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女兒參加了旅行社組織的農(nóng)家樂活動,其中有一個項目是拾麥穗。
女兒說拾麥穗非常輕松,她拾了一小袋麥穗,非常有成就感。我不禁啞然失笑,當(dāng)“拾麥穗”被喬裝打扮一番變成了農(nóng)家樂的游戲,它也就失去了原來的色彩。
上世紀(jì)七十年代我住在城里,居民的基本口糧實行的是粗細糧搭配限量供應(yīng),每月要憑糧本才能到糧店購糧。我記得當(dāng)時我這么大的女孩月供是22斤,其中30%左右為粗糧,包括玉米面、高粱面、紅薯等。在那個飯菜沒油水的歲月,我正好長身體,這樣的定量顯然不夠我吃。
每到五月下旬至六月初,我住的城市周邊的鄉(xiāng)村陸續(xù)進入開鐮割麥的大忙季節(jié),我和父親也隨之忙碌起來。每天放了學(xué),我和父親會帶上布袋及自制的耙子,來到城郊已收割完畢、準(zhǔn)備秋播的麥地,過篩子般地?fù)焓奥┑艉蜑⒙涞柠溗牒望溋?。其實“顆粒歸倉”是農(nóng)民夏收的口號,收割后的麥茬地已被農(nóng)民們用耙子掃蕩過了,但畢竟夏收時間緊,晾曬急,百密總有一疏,于是才給了我們這樣的“城里人”拾麥穗的機會。
拾麥穗是個很辛苦的活,頭上有烈日暴曬,腳下有熱土灼烤,尤其是在麥茬地里行走,一不小心就會讓鋒利的斷茬傷了手腳。但我總覺得拾麥穗更是個不輕松但快樂的活,我在地里頭拾麥穗,還能像男孩子那樣追蜻蜓、捉蟈蟈、捕螞蚱,無所顧忌,要是機會好還能與別人圍追堵截野兔子。
拾到的麥穗如何脫殼,也是很講究的。父親很有經(jīng)驗,他會將麥穗置于兩掌中間揉搓,然后吹去麥芒和空殼,這樣脫殼的麥粒兒要比麥場上蹍壓的渾實得多。我和父親每次差不多都能拾上七八兩麥子,有一次運氣特別好居然拾了一斤麥子。麥子拿回家,我和父親的衣服早被汗透了,能擰出水,臉上也是黑黝黝的。母親既心疼又高興。母親把麥子晾干,然后磨成面粉,或蒸饅頭或搟面,新麥吃到嘴里,麥香中透著筋道,好吃極了。
如今人們早已不為溫飽而發(fā)愁,當(dāng)我對女兒說起年少時的夏天為填飽肚子拾麥穗的經(jīng)歷,她似乎不太理解。我們的下一代人是幸福的,他們追求的是更好的生活質(zhì)量,這是時代的進步。不過坦率地說,現(xiàn)在我的日子好了,吃的是精白面,餐餐有美食,可味蕾也麻木了,即使吃最好的面粉做出的饅頭,也吃不出當(dāng)年新麥的那個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