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汕頭市澄海東里中學
交響曲,來自于古希臘語,意為“共同發(fā)出的聲音”。 交響曲是一種具有奏鳴曲(由呈示部、展開部、再現(xiàn)部組成的曲式)體裁特點,由龐大的管弦樂隊演奏的宏大套曲(是由若干在結構上各自獨立、音樂性質(zhì)上互相對比的部分組合而成的特殊曲式)形式的音樂作品。由于交響樂曲式結構宏大,樂隊龐大齊全,有強大的音響力量,加上豐富多彩的音樂千變?nèi)f化,管弦樂隊的表現(xiàn)力能得到高度發(fā)揮,因此意蘊深遠,善于表現(xiàn)神秘、豐富而復雜的感情,對于大自然的詩情畫意的描繪更是有獨特的色彩效果。因此,交響樂有強烈感人的藝術魅力。
交響曲的結構一般有四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第二樂章:慢板;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諧謔曲;第四樂章:回旋曲式、奏鳴曲式或回旋奏鳴曲式。
交響樂形成于西方,所以我們通常稱之為西方音樂。18世紀奧地利作曲家海頓(交響樂之父)125首交響套曲的創(chuàng)作實踐標志著交響曲走向開始。200多年來交響樂久盛不衰,我們今天聽到的“古典”交響音樂實際就是當時流行的音樂,它掙脫了皇室和貴族的束縛,從御用走向大眾的過程中誕生、演變和發(fā)展起來的。在那個土生土長的環(huán)境里,從未有人給交響樂戴上“高雅”的桂冠,交響音樂在公眾面前也從不板著一幅“嚴肅”的面孔,它始終是平易近人的。這種為西方民眾喜聞樂見的交響音樂來到東方后,一度被套上“高雅”、“嚴肅”的神秘光環(huán)以示尊崇,它被禁錮在高墻深院和神圣殿堂之中,在大眾與交響音樂之間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錯位,從而阻礙了這種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的傳播。正如俄國作曲家所說的“音樂欣賞的困難一般在于人們對音樂總是懷有過多的尊敬”。有的人想通過看樂曲解說,聽一兩遍就領悟音樂的內(nèi)涵,否則就感到泄氣,覺得自己生來就不是聽交響樂的料。以上種種情況都造成了學生對交響樂的厭學情緒。
1.用心聆聽
表面上看,音樂欣賞只不過是用耳朵去聽,通過聽覺去感知某一對象。音樂欣賞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活動,它與一般聽覺的認知反映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確切的說,這是一種“審美的聆聽”,從這種聆聽中所獲得的并不是對某一外在客體物質(zhì)屬性的認識,而是要借助于這個知覺中的客體,把自己內(nèi)心的某些感覺釋放出來。只有當意識從日常知覺中擺脫出來,完全進入到由樂音表象所構筑的感性世界中去,沉浸在旋律的一起一伏、節(jié)奏的一張一弛之中,用內(nèi)心無聲的歌唱來領會每個樂句的韻味,用想像和情感來包容每一個流動著的音符,音樂的美才回呈現(xiàn)在你的面前。音樂欣賞給我們聆聽的是一串串美妙的音符,需要我們用心慢慢地,細細地去感受,去咀嚼。感覺它的情感,領略它的魅力。安靜中用心去聆聽能讓我們更好的去感受理解、去自由想象。
2.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時代背景
音樂作品,總凝聚著作曲家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要領會作品的內(nèi)涵,必須了解作品誕生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特點。作曲家由于生活時代,環(huán)境,個人素質(zhì),經(jīng)歷和藝術品位的不同,反映的內(nèi)容更加大相徑庭。在面對一個完全意義上的音樂作品——不僅是樂譜層面的文本,而且是活生生的音響文本時,技術層面的分析往往遠不能說明這個具體作品的本質(zhì),我們只有把那位作家放進去,把他的創(chuàng)作起因、目的、經(jīng)過、修改、定稿等,作家的思想理念、風格特點、其它創(chuàng)作,甚至他的生活經(jīng)歷、性格和處世方法等有關(或“無關”)的一切,還可以包括于這個作品有關的表演、批評、演變等接受環(huán)節(jié)都聯(lián)系起來,才有可能真正深入地了解這個作品。
3.理解作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注意作品的標題性和無標題性)
交響樂作為器樂作品之一,有標題音樂和非標題音樂之分。標題有時只有一個題目,如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作;有的標題是指說明作品內(nèi)容的一段文字。
對于有標題的音樂,我們能夠根據(jù)標題的提示,通過想象去捕捉某些具體的視覺形象。比如《展覽會上的圖畫》第六分曲《兩個猶太人,一個窮一個富》,從音響上看,它只包含兩個主題:一個主題在低音區(qū),深沉、穩(wěn)健,節(jié)奏帶有一定的沖擊力,另一個主題在高音區(qū),慌張,忙亂,節(jié)奏細碎并帶有退縮感。假如沒有任何標題指示,我們將會對此產(chǎn)生多種多樣的聯(lián)想。但作曲家卻早以告訴人們,他的作品是以一幅畫為摹本,表現(xiàn)的是兩個猶太人,一個窮一個富。所以,聽眾將會自然地跟隨著標題的提示去進行聯(lián)想。這樣,我們就似乎能從音樂中感受到畫中的形象。
4.熟悉樂曲的主題
無論是傳統(tǒng)的交響樂還是近現(xiàn)代的交響樂,絕大多數(shù)都有一個或多個主要的音樂形象。主要的音樂形象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會多次出現(xiàn)在樂曲中。主要的音樂形象一般都帶有特征,有的是在旋律上,有的是在節(jié)奏上,有的是和聲的序列或和弦的展開,有的還會通過某種特性的樂器表現(xiàn)出來,它是樂曲的精華,常能給人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在交響樂中,引子以后一般就要出現(xiàn)這個音樂形象,它或原樣地重復或改頭換面地重復,當經(jīng)歷一個較大的演變過程后,往往要進入原樣重復的階段,在最后的結尾部分,這個形象還會多次進行“閃現(xiàn)”。在欣賞交響樂時,注意辨認這些形象,把握它的情緒特征,對音樂的理解也就十分容易了。如果一開始就不能辨認音樂的旋律,又不能自始自終地追隨它們的行蹤,只是模糊地感覺到音樂的存在,這樣就不能正確地理解和欣賞音樂。如果能夠辨認一首首曲調(diào),則意味著欣賞者知道自己正在聽的音樂是哪個部分,并很有可能知道此后將聽到什么,這比單純的喜歡聽音樂又深入了一層,這樣在理解音樂和欣賞音樂就會得到更多收獲,得到更多情感和樂趣。學習樂曲主題可以在欣賞之前進行,也可以在欣賞過程中進行。
另外,在鼓勵多聽的過程中,音樂教師的正確指導也尤為關鍵。在欣賞教學中,無論是以教師的趣味與想象限制學生審美個性的發(fā)展,還是到另一個極端,一味鼓勵學生“自由想象、任意感受”以致教師放棄指導,都是不可取的。欣賞過程會出現(xiàn)“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情況,但是音樂教師的職責不是對“一千個哈姆雷特”說一聲“由他去吧,主觀偏愛”,而應抓住“哈姆雷特”的共性,像英國美學理論家安妮·謝潑德在其《美學:藝術哲學引論》一書中所說的那樣,做一點“說服”的工作 。應該總結成熟的審美經(jīng)驗,引導學生了解作曲家運用的某些表現(xiàn)法則或?qū)Ψ▌t的突破。而對教師的解釋是否有理有據(jù)的最可靠的檢驗,是學生們是否能夠以這種解釋所提供的方式來聽賞這首樂曲。有學者說得好,審美是“無法之法”,但不是“無法無天”,而仍需要在“無法”的體驗中尋繹一種“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