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廉江市第八小學
教學過程是以教材為媒介,以信息技術作為手段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互動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也是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具體體現(xiàn)??梢哉f:沒有互動就沒有有效的教學。那么小學數學教學如何把“互動"貫穿始終呢?
好的導入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可以使新舊知識得到銜接,可以喚起學生的情感,從而積極參與到新知識學習中去,體驗學習的快樂。此時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多媒體課件與學生的互動至關重要。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課件設計有趣的情景與學生互動,也可以拿生活中的實物與學生互動,再配合教師的語言讓學生入情入境。例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這一課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設計了熊大和熊二在森林中爭論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哪個圖形面積大的動畫片,教師調動學生與情景互動,猜猜哪個圖形的面積大,有什么方法可以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樣很自然地引出新的內容,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主動參與到新知識的探究中去。
新課改理念下的課堂活動離不開學生的有效合作。同學們的互動營造了一個自由,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發(fā)揮各自的學習潛能,產生知識的碰撞,生成新知;同時互動過程中也拉近了她們的感情距離,使得他們能互幫互助,共同發(fā)展。在《找最大公因數》這一課例中,教師在學生與正正確的找出12和18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時設計了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兩個相交的數集圖和兩個問題:1.如何將這些因數填入兩個相交的數集圖呢?中間這一區(qū)域應該填哪些因數?2.什么叫做公因數?什么叫做最大公因數?教師組織學生明確要求,在小組內交流互動后,再在全班展示互動。在整個互動的過程中,優(yōu)秀的同學既幫助了學習落后的同學,又使自己的基礎知識得以發(fā)展,生成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把知識的表象轉化為理性。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問。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設計一個富有價值的疑問,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尤其是在突破重難點處,一個構思巧妙的提問,往往是啟發(fā)學生思維的“催化劑”。當然,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在此環(huán)節(jié)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會使課堂疑問得以解決,從而獲得知識。在《分數的再認識(一)》這一課堂活動中,剛學生已經認識了分數的意義時,教師設計了兩個問題:1.圖形的形狀不同,可以表示相同的分數,那么相同的分數表示的數量是不是一定相同呢?2.小剛和小明都看了各自書本的1/3,他們看的頁數一樣多嗎?為什么?同學們在老師調控下,有條不紊地思考、互動交流,解決問題,從而得出結論:由于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相同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就不一樣多。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分數的認識,體會一個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
我們都知道:學生掌握小學數學知識,必須經過四對數學知識的領會、鞏固和應用三個過程。一節(jié)高效的數學課堂,學生們在應用新知識去解決問題時互動是有必要的。如《三角形的面積》這一課例,教師在應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時設計了一個系列的互動,課件出示:一面彩旗的底為60厘米,高為40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教師先讓學生利用公司獨立計算,再與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最后全班反饋。在這互動的過程中,三角形面積的知識得到鞏固和進一步深化,讓學生感受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在生活中的運用。同時互動使不同層面的學生能共同進步,培養(yǎng)團結合作、互相幫助的團隊精神。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所以數學課堂上的拓展練習是必要的,能讓一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吃飽,而其他學生也能引起的拓展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教師可組織學生們先思考獨立完成,再在小組內或全班交流互動,教師此時要與學生互動加以點撥。
總而言之,教師要精心設計和關注每個學習活動的互動,使課堂氣氛民主、和諧,學習效率不斷提高,真正實現(xiàn)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