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認知翻譯學的方面入手,利用計算機中的堆棧數(shù)據(jù)結構來模擬譯者在英譯漢過程中的句子理解認知加工過程。根據(jù)轉換-生成語法,句子是通過短語結構規(guī)則自上而下生成的。自然語言的句法分析可以用計算機信息加工的過程來模擬,并生成由n個有限節(jié)點組成的一個具有層次關系的集合,即句法樹。
關鍵詞:生成語法;句子理解;堆棧;模擬
自漢代以來,人類的翻譯活動就不停地在前進發(fā)展。歷史上,近兩千年的翻譯實踐也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對于翻譯活動的見解大致有二:一是“藝術”,二是“科學”。從認知學的角度來看,翻譯基于語言媒介,顏林海提出這一過程是“對源語符碼進行解碼,從中提取意義,并對提取的意義再以目的語重新編碼的過程”,是一種“基于雙語認知加工的心理活動”。[1]
1 堆棧數(shù)據(jù)結構
奈達(Nida)將喬姆斯基的觀點歸納為一種“程序”,它首先為譯者提供了一種分析源文本解碼過程的技術,其次描述了在目標語言中生成相應表達式的過程。為引出編程的思維模式,下面對堆棧進行介紹。堆棧數(shù)據(jù)結構(Stack)屬于一種特殊的線性表。Stack屬于一種“后入先出”(LIFO)集合。在堆棧數(shù)據(jù)結構中,最后一個存儲在棧中的變量被稱作“棧頂”,與之相反,最先存儲在棧中的變量被稱作“棧底”。這樣的讀取和儲存順序體現(xiàn)了堆棧數(shù)據(jù)結構的特點:“先進后出”和“后進先出”。作為一種經典的數(shù)據(jù)結構,棧在數(shù)據(jù)存儲方面的應用十分廣泛。
2 基于生成語法的句子理解機制
在翻譯認知心理學范疇內,“語言”偏向指內在的語言機制,是內在化的語言[2],而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書面或口頭表達的“語言”。要模擬句子理解機制,首先要制定句法規(guī)則。毛眺源和孟凡軍對句法的架構如是評論:“喬姆斯基吸收直接成分分析法把句子整體分解為部分的做法,將句子組構成分之間的成分關系設置成為劃分分析單位的依據(jù)?!盵3]據(jù)此,在分析語句組成成分之間的結構關系后,可將句子分解為主要直接成分(NP,VP),主要直接成分可繼續(xù)被分解為次要成分(N,V...),直至所有成分都被分解為抽象語素。因此,轉換—生成語法規(guī)則下的翻譯機制實際上是基于“句法驅動”而不是“數(shù)據(jù)驅動”的[4],這樣的機制引導了對句子的認知和理解。
2.1 自下而上加工
使用計算機程序處理的機制模擬句子理解自下而上的加工過程,以下是基本流程:
1)開辟Stack空間并使其初始化清零;2)Stack += Word,即將單詞壓入棧中;3)根據(jù)詞性,把單詞歸納為抽象語素。如:N ← shelter;4)Stack = [Categorization],將第三步得到的句子成分壓入棧中;5)輸入判斷。若棧內的句子成分數(shù)目不足兩個,返回第二步。否則進入下一步;6)句子成分結構化為XP,即句子分解的逆向操作;7)XP入棧;8)字符串比對。若XP==Sentence,程序結束;否則返回第五步。
按照該邏輯順序,以句子“The boy is Alex.”為例來闡述自下而上的句子理解加工流程。
1)開辟Stack空間并使其初始化清零;2)Stack += Word,將單詞“The”壓入棧中;3)根據(jù)詞性,把單詞“The”歸納為抽象語素Det;4)Stack = [Det];5)輸入判斷。此時棧內的句子成分只有Det,返回第二步。6)Stack += Word,將單詞“boy”壓入棧中;7)根據(jù)詞性,把單詞“boy”歸納為抽象語素N;8)輸入判斷。此時棧內存在Det和N,進入下一步。9)NP ← (Det)N;10)XP入棧;11)XP !== Sentence,返回輸入判斷;12)輸入判斷。此時棧內的句子成分只有NP,返回第二步;13)Stack += Word,將單詞“is”壓入棧中;14)根據(jù)詞性,把單詞“is”歸納為抽象語素V;15)Stack = [NP, V];16)輸入判斷。此時棧內存在的語素是V,進入下一步。17)Stack += Word,將單詞“Alex”壓入棧中;18)根據(jù)詞性,把單詞“Alex”歸納為抽象語素N;19)輸入判斷。此時棧內存在NP結構和V、N語素,進入下一步;20)NP ← N;21)VP ← V(NP);22)XP ← NP,VP;23)XP == Sentence,流程結束。
2.2 自上而下加工
使用計算機程序處理的機制模擬句子理解自上而下的加工過程,以下是基本流程:
1)開辟Stack空間并將Sentence(S)壓入棧中;2)棧頂元素判斷。若為非終端語法范疇,選擇句法規(guī)則N→R對句子進行分解;若為抽象語素,即前終端語法范疇,則遍歷句子,搜尋其中對應的單詞。若搜尋成功,刪除該棧頂元素,否則返回第一步,使用其他的句法規(guī)則進行句子分解。3)Stack = [R],返回第二步;4)若Stack == NULL,即棧為空,流程結束;否則返回第二步,直至棧內元素被清空。
按照該邏輯順序,以句子“The hound barks.”為例來闡述自下而上的句子理解加工流程。
1)開辟Stack空間并將Sentence(S)壓入棧中;2)S→NP,VP,將NP、VP入棧。3)在句子中搜索VP對應的終端單詞,即barks,刪除棧頂元素VP;4)NP→Det,N。將Det、N入棧,此時Stack = [Det,N]。5)在句子中搜索N對應的終端單詞,即barks,刪除棧頂元素N,此時Stack = [Det]。6)在句子中搜索Det對應的終端單詞,即The,刪除棧頂元素Det,此時Stack = NULL,流程結束。
3 結語
正如艾佛拉特(Everaert)曾指出的:“語言不是由單詞、語素、音素等元素通過簡單線性連接構建起來的。相反,語言是由這類簡單元素構建出的有層次結構的對象。”[5]利用編程思想實現(xiàn)了基于生成語法上的句子理解過程,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句法規(guī)則包涵不夠全面等。根據(jù)轉換—生成語法理論,句子被濃縮成一系列的編碼和符號,無限的句子被濃縮成有限的核心句[6],但基本的語法結構并不能對無限的句子產生普遍適用性。研究結果及展望在未來具有潛在的拓展性,對于計算機輔助翻譯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顏林海.翻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及方法[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06-110.
[2]何曉煒.最簡方案新框架內的句法推導——Chomsky(1999)《語段推導》評述[J].現(xiàn)代外語,2000(3):318-322+317.
[3]毛眺源,孟凡軍.論《句法結構》語法架構的創(chuàng)造性及其現(xiàn)時影響[J].語言學研究,2017(2):86-98.
[4]徐英瑾.如何將認知語言學的洞見帶入機器翻譯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69-77.
[5]Everaert, M. B. H. Structures, not Strings: linguistics as part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15(32): 729-743.
[6]吳建.《句法結構》再讀及引申[J].時代建筑,2017(6):156-157.
作者簡介
繆鈺鵬(1994-),男,漢族,江蘇泰州市人,翻譯碩士在讀,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