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以,高德,張萍
1(浙江大學 生物系統(tǒng)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浙江 杭州,310058) 2(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浙江 寧波,315000)
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以米飯為主食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左右[1]。大米除了蒸煮成米飯食用外,還可以制成形式多樣的米制食品。國內常見的米制品有米線、米糕、年糕、糍粑、湯圓、粽子等。由于大米的低致敏性[2],它也是國外無麩質食品如米面包、米意面等的生產(chǎn)原料。
不同品種大米的烹飪和加工一直是谷物研究的重點。米制品的加工過程主要包括清洗、浸泡、磨粉、蒸煮、成型和冷卻。不同加工工藝對米制品的硬度、黏性、彈性等感官特性有顯著影響。但目前從分子結構層面研究加工對米及米制品品質的影響較少。了解淀粉結構與大米感官特性之間的關系,理解加工對大米中各種組分結構的改變以及相互作用,對滿足消費者不同感官偏好的需求具有重要價值。因此本文主要綜述了大米及米制品加工工藝對淀粉結構、米制品品質的影響,即建立加工工藝-分子結構-感官特性之間的關系,為改變米及米制品的感官特性提供理論基礎。
淀粉是大米的主要成分(>80%,干重),也是決定米及米制品品質的重要因素。淀粉結構至少可以分為5個水平[3]。線性長支鏈為淀粉結構的一級水平。由α-(1→6)糖苷鍵鏈接支鏈與主鏈形成的淀粉大分子鏈為二級水平,包括直鏈淀粉大分子及支鏈淀粉大分子;直鏈淀粉(amylose, AM)大多是線性大分子,支鏈淀粉(amylopectin, AP)則高度支化。AP的長支鏈在分子外部形成雙螺旋結構,構成結晶片層,支化點及主鏈在內部形成非晶區(qū);交替的結晶與非晶片層形成淀粉結構的三級水平。結晶與非晶交替形成的半結晶增長環(huán)為淀粉結構的四級水平。淀粉顆粒為淀粉結構的五級水平。AM呈無定形或單螺旋構象,分布在AP中。不同來源的淀粉具有不同的直鏈淀粉含量、分子量分布以及鏈結構,這都可能影響它們的熱性能、糊化過程和其他性質[4-5]。
目前用于分析淀粉分子結構的技術主要有熒光輔助碳水化合物電泳(fluorophore-assisted carbohydrate electrophoresis, FACE),尺寸排阻色譜(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SEC)和高效離子交換色譜等。FACE是確定AP鏈長分布(chain length distribution, CLD)的最佳方法,但無法定量檢測高聚合度(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DP)(>180)的鏈。因此,F(xiàn)ACE僅提供有關AP支鏈和最短AM鏈的信息。SEC采用Mark-Houwink方程建立了分子尺寸與DP的關系,可用于AM結構的測量,但存在譜帶增寬,校準等問題。
對于樣品處理,完全溶解而不降解,并除去非淀粉組分是精確表征淀粉分子結構的基礎。常用的研磨方法(干磨和濕磨)會破壞淀粉結構。SYAHARIZA等[6]提出了1種測量大米淀粉分子結構的新方法,即稻米在低溫研磨后,在DMSO/LiBr中溶解提取淀粉,通過SEC得到淀粉分子尺寸分布。得到的淀粉經(jīng)脫支處理后還可以測定AP的CLD。這種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提取和溶解步驟中淀粉損失和降解的假象,更準確地分析谷物樣品中的淀粉結構,為解釋結構與性質關系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手段。
硬度和黏性是米飯質構最重要的2個參數(shù)。高直鏈淀粉含量大米烹飪的米飯通常具有更硬且不黏的質地,但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具有相似直鏈淀粉含量的大米也會呈現(xiàn)不同的質地特點。LI等[7]對比了18種大米的直鏈淀粉含量和AP的CLD發(fā)現(xiàn),直鏈淀粉含量越高,AP中長支鏈(DP為70~100)數(shù)量越多的大米,在烹飪過程中有更硬且不黏稠的性質。除了AP的CLD,AM的結構對米飯品質也有顯著影響。LI等[8]發(fā)現(xiàn)當?shù)矸劬哂邢嗨频闹辨湹矸酆繒r,AM的分子尺寸與硬度呈負相關,DP在100~2 000的AM鏈數(shù)量與硬度呈正相關,尤其是當DP在1 000~2 000的AM鏈數(shù)量越多時,烹飪的米飯具有更硬的質地。但這些參數(shù)與黏性之間沒有顯著相關性。
學者將淀粉結構對米飯質構影響的機理歸因為大米在烹飪過程中淀粉的較長鏈限制或減緩了谷物的膨脹。同時具有較小AM分子尺寸和較高比例AM短鏈的大米可能在烹飪過程中與AP纏結或共結晶,限制了淀粉的膨脹從而導致了較硬的質地。有限的膨脹可能進一步影響淀粉的浸出,導致米飯表面的浸出物含有更少的AP,且浸出的AP分子尺寸更小,鏈長更短,使米粒間的黏性降低[9]。這一機理可以解釋不同烹飪方法對米飯質地的影響。LI等[10]研究了普通蒸煮米飯和高壓蒸煮米飯的質地區(qū)別。通過對比米粒和表面浸出物的淀粉分子結構,發(fā)現(xiàn)2種烹飪方法均不會影響米粒表面浸出淀粉的分子結構。但是高壓蒸煮增加了米飯表面浸出的AP含量,導致米飯在全質構測試中具有更高的黏性。而日常洗米的過程造成的表面淀粉損失不會對米飯的質地產(chǎn)生顯著影響[11]。
不同大米的性質差異也反映在糊化特性上。一般認為具有較低直鏈淀粉含量的淀粉在快速黏度分析譜(rapid visco analyzer, RVA)中具有更高的峰值黏度(peak viscosity, PV)和谷值黏度(trough viscosity, TV)。同樣,單獨使用直鏈淀粉含量不足以解釋糊化特性的情況。因為具有相似或低直鏈淀粉含量的淀粉,可能有截然不同的RVA。TAO等[12]發(fā)現(xiàn),對于AP,分子尺寸越大,PV和TV越低;對于AM,長鏈含量越多,PV和TV越低。推測具有更大分子尺寸的AP之間更容易相互纏結,而更多長鏈AM涉及更多的簇,能與更多的AP結合。這些結構有助于保持淀粉顆粒完整,限制淀粉膨脹,降低保水和顆粒溶脹能力,最終降低PV和TV。說明淀粉的分子尺寸和CLD影響或決定了淀粉的糊化性質。
消化性也是米飯的重要品質之一。一般含有更高緩慢消化淀粉(slowly digestible starch, SDS)的大米,可以使餐后血糖水平和持續(xù)血糖水平緩慢升高,更有利于身心健康。早期研究認為較高直鏈淀粉含量的大米具有更慢的水解速率[13],但近期發(fā)現(xiàn)不一致的報道。例如,KAUR等[14]發(fā)現(xiàn)4種直鏈淀粉含量范圍較窄(30.6%~33.9%)的扁豆淀粉樣品的快速消化淀粉(rapid degsted starch, RDS)與直鏈淀粉含量呈正相關。而ZHU等[15]發(fā)現(xiàn)四種直鏈淀粉含量為1.7%~55%的水稻樣品的RDS與直鏈淀粉含量幾乎沒有相關性。通過對淀粉分子結構進一步研究,學者發(fā)現(xiàn)淀粉的消化性同樣需要考慮AP精細結構。BENMOUSSA等[16]分析了12種水稻的AP結構,發(fā)現(xiàn)快速消化淀粉(RDS)含量與AP支鏈中的fa鏈(DP 6~12)比例呈正相關,與fb1鏈(DP 13~24)的比例呈負相關。相反,SDS和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 RS)含量與fa鏈的比例呈負相關,與fb1鏈的比例呈正相關。YOU等[17]也發(fā)現(xiàn)較低比例的fb3(DP≥37)和較高比例的fa鏈有助于提高RDS含量。而KONG等[18]發(fā)現(xiàn)RDS與AP總的短鏈含量呈正相關,但沒有觀察到AP的各個鏈長分布(fa、fb1、fb2、fb3)與RDS之間有顯著相關性??赡苄枰M一步考慮直鏈淀粉含量和AP分子結構之間的協(xié)同影響,并進行大量樣本驗證。ALHAMBRA等[1]通過監(jiān)測淀粉消化過程中結構的變化,發(fā)現(xiàn)長鏈AM有助于降低消化率,并在新鮮米飯中優(yōu)先被消化。但是通過一定時間的老化,這些長鏈AM參與形成了更穩(wěn)定的雙螺旋和更強的微晶結構,變得更耐消化,導致水解酶優(yōu)先消化DP為6~36的AP短支鏈。
綜上,進一步深入研究淀粉分子結構與米飯質構和營養(yǎng)等食用品質的關系,有助于建立淀粉分子結構-米飯品質的影響關系,對水稻育種和開發(fā)市場需求的稻米也十分重要。
谷物研磨成粉符合工業(yè)化生產(chǎn)要求,是谷物加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研磨,按加水量的不同可分為干磨、半干磨和濕磨;按方式可分為錘磨、球磨、低溫磨等。不同磨粉方式、程度得到的米粉性質有很大差異[19]。關于研磨對淀粉性質的影響已經(jīng)有大量報道。張玉榮等[20]綜述了谷物磨粉工藝對淀粉的特性影響,指出研磨造成的米粉粒徑及受損淀粉含量均會影響淀粉的膨潤性和糊化行為,進而影響產(chǎn)品的質地、流變性質等。
目前關于研磨對大米淀粉分子結構影響的報道較少。TRAN等[21]從粒徑,受損淀粉,淀粉分子尺寸和分子支化結構4個水平描述了錘磨和低溫研磨對米粉結構的影響,發(fā)現(xiàn)錘磨對淀粉顆粒和淀粉結構都造成了更大的破壞。其中,從SEC得到的支化淀粉分子的尺寸分布中可以清楚地觀察到AP的降解,而脫支后淀粉的尺寸分布沒有顯著差異。說明錘磨造成的AP降解可能發(fā)生在無定形區(qū)的α-(1→6)糖苷鍵上,也可能由于斷裂的支鏈數(shù)量遠低于總鏈數(shù)量。同時,在脫支后淀粉的尺寸分布中發(fā)現(xiàn)錘磨米粉DP>10 000的AM長鏈減少,說明錘磨過程中AM也發(fā)生了降解。這與先前關于球磨處理小麥淀粉的報道一致,即研磨過程更容易切割較長的分枝[22]。低溫研磨后淀粉的降解情況并不明顯,可能是低溫增加了大米的脆性,從而在研磨過程中增加斷裂的可能,減少了破壞谷物和減小粒度所需要的能量,使由機械力引起的降解比在環(huán)境溫度下的降解少。但低溫研磨對淀粉結構破壞仍可以觀察到。DHITAL等[23]報道了玉米淀粉和馬鈴薯在低溫研磨后,支化淀粉分子的尺寸分布發(fā)生了相對較小但顯著的變化。具有較高AP含量的淀粉發(fā)生了更多AP的降解,且從脫支淀粉的尺寸分布變化中推測,AP的降解發(fā)生在分子內部的較長支鏈上,而AM的長支鏈在研磨前后具有相似的尺寸分布,說明AM的支鏈僅發(fā)生有限降解。
首先,應該通過內部培養(yǎng)與外部引進的方式對管理人員進行信息化素質與水平提高。內部培養(yǎng)可以通過舉辦相關主題的信息化管理培訓與活動,促進施工現(xiàn)場負責人信息化意識的提高,通過了解掌握使現(xiàn)場施工負責人能夠發(fā)覺信息化管理技術的優(yōu)點與長處。另外,通過外部引進的方式。加大對相關信息化技術管理人才的引入,在進行人事招聘時注重對信息化技術管理人的吸引度,使其可以獻身于建筑工程施工現(xiàn)場事業(yè),為日后的工程安全與穩(wěn)定打下堅實基礎。以上對建筑工程管理人員的素質主要是針對當前存在的一些較嚴重的現(xiàn)象提出的,對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員素質的要求遠不止這些,要想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建筑管理人員隊伍在中國仍然任重而道遠。
研磨后,米粉的糊化性質發(fā)生了變化,但其受分子結構的降解影響較小。HASJIM等[24]分析了錘磨和低溫研磨米粉在差示掃描量熱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和RVA中的糊化性質差異。研究發(fā)現(xiàn)錘磨后的米粉糊化焓(ΔH)與3種水平的淀粉結構(除2級)間存在顯著相關性。這是由于ΔH是天然淀粉顆粒中的晶體結構轉化為無定形結構所需的能量,而研磨過程引起了淀粉晶體結構的降解。米粉的DSC中峰值溫度和最終溫度與米粉粒度呈顯著正相關,與淀粉分子結構變化無關。DHITAL等[23]發(fā)現(xiàn)相似的結果,推測糊化性質可能與分子的結構特征(如AP簇)有關。在RVA中,發(fā)現(xiàn)最終黏度與淀粉損傷顯著相關,而與分子結構變化無關。另一方面,HASJIM等[25]還對比了2種米粉的溶解度和膨脹性差異。研究發(fā)現(xiàn)淀粉的冷水和熱水溶解度與淀粉損傷顯著相關,而與米粉的粒徑和分子結構的變化無關。說明溶解度改變的機制可能是淀粉損傷的增加造成淀粉顆粒內部暴露,從而允許更多的淀粉分子浸出。此外,米粉的冷水膨脹也與淀粉損傷密切相關,可能是由于受損淀粉顆粒的快速水化導致。
此外,研磨也是一種綠色的淀粉改性手段,并可以通過模型預測生產(chǎn)不同粒徑的淀粉所需要的能量。GONZLEZ等[26]報道了通過計算球磨的研磨能量改善大米淀粉物理化學性質的潛力。研磨能量對粒徑減小的影響可以通過廣義Holmes模型預測。隨著研磨能量的增加,粒徑、結晶度和ΔH降低。
因此,不同來源的淀粉分子在不同研磨方法下存在不同的降解機理,這與后文中擠壓淀粉的分子降解情況相似。而研磨雖然造成了淀粉分子結構的差異,但是米粉粒度和淀粉損傷對糊化性質的影響更大。
研磨對米制品品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米粉粒度分布和淀粉損傷的影響。KIM等[27]研究了4種不同粒徑的米粉制作的米蛋糕品質。研究發(fā)現(xiàn)用較小粒徑的米粉制備的蛋糕硬度更低,彈性和內聚性更高,同時蛋糕內部形成的氣泡尺寸更小、更均勻。對于米面包而言,大粒徑的粗米粉制得的米面包具有更好的比容,因為小顆粒淀粉形成弱的面團結構,可能無法保留發(fā)酵過程中釋放的氣體,從而得到的米面包體積較小。基于人們對米面包松軟,并帶有一定彈性的感官需求,較大粒徑的粗米粉(132~200 μm)更適合米面包的開發(fā)[28]。除了粒徑,淀粉損傷也顯著影響米面包、米面條、米發(fā)糕[29]等的品質。WU等[30]采用濕磨、旋風研磨和超細研磨得到了3種米粉,并制成了米面包。研究發(fā)現(xiàn)由高淀粉損傷的米粉制作的面包具有更低的比容和更高的硬度。高淀粉損傷的米面包內部還觀察到不均勻的氣孔且內部孔的數(shù)量和尺寸更小。因此,具有低淀粉損傷和較高淀粉顆粒完整性的濕磨米粉更適合制作米面包。TONG等[31]將濕磨、干磨和半干磨法得到的3種米粉制成了米線。研究發(fā)現(xiàn)干磨米粉具有最高的淀粉損傷。與濕磨相比,干磨米粉制作的米線在硬度、咀嚼性和回彈性上都顯著降低,且蒸煮損失嚴重。
已知淀粉粒度和淀粉損傷顯著影響淀粉糊化性質,對米面包、米蛋糕等品質有決定性的影響,而研磨導致的分子結構的變化對食品品質的影響不明確。研磨造成了淀粉分子不同程度的降解,但這種降解對米粉的溶解性、糊化性質等影響并不顯著。此外,研磨造成的淀粉分子結構變化,可能影響米制品的老化,呂哲娟[32]發(fā)現(xiàn)經(jīng)發(fā)酵后的大米制得的年糕具有相對遲緩的老化,但目前還鮮有相關研究證實研磨造成的淀粉分子結構的變化對米制品老化的影響。
擠壓包含了混合、加熱、捏合、剪切、成型等一系列復雜的操作。它作為一種多功能的加工技術,既可以應用于淀粉、蛋白改性,也可直接用于谷物早餐、米粉、面條、擠壓米等食品的生產(chǎn)。通過控制擠出條件,螺桿擠壓技術可以生產(chǎn)特定需求的谷物產(chǎn)品,使其在全世界范圍都有廣泛的應用。
天然淀粉具有一些限制,如在一些情況下糊化后水溶性低和回生[33]。為了克服這些缺點,對淀粉進行物理、化學或酶促修飾是必需的[34]。擠壓是一種常用的淀粉改性手段。通過擠壓,可對濕潤的可膨脹淀粉進行物理改性,得到預膠化淀粉。預膠化淀粉是一種具有冷水膨脹能力和理想的糊化性質的物理改性淀粉[35]。許多文獻報道了改性淀粉在擠出過程中精細結構被破壞。
LIU等[36]較早以玉米淀粉為例詳細解釋了淀粉經(jīng)雙螺桿擠出機加工后的降解機理。后續(xù)研究證明該降解機理適用于大米淀粉等多種淀粉的降解。研究發(fā)現(xiàn)與研磨過程相似,經(jīng)螺桿擠出后淀粉的AP發(fā)生明顯的降解。在擠出過程中,尺寸更大的支鏈分子優(yōu)先被切割,更高支化密度和短支鏈的AP由于具有更低的韌性而有更高的剪切降解敏感性。淀粉分子的斷裂點優(yōu)先發(fā)生在靠近主鏈的位置(分子中心位置)的分支點處(α-(1→6)糖苷鍵)。隨著降解進行,分子尺寸分布范圍不斷變窄,直到收斂至最大穩(wěn)定尺寸。這種最大穩(wěn)定尺寸可能受到直鏈淀粉含量影響,較高直鏈淀粉含量的淀粉具有較小的最大穩(wěn)定尺寸,AM的一些較長鏈將優(yōu)先斷裂,但各個分支不會發(fā)生強烈的剪切斷裂。
不同植物來源淀粉的結構差異決定了淀粉不同的降解結果。ROMN等[37]對比了擠壓后玉米、小麥和大米淀粉的降解和凝膠強度變化情況。所有樣品的AP分子尺寸均發(fā)生明顯減小,且初始分子尺寸更大的小麥淀粉降解更明顯。同時僅在小麥和玉米淀粉中觀察到AM的分子尺寸發(fā)生了較小但顯著地降低。AM的降解導致AM-AM相互作用減少,雖然AP擠出后具有較小尺寸,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增加,但這種增加會被AM-AM間相互作用的減弱而削弱或掩蓋,在宏觀上導致淀粉凝膠結構強度的降低。大米淀粉的AM幾乎沒有發(fā)生顯著降解,但凝膠強度仍降低。可能是大米淀粉中AP發(fā)生了更大程度降解,以至于能與AM共洗脫,這導致分子間相互作用降低。同時大米淀粉AP的長支鏈含量相對較低,回生能力較弱。擠壓后3種淀粉凝膠在儲存過程中硬化速率降低,說明淀粉回生有效減緩。
LIU等[38]研究了相同結構,不同水分含量(30%~70%)的大米淀粉經(jīng)擠壓蒸煮后的降解和糊化性質。與天然淀粉相比,高水分含量的大米淀粉中AP的降解程度更大。擠壓后AP鏈長分布沒有顯著差異,說明分子降解主要發(fā)生在分支點附近。不同淀粉的糊化性質也存在顯著性差異。隨著水分含量的增加,PV和TV均降低。推測因為在高水分下改性后的淀粉具有更高糊化度,使淀粉具有更低的溶脹;而更小分子尺寸能促進相互作用和網(wǎng)絡形成,從而導致更低的黏度。所有樣品的回生值顯著降低,可能是因為降解的分子阻礙AM重排,從而延緩回生。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39],經(jīng)擠壓蒸煮處理后的淀粉雖然短期回生受到了抑制,但長期回生加速。當?shù)矸劢到庠蕉?,短期回生的程度越小,長期回生越多。降解的AP在短期降低了凝膠水分流動性,延緩了更具彈性的三維凝膠網(wǎng)絡的形成,有效抑制淀粉凝膠回生。而較小尺寸AP具有較小的空間位阻,這有助于AP鏈的重新結合形成雙螺旋和微晶,加速長期回生。根據(jù)這一性質,通過擠壓蒸煮技術得到的預糊化改性淀粉不僅可以添加到方便米飯、米粉或米糕中,使得食品在烹飪后的幾個小時仍保持較好的口感,還可以用于制備具有緩慢消化特點的淀粉類食品。
淀粉在擠壓過程中受到機械能與熱能的共同作用。LI等[3]指出機械能在降低淀粉分子大小和淀粉結晶度方面起主導作用;剪切中的熱能可能使淀粉凝膠化,一定程度上導致淀粉結晶和顆粒結構的損失,但在分子水平上不會顯著改變淀粉結構。
總的來說,淀粉在擠出過程中具有相似的降解機理。即更大分子尺寸的AP首先被降解,而AM發(fā)生少量的降解或幾乎不降解。切割的位置多發(fā)生在主鏈的分支點,這與錘磨不同,但最終淀粉尺寸都會達到一個穩(wěn)定的水平。不同來源的淀粉在直鏈淀粉含量和AP的支化結構上有較大區(qū)別,使淀粉在相似降解機理下有不同的降解程度。淀粉自身的結構特點和相應程度的降解造成擠壓后淀粉的不同性質特點,如分子間連接區(qū)的密度和穩(wěn)定性影響了淀粉凝膠網(wǎng)絡結構的機械性質和糊化性質。理解這種變化機理,有助于進一步改善含淀粉食品的物理和感官品質。
螺桿擠壓工藝可以應用于許多谷物食品的開發(fā),本節(jié)將主要介紹使用螺桿擠壓技術生產(chǎn)的米制無麩質意面、擠壓米、米線等非膨化米制品的研究進展。
螺桿擠壓涉及擠壓溫度、螺桿轉速等許多參數(shù)設置。通過調整這些參數(shù),可以得到較好感官得分的米制品。已有眾多文獻對米意面、米線[40]、重組米[41]等米制品的最佳擠壓條件進行了報道,并詳細分析了這些條件的改變對米制品質地的影響。WANG等[42]報道了擠壓溫度和螺桿轉速對糙米意面品質的影響。研究指出溫度和轉速的增加,提高了淀粉網(wǎng)絡的穩(wěn)定性,增加了硬度和黏性,降低了蒸煮損失和吸水率。通常大量的小孔和裂縫可以增加烹飪過程中的吸水,說明更大程度地擠壓會使面食的結構更加緊密[43]。同時較好的蒸煮品質也可能歸因于新結構的形成,例如回生AM,直鏈淀粉-脂質復合物[44]等。這些結構有利于面食產(chǎn)品的穩(wěn)定性,限制淀粉的溶解和水合作用的發(fā)生[45]。更高硬度和黏性的淀粉,可能由于較強的擠壓作用增加了淀粉糊化程度,促進了新結構的形成,從而限制了烹飪過程中淀粉的膨脹。這與淀粉精細結構對米飯質地的影響有相似的原理。
MARTI等[46]對比了常規(guī)擠壓與擠壓蒸煮生產(chǎn)的2種米意面在熱力學性質上的差異。DSC數(shù)據(jù)顯示擠壓蒸煮后的意面具有更高的糊化溫度和較小的ΔH。較高的糊化溫度使得產(chǎn)品在加熱期間更穩(wěn)定,面食中的強網(wǎng)絡解釋了較低的蒸煮損失;ΔH表明擠壓蒸煮意面的結晶度低于常規(guī)擠壓,說明了淀粉網(wǎng)絡存在差異。在消化性上,擠壓蒸煮面食對應了更高的抗性淀粉含量。李源[47]通過使用紅外光譜和x射線衍射2種手段對各個加工階段的米線結構進行了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包含磨漿和擠壓在內的一系列加工過程中,米粉絲沒有形成明顯的新化學鍵或基團,原有的基團也沒有消失。
目前直接從淀粉分子結構解釋食品品質變化的研究較少。BARBIROLI等[48]對比了常規(guī)擠壓與擠壓蒸煮生產(chǎn)的2種米意面在α-淀粉酶和AP酶下的水解情況,進一步提供了淀粉分子結構的差異信息。經(jīng)α-淀粉酶處理后的擠壓蒸煮意面釋放的葡萄糖量比普通擠壓更低。有許多研究報道了直鏈淀粉-脂質復合物形成,淀粉-蛋白相互作用等對淀粉水解速率的影響[49]。淀粉在加工過程中的其他結構變化,包括結晶區(qū)的變化,可能導致淀粉在冷卻重結晶中形成新的結晶網(wǎng)絡,并影響酶的敏感性。通過AP酶處理的擠壓蒸煮意面釋放了更低的可溶性物質,說明不同加工方式導致了AP結構差異,可能潛在影響了面食的品質。除了淀粉結構的差異,2種面食在可溶性蛋白質的量和SH基團的量也有顯著差異。淀粉加工過程中的糊化回生過程可能導致蛋白陷入淀粉結構中[50],暗示了樣品中淀粉的結構差異。從SH基團的數(shù)量看,擠壓蒸煮面食較普通面食的含量更低,說明擠壓蒸煮對蛋白質結構重排的影響比常規(guī)擠出更為顯著。
CHANVRIER等[51]研究了不同擠壓條件下,大米的淀粉結構和蛋白結構的變化。研究指出擠出米的AP幾乎降解至相對穩(wěn)定的尺寸,在較高水分含量下擠出米粒的AP更少發(fā)生降解,且形成更多的蛋白聚集體。這種淀粉-蛋白形態(tài)的改變可能限制了擠出米的膨脹,使其具有更硬的質地。雖然淀粉是大米最主要的成分,但米制品成品中淀粉經(jīng)降解后的分子尺寸分布的變化范圍窄,單一的從淀粉分子結構的變化解釋米制品品質的變化較為困難。同時米制品中的其他組分如蛋白作為分散相在加工中的分子量變化范圍更寬,其在連續(xù)淀粉相中的分配情況更有利于解釋擠壓米的質地,例如細密和均勻的淀粉-蛋白形態(tài)增加了淀粉和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且能降低脆性。此外脂質在擠出蒸煮中充當增塑劑或乳化劑并為擠出物提供合適的質地和黏性。直鏈淀粉-脂質復合物形成也極大影響了擠出產(chǎn)品的結構和質地[52]。LARROSA等[53]通過調整水分和添加雞蛋蛋白的方式得到了更高品質的米意面。許多研究也集中于開發(fā)添加生物功能組分的具有更高食品品質和更好高營養(yǎng)價值的米制品。因此,還需要更多的研究闡明加工過程中食品多種成分相互作用對品質影響的機理。
基于上述研究,可以證實通過擠壓蒸煮生產(chǎn)的米制品,淀粉和蛋白的結構都發(fā)生了改變,但是這種改變對食品品質的影響和關聯(lián)還沒有明確的結論。
本文從淀粉分子結構的角度,綜述了淀粉結構對米飯黏性、硬度及淀粉糊化等性能的影響,研磨和擠壓這2種常用加工工藝對米及米制品品質的影響。發(fā)現(xiàn)淀粉的精細結構強烈影響米飯的質地和營養(yǎng)特性。研磨和擠壓均會破壞淀粉的分子結構,造成AP和AM的降解。這種降解一定程度改變了淀粉的糊化性質和凝膠強度。從宏觀上看,經(jīng)過濕磨、低溫研磨等方法得到的淀粉具有較低淀粉損傷,制得的米制品有更高的感官得分。經(jīng)過擠壓蒸煮后得到的米制品有更低的蒸煮損失,更好的硬度和黏度等感官指標。綜上可知,從分子層面解釋烹飪方法、加工方式對食品品質的影響,為提高食品品質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在以后的研究中,需進一步理解加工過程中淀粉、蛋白質等不同分子之間結構的變化及相互作用,建立加工工藝、分子結構及食品品質之間的關系,為改良食品加工工藝,也為后續(xù)開發(fā)各類具有功能性成分的新型米制品提供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