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祥允
(滕州市龍陽衛(wèi)生院內科,山東 滕州 277500)
腦梗塞是腦血管疾病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發(fā)病人群集中于中老年人,發(fā)病急驟并伴隨有語言與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根據相關調查可知,早期護理方式可以及時有效的對患者進行干預,患者的語言肢體恢復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本文主要是為探究早期護理模式對腦梗塞患者在語言肢體恢復應用中的護理效果,故而選取90例腦梗塞患者進行研究,詳細內容如下文。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選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入院的90例腦梗塞患者,收集患者的相關資料,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5例。觀察組患者年齡46歲-78歲,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病癥類型為右側偏癱23例、左側偏癱22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3歲-75歲,其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病癥類型為右側偏癱21例、左側偏癱24例;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使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其中包括基礎護理、用藥指導等,觀察組在使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配合采用早期護理方式,加強環(huán)境、心理、飲食、康復訓練等方面,確保周圍環(huán)境的舒適衛(wèi)生,并根據患者的喜好合理制定飲食安排,使患者多食用健康易消化的食物,確保患者對纖維素的攝入量以及飲水量,保證患者的營養(yǎng)均衡;由于腦梗塞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情緒,因此應采用合理的方式調整患者心態(tài),積極的與患者進行交流來緩解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進行被動運動,指導患者進行關節(jié)肢體主動訓練,并逐漸由簡單到復雜,從而加強患者的肌力;對于失語患者,應合理安排訓練計劃,從單音節(jié)開始,從字到句,鼓勵患者多說多練,并積極與患者進行交流;護理人員應注重用藥規(guī)范化,嚴格遵醫(yī)囑用藥,對患者展開針對性治療,并隨時觀察患者的身體體征[2]。
1.3 觀察指標 對比評估兩組患者的語言與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并向患者及其家屬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分,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三種等級,其中總滿意度為滿意度和基本滿意度評分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護理過程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統計,用均數±標準差(Mean±SD)的形式計量數據,以t檢驗數據,計數數據用百分數(%)和例 (n)表示,以χ2檢驗數據,P<0.05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語言與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語言功能評分為(82.36±3.12)分,對照組為(61.21±2.96)分;觀察組肢體功能評分為(69.36±4.01)分,對照組為(50.23±3.56)分,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程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29例、基本滿意13例、不滿意為3例,總滿意度為93.3%;對照組分別為18例、16例、11例,總滿意度為75.5%,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0.05)。
腦梗塞主要癥狀表現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失語等,需要較長的時間恢復,并且不能達到正常水平,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4]。雖然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該疾病的殘死率大范圍的降低,但是患者后遺癥較為嚴重,給患者及其家屬都增添了較多的負擔,而早期護理方式是一種創(chuàng)新性且人性化的干預模式,可以對患者心理與生理方面進行有效干預,并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及時進行早期干預,從而降低致殘率,顯著改善患者的語言與肢體能力,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
根據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在語言與肢體功能恢復中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對于護理滿意程度為93.3%,也明顯高于對照組75.6%,通過兩組患者的狀況對比得出,早期護理方式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方式,護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加快患者語言與肢體功能恢復的速度,極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