠來看,現(xiàn)在的學生是未來社會各行各業(yè)建設與改革的人才。大學校長應自覺把人才建設放在核心地位,同時,大學教師是大學校長治校理念的踐行者、反思者與構建者,他們在不斷地豐富著、改變著一個大學的治校理念,從教學、科研和管理的活動中,他們在思考、在研究、在行動、在努力,好的治校理念需要得到傳承與創(chuàng)新,而教師就成為這種使命與責任的擔任者。故而,在實際的大學改革中,從大學校長治校的角度,要讓教師成為改革的推動者與受益人,從而更好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推動大學的治理建設。
3.一流學科的建設與培育。無論是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還是中國一流學科抑或區(qū)域性一流學科建設,都離不開大學校長的引領、協(xié)調(diào)與統(tǒng)籌作用。因為當選校長往往是學科帶頭人、團隊負責人,校長所具有的學術威望、學術資源、學術智慧、學術能力通常能夠有力地推動學科建設。如在張楚廷教授的重視和支持下,2000年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yè)獲得了博士學位授權點,實現(xiàn)了當時學校教育學門類博士點零的突破。
4.大學文化的培育與傳承。大學文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術文化;二是行政文化。在大學文化中,其外顯為大學精神、大學校訓、大學校風、學風、考風、作風等等,它是一種氛圍,一種磁場,一種隱性的力量。在科層制的大學內(nèi)部機構中,大學校長作為最高行政負責人和法人代表。在學術研究領域,他們又大多數(shù)是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團隊的負責人。在精神文化領域,大學校長又是道德模范和行為楷模。他們的辦學治校風格、言行、思想、修養(yǎng)等代表著一所大學的隱形文化和學術氛圍。在學術文化層面,大學校長本身要做好學問,形成自己的學術代表作,恪守學術道德,做好學術研究的引領人。在行政文化培育中,大學校長倡導的工作作風與個人的生活作風是兩個關鍵性的因素。大學校長倡導與踐行什么樣的工作作風、教學風氣和科研風氣,大學校長具有什么樣的生活作風,那么,整個大學就會彌散怎樣的風氣。大學校長作為全校師生的行為表率與楷模,在推動大學學風、校風、作風乃至大學精神、大學文化的培育中,有著無形的巨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焙翢o疑問,兩位大學校長是這方面的表率。如張楚廷教授提出的“平等、禮貌、準確、高效”的工作作風不失為一種抵制和消彌官僚主義的良藥。楊德廣教授因融資被騙事件而做的兩次檢查、書面檢討、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工作作風,都值得今日大學傳承與學習。大學的二級學院、職能部門都應以服務全校師生為旨歸,服務第一,管理第二,管理是為了高效地服務,服務是為了更好地管理。
大學外部治理主要是要處理好大學與政府、企業(yè)的關系,充分利用大學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來推動大學的變革與發(fā)展。隨著高等教育信息化、全球化、普及化的發(fā)展,大學與政府、企業(yè)等社會組織的聯(lián)系會越來越強。這種聯(lián)系的強化也要求大學在人才培養(yǎng)、科研轉(zhuǎn)化、干部培養(yǎng)等方面需要借助政府和企業(yè)的力量來推動大學人員流動、制度變革、文化傳承和交流合作,政府的作用與市場的力量會加速大學與政府、企業(yè)的融合,以便三者保持一種和諧共處的命運體。如楊德廣教授在治理上海師范大學時,針對當時學校辦學經(jīng)費緊缺的問題,采取了“既找市長,又找市場”的治校理念,開發(fā)了奉賢校區(qū),擴大了學校規(guī)模,為以后學校招生、教學、教師住房等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如張楚廷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積極引進外資建設校園,改善辦學環(huán)境。在大學外部治理中,積極爭取政府、企業(yè)、國內(nèi)外高校、研究機構等多元利益主體的參與大學治理,有利于更好地彰顯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能,也有利于提升人才培養(yǎng)的質(zhì)量和學校的綜合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