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濤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有一條建議——請記?。簺]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詳細而深刻地剖析了在低年級就會出現(xiàn)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以及如何避免的策略。蘇霍姆林斯基注意到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同時對“學習上的成就”進行了界定: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并指出,教育技巧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老師要善于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能否保護和培養(yǎng)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于老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在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這和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有異曲同工之妙。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請教的是同一個問題: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是不是應該馬上去做呢?孔子卻對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對子路說:家里父兄在,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再說,哪能馬上去做呢?而對冉有卻是加以肯定:應當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這是為什么呢?孔子開導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加以抑制。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事物的不同特點,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矛盾。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較大的影響。蘇霍姆林斯基的理論對于學校教育實踐有更具體的指導意義,因為它更接近現(xiàn)代教育的模式,所以在教育中,我們既要了解中國特有的教育環(huán)境,又要中西結合,把教育工作落到實處,真正實現(xiàn)培養(yǎng)人的目的。
對于一個學生差異比較明顯的班級,老師的教育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班里有幾個確實存在學習障礙(非智力障礙)的學生,如果按照教學大綱去要求他們,他們永遠都是最差的,而且會損害他們的身體健康,影響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有可能成為永久性的差生。這就需要老師靈活運用教育方法去關注這些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逐漸適應小學生活,學會如何聽講,如何思考,如何在各項活動中學會遵守秩序,遵守規(guī)則。在教育過程中不要拔苗助長、急于求成,教育是個慢過程,尤其是對差生來說,等待比說教更重要。小星、小晨和小宇等七、八個學生就屬于這一類學生:如果僅看學習成績,他們永遠都是每次考試的失敗者,不及格,與平均分相差甚遠。但是就是這樣的考試失敗者,他們并不是一無是處,各個都有自己的愛好,各個都有自己的可之處。教育者就是守望者。能夠在學生身邊守望,守望學生的幸福成長,這才是一個合格的教育者。小星不是不喜歡學習,只是他的學前教育沒有小學知識的滲透和學習,小學一年級對他來說,真的是零起點,所以上課時老師針對大多數學生的教學,他跟不上,聽不懂,他會大聲用方言喊:“老師,我聽不懂!”“這個題怎么做?”他長得很結實,但是鉛筆對他來說,就如一根鐵棒那樣沉重,半天才寫一個字。他又是一個坐不住的孩子,時常走神、說話,甚至下位。他是學習上的差生。他是在菜市場長大的孩子,父母做生意,他就在店門口玩。嘈雜的環(huán)境和放任自流地管理,讓他自由散漫慣了,他對學校的管理極不適應,很長一段時間,他的表現(xiàn)影響了整個班級的教學管理。難得的是,他有一位有愛心的班主任,他在班主任愛的庇護下,慢慢地成長,一天,兩天,三天;一周,兩周,三周;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他在慢慢地進步。更可貴的是班主任發(fā)現(xiàn)了他的體育天賦,盡管調皮,但是學起打籃球來,他的眼神是那么專注,即使累得滿頭大汗也不會停下來。當把他選為籃球運動員后,他幾乎把課余時間全部用到了打籃球上,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學生再告他的狀。趣味運籃球比賽中,他和其他隊員一起為班級爭得了第一名的優(yōu)異成績。在運動會的沙包擲準比賽中,他獲得男子組第一名。大家的驚羨和老師的贊賞,讓他受寵若驚,也燃起了心中的自信,課堂上老師適時的鼓勵和引導,讓他在學習上也有了質的變化:晨讀中,他的聲音始終最響,雖然有時自顧自地快起來,但很快就會調整好,和大家保持一致;寫作業(yè)時,他再也不是以前的東張西望,懶懶散散,而是埋頭寫字,也不經常問別人這個詞怎么寫,這道題詞怎么做了。一學期的時間,他的成績由D到了B。表面上進步的時間是一學期,其實是從上一年級以來,老師們一直耐心地幫助,讓他在他能適應的環(huán)境和時間中健康成長起來。盡管他的進步,相比于其他同學慢了許多,也沒有其他同學進步那么大,但是對于他來說就是最好的結果了。我們有理由說,對于小星的教育,我們成功了。
實際的教育教學中,紛繁沉重的教學工作,和多變的學生情況,常常搞得我們身心疲憊,有時會亂了初心。而閱讀教育書籍,會讓我們重新回到正軌,找到努力的方向和方法。教育常新,學習常新,我們需要不斷充電,為自己的教育事業(yè)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