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花,申玉玲,張海東,汪文娟
(東南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南京同仁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江蘇 南京 211100)
近年來臨床路徑在護理領域的應用越來越普遍,臨床路徑的功能是用圖表的形式提供有時間和有效的照顧,使診療、護理有序,減少漏項,提高質量[1];指導護士有預見性、主動地開展工作,使病人明確護理目標,減少術后不良反應,自覺參與疾病護理過程,以最經(jīng)濟的方式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2]。通過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采用臨床護理路徑使護理人員護理水平明顯提高,同時患者對護理過程的滿意程度也隨之提高[3-4],因鼻腔填塞導致的術后不適癥狀減輕。本研究旨在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在提高慢性鼻-鼻竇炎鼻內鏡術后患者舒適度的應用,并取得相應的結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3-2018.3我科收治的慢性鼻-鼻竇炎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不同護理方式將其平均分成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41例:其中男21例,女20例,年齡為25-60歲,平均年齡(35.84±3.27)歲;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41例,其中男23例,女18例,年齡為26-58歲,平均年齡(34.43±3.17)歲。入選標準:⑴、符合慢性鼻-鼻竇炎診斷標準;⑵、初次行鼻內鏡鼻竇手術;⑶、排除有心、肺等慢性疾病患者;⑷、患者知情同意。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基本資料并沒有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 法
1.2.1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措施,對慢性鼻-鼻竇炎圍手術期患者實施常規(guī)的健康教育,可隨時隨地進行,無明確流程。
1.2.2 觀察組:根據(jù)病人在治療的不同階段存在不同的健康教育問題和需求,并結合醫(yī)生的治療計劃,制定分階段健康教育[5],形成護理臨床路徑表單,在實施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行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如下:(1)制定表單:入院后評估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疾病基本情況等各個方面,并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查閱相關文獻制定具體的個性化的臨床護理路徑表及相關護理內容。(2)培訓:對科室里所有護理人員進行嚴格的培訓,具體包括護理方法、言語技巧以及行為方式等方面,使其能熟練充分的實施臨床護理路徑。(3)實施:①患者入院第1d,行入院指導:具體包括向患者介紹醫(yī)院的環(huán)境,主管醫(yī)護人員,住院規(guī)章制度、作息時間及檢查項目及檢查目的等,告知患者相關疾病知識,從而加強患者的配合。②手術前1d,行手術前宣教指導:向患者介紹鼻內鏡手術治療的優(yōu)點,手術簡單過程,簽署手術同意書,告知術前常規(guī)準備及禁食、禁水要求。③手術當日晨:安撫患者的情緒,協(xié)助其更換病員服,排空二便,送入手術室。④術后安返病房:評估患者麻醉狀態(tài),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wěn),神志清楚、答題正確,可于術后早期采取半臥位提高患者舒適度,減少頸肩腰部不適[6]。告知患者術后出現(xiàn)因鼻腔填塞導致的不適癥狀,如:鼻塞、嗅覺減退、頭面部脹痛、口干等產(chǎn)生的原因及應對措施。教會患者術后正確應對咳嗽、打噴嚏的方法。強調鼻部填塞物的重要作用,不得自行取出。提醒患者及時吐出口內的分泌液等。⑤手術后第1d,予康復指導,囑患者臥床休息,避免用力活動,合理清淡飲食,保持口腔清潔,保持大便通暢。⑥手術后第2d直至出院:教會患者鼻部自我護理方法,詳細說明鼻腔沖洗及鼻噴劑的正確使用方法,告知患者定期復診的重要性。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出現(xiàn)因鼻腔填塞導致不適癥狀發(fā)生情況;⑵對比兩組患者的平均用藥比例,平均住院時間以及住院期間的費用;(3)采用自制的調查問卷對患者滿意度進行調查,總分100分,非常滿意:90以上,滿意:80-90,不滿意:80以下。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對所以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應用平均值±標準差( ),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出現(xiàn)因鼻腔填塞導致不適癥狀發(fā)生情況
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出現(xiàn)不適癥狀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出現(xiàn)不適癥狀發(fā)生情況[n(%)]
2.2 對比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的各種指標,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用藥 比例,住院時間(d)以及住院期間的費用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住院期間指標(±s)
表2 對比兩組患者住院期間指標(±s)
項目 觀察組(41例) 對照組(41例) P用藥比例(%) 18.0 25.0 P<0.05住院時間(d) 6.09±0.11 9.42±0.34 P<0.05住院費用(萬元) 1.25±0.15 1.64±0.03 P<0.05
2.3 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過程的滿意度,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總滿意度為97.56%,而對照組為78.05%,發(fā)現(xià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過程的滿意度[n/%]
鼻內鏡手術因其可在術者直視下手術,術野清晰,組織損傷小,出血少,病人術后恢復快,已成為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的首選手術方式。而手術治療僅僅是慢性鼻-鼻竇炎患者康復過程的一部分,手術的護理及術后舒適度的改善提高對于患者的康復過程也非常重要[7]。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具有計劃性、組織性的護理方式,不僅能夠加強患者對于疾病本身的了解,還能使患者學會如何控制和預防疾病,可以多方面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8-9]。而舒適護理是一個整體、個性化、創(chuàng)造性、有效的合理模式,其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上達到最愉悅的狀態(tài),縮短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10]。在護理過程中,重點向患者介紹鼻內鏡的手術過程、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項,告知患者該手術方式的優(yōu)點,術后出現(xiàn)不適癥狀的正確應對措施等,增強患者信心及自我控制,減輕緊張、焦慮情緒[11]從而能更好的配合醫(yī)護人員的診療護理工作。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出現(xiàn)因鼻腔填塞導致術后不適癥狀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術后舒適度增加,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用藥比例、住院時間(d)以及住院期間的費用明顯低于對照組,其總滿意度為97.56%,而對照組為78.05%,也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對慢性鼻-鼻竇炎進行護理,一方面提高了患者術后舒適度,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另一方面切實提高了護理質量,更好的體現(xiàn)了優(yōu)質護理服務,護患關系更加和諧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