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審
教師的成長問題一直被叫得很響,看起來似乎也很受重視。而事實上,教師職業(yè)卻越來越走向勞作型和流水線化,從而與專業(yè)化的理想追求越來越遠。這其中,除掉教育管理部門管理和疏導上的缺陷以外,教師自身也存在很多值得關(guān)注的問題。
沒有做過教師的人,永遠無法體會教師的忙碌。
M是一位初中教師,三十多歲的年紀,十余年的教齡,正是職業(yè)生涯中的黃金歲月。他很希望證明自己的教學能力,希望得到同事們的認可。也正因此,他對自己的要求很高,不僅把所有在校的時間都壓在了教室和課堂里,放學后的每分每秒他也都會沉浸在作業(yè)批改、備課之中。在每天形影不離的挎包里,裝滿了教材、備課本、試卷等等。在他與別人極少見的閑聊中,話題也離不開學生的教育和課堂教學。通常,晚上十一二點鐘,他曬出的朋友圈仍然是批閱試卷,抑或是對第二天教學秩序的安排。
這些外在的忙碌,映射出了他內(nèi)心里的焦慮。他很在意每一次考試,哪怕只是自己組織的周考,他也會對及格率、優(yōu)秀率等無比在意。倘若是年級或?qū)W校組織的考試,他必定會在考試前緊張無比,也會在考試后焦躁不安:班級名次好,他擔心下一次被人超越;班級名次不好,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失敗,挫折感就會在瞬間擊垮他的所有努力??偠灾?,無論何時何地,他的緊張與擔憂如影隨形,幾乎沒有片刻放松或者自由的時間。
其實,適當?shù)慕箲]是成長的動力,但像M一樣在意職業(yè)成就的人往往容易把自己置于困頓之中。一個陷入困頓的人,表現(xiàn)在工作和人際關(guān)系中往往就是折騰——折騰自己、折騰學生、折騰家長。首先,用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然后不由自主地抬高對學生和家長的要求。比如說,某一次學校統(tǒng)考班級成績不理想,具有焦慮傾向的老師就會覺得周圍的人都在議論自己,自己的教學生涯就會被他人判為失敗。為了證明自己,老師通常不會反思自己教學的不當,而是選擇向?qū)W生進行報復性施壓:加大作業(yè)量,延長上課時間,更加嚴格要求紀律等等。同時,也會對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家長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是較為苛刻的條件。這種不正常的教育生態(tài),必然會導致師生關(guān)系的惡劣和家校關(guān)系的不和諧,也就會出現(xiàn)教師體罰學生、學生侮辱教師、家長毆打教師等不良教育關(guān)系。細細追究起來,在大部分的師生沖突中,幾乎在不同程度上都與教師的情緒有關(guān),都與教師困頓焦慮情緒的不當宣泄有關(guān)。
那么,怎么辦?我覺得教師應該學會自我療愈。每個人活在塵世里,都需要一個干凈的精神家園。這個精神家園可以幫助自己應對現(xiàn)實的沖擊,疏導、宣泄不良情緒,可以讓自己在另一處尋得希望和證明。當一個人把一件事情當成生活的全部,并極力把這一領(lǐng)域的成功視為唯一的成就感時,這件事情就會成為遏制其生命自由和精神舒展的障礙。一旦這份追求無法落地,沒有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其精神世界就很可能會崩潰和坍塌,從而陷入無休止的失望、倦怠甚至是麻木。所以,一個人不可以把自己的精神寄托于唯一的某件事情,而是要在必要的生活之外開辟新的領(lǐng)地。比如,在教書育人之外,有著不一樣的愛好與追求,讓自己的情緒可以有個緩沖地帶——即使生活看似把你推向了絕望,你也可以在另一隅安放心靈的寧靜和淡泊。
很多人清晰地知道應該怎么去做,卻很少有人可以一直堅持著自我成長。
W老師是一位優(yōu)秀教師,他的課堂智慧而有趣味,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帶進學習的狀態(tài)。他的班級管理有效而人性化,學生可以在他悄無聲息的引導下獲得行動的準則。在整個學校,領(lǐng)導對他高度認可,同事對他崇拜有加,學生對他敬重而喜歡。至于家長們,對他的尊崇可以說是達到了瘋狂的地步——不管是用什么手段,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W老師的班級。可以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W老師就是學校里高高飄揚的旗幟,是無數(shù)青年教師內(nèi)心里豎起的標桿。就在這樣的成就感中,W老師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學生,收獲了一撥又一撥贊譽。直到有一天,他臨近退休了,周圍的年輕人也似乎在一夜之間成長起來了。他不再是中心,不再是傳奇,他的課堂也失去了曾經(jīng)的吸引力。
百無聊賴時,他會去讀些教育雜志。每一次,他都會對著一篇篇的文章發(fā)出感慨:這些方法都是我多年前就用過的,這個人寫的經(jīng)驗我也實踐過……像W老師一樣,絕大多數(shù)教師在幾十年的教育實踐中都會有自己的獨特經(jīng)驗,只不過很少有人會有意識地把這些經(jīng)驗加以總結(jié)和提煉,用文字記錄下來加以提升。太多的教師,習慣于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實踐者,沒有把教育經(jīng)驗及時歸攏的意識與行動。如此,教師就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主動矮化為純體力型的教書匠。其實,教育者與教書匠的不同就在于:教書匠在結(jié)束一份勞動任務(wù)后,就可以安心踏實地享受勞累后的放松,就可以一壺酒下肚不再“管它三七二十一”。而教育者則不同,教育不是純體力的勞動,而是勞作與智慧的共行——既要有上課管班的辛苦,也應有及時回顧梳理的智慧。
通常來說,教師的主動矮化除了體現(xiàn)在職業(yè)定位上自我降低要求之外,還表現(xiàn)在對未來生活的規(guī)劃與建設(shè)方面。在教育實踐中,大多數(shù)教師會把目標定位在完成今天的任務(wù),實現(xiàn)今天的成功,證明當下的存在,很少有人會想到十年、幾十年后的自己,更沒有人愿意為看似遙不可期的未來做些事情。所以,很多教師在離開教師崗位之后,或者教師崗位不能再給予其足夠的驕傲時,就會有莫名其妙的挫敗和落寞,也就有了諸如 “想當年” “那時候” “其實我”等類似的感慨。
其實,對于教師來講,可以主動把站位定得高遠一些,毫不猶豫地把自己歸屬到研究者的行列。因為,所有的勞作都會有終結(jié)的那一天,所有的勞作者都會經(jīng)歷壯年時的輝煌與暮年的寂寞。只有研究者,既不會有60歲退休的約束,也不會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遺憾。也只有研究型的教師,才可以終生在經(jīng)驗梳理與行動調(diào)整中保持好某種天真,才可以在順著過往去反思的成長中踏踏實實地建設(shè)好未來的教育生活。
現(xiàn)在的教育很講究實用。
比如,自從體育列入中考學科之后,學校對體育教學就忽然重視起來。只不過,學校重視的不是系統(tǒng)的體育育人之策,而是緊盯著中考的項目。換句話說,中考考什么體育項目,學校就會把這些項目列入教學計劃,凡是不考的項目就不會拿正眼去瞧一下。并且,對體育的重視也就限于考試之前,在考試結(jié)束以后體育鍛煉就會被拋棄至一邊,永遠打入冷宮。
再比如,國家要求要開齊開全課程,并且有嚴格的考核檢查機制。但往往是,凡是升學考試會考到的學科,都會被正兒八經(jīng)地開課,并且還會按照分值的高低增加一些課時——超標準配備課時。那么這些多出來的課時從哪來?自然就是來自那些不列入考試范疇的學科。這些學科雖然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卻因為不能給學生的升學帶來即時的效益而被擱置。如此,也就有了常態(tài)教學一張課表,迎接檢查又一張課表的怪現(xiàn)象。
教育如此,大都是迫于社會的壓力。只要升學評比機制不改變,教育的功利之心就不好廢除。在這種形勢之下,教師群體中慣常的“考什么教什么”也就能理解了。因為教師需要接受機制的評比,也要有機會在體制中站住腳。但是,如果在我們可以自主的成長方面,很多老師還是抱著 “學??荚u什么就去做什么”的心態(tài)去應對,那就很值得我們?nèi)シ此剂恕?/p>
H校長很重視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培育,倡導教師在工作正常開展的同時,養(yǎng)成讀書和習作的習慣。為了推進這項工作,學校還把讀書和寫作列入教師考核項目。因為是校長的號召,又有考核任務(wù)的約束,眾多老師開始走向讀寫之路。從抄襲下載到可以獨立成文,從滿腹牢騷到慢慢嘗到甜頭,絕大多數(shù)教師開始接受這種寫作方式。再后來,部分教師開始在讀書方面小有成就,也有教師開始有文章發(fā)表,讀寫似乎就要成為這個學校教師的生活方式了。而就在此時,學校領(lǐng)導調(diào)整,校長調(diào)到了另一所學校工作。新來的校長不重視讀寫,更欣賞那些加班加點拼命灌輸知識的老師。于是,學校的讀寫之風驟停,再也沒有老師拿起筆來梳理教育經(jīng)驗,而是集體奔波在 “工作工作再工作”的簡單重復之中。H校長與幾位已經(jīng)在讀寫方面有所收獲的老師交流,這些老師們一致認可讀書和寫作是教師修行的必經(jīng)之路,只是現(xiàn)任校長不重視了,學校不考核了,也就沒有精力和興趣做這些事情了。
狹隘的功利主義者就是這樣:明明知道一件事情是對的,卻不會為了其正確性而堅持,而僅僅把目光聚焦于當前于己有利之事。人生在世,實用很重要,卻不能一切都是為了實用。那些看似無用的東西,也許恰是能夠讓人生更加豐盈、更加有趣的關(guān)鍵所在。而這些,也恰是一個教師的教育情懷得以升華的根本。
總的來說,阻礙教師群體自主成長的內(nèi)因有很多,肯定無法用文字一一進行描述。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生長,內(nèi)因才是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