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我們大多數(shù)人當中都曾經(jīng)設想過對那些傷害我們的人采取報復行為,甚至會動了真刀真槍。復仇的情緒不只是讓憤怒占滿我們的大腦,還會促使我們真的行動起來。
復仇在人類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它是驅(qū)使人們犯罪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顯示,高達20%的過失殺人和60%的校園槍擊事件都與報復脫離不了干系。而一些政治事件也會受它影響。例如,據(jù)《華盛頓郵報》上的文章報道,唐納德·特朗普能夠當選美國總統(tǒng),代表著白人工人階級的勝利,是那些被快速經(jīng)濟全球化所拋棄的工人所進行的一場報復,而其他媒體也紛紛支持這一觀點。
然而,雖然我們早已知道,醉酒、受辱或自戀等因素都容易誘發(fā)侵略性的行為,但是對于報復的傷害性,人們?nèi)匀恢跎?。暴力行為和報復行為實際上還是有區(qū)別的,只是它們很容易被混淆。從一開始的被挑釁激怒,到最后決定揮出反擊的那一拳,這中間經(jīng)歷了怎樣的內(nèi)心掙扎是研究者非常好奇的。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在這期間支撐人們的關(guān)鍵在于想要報復的欲望。
那么,在最初的時候到底是什么驅(qū)使我們尋求報復的呢?研究人員漸漸地得到一些答案,而且他們意外地發(fā)現(xiàn)復仇也會隱含一些好處。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戴維·切斯特最初研究的是侵略的本質(zhì),后來轉(zhuǎn)而對復仇產(chǎn)生了興趣。他和肯塔基大學的同事內(nèi)森·德沃爾合作,研究關(guān)于它的起因。
古往今來,復仇是我們面對威脅和傷害作出的一種積極反應。他們發(fā)現(xiàn),一個慘遭侮辱或是被社會排斥的人會感到非常痛苦,其與疼痛相關(guān)的大腦區(qū)域會變得極其活躍。這些遭遇不幸的人會發(fā)出咄咄逼人的回應,化悲憤為行動。在那一刻,復仇可以釋放我們內(nèi)心所受到的壓力和積蓄的恨意,宣泄自我。
不管是哪個時代或者社會的人們,即使不贊同也能夠理解這種報復行為。似乎自人類在地球上誕生的那一刻起,復仇就一直如影隨形。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在源遠流長的文學史上總能看到眾多以它作為主題的作品。在西方,從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到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再到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等都是經(jīng)典的復仇名著;而在中國,也不乏一些耳熟能詳?shù)膹统鸸适拢热鐖蟪鹧┖薜内w氏孤兒、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以及那些快意恩仇的江湖俠士,等等。
這些復仇的故事之所以吸引我們,其原因恐怕在于我們從那些背負仇恨的主人公身上看到了積極主動的人生態(tài)度。因為復仇,而使他們更加鮮活。對于那些他們?yōu)榱藦统鸲扇〉牟活櫼磺械难葓髲褪侄?,我們不至于拍手稱贊但也多少會覺得大快人心。
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切斯特驚奇地發(fā)現(xiàn),那種受辱后的情緒化痛苦是與快樂雜亂地交織在一起的。這也就意味著,雖然最初的拋棄會令人痛心疾首,然而一旦有了報復的契機,痛苦很快又會被快樂所掩蓋——它甚至會激活大腦的獎賞回路,讓被激怒的人的行為變得非常積極和精準,因為這會帶來快感。復仇似乎可以讓我們嘗到甜頭。
為了探究尋求報復在欲望中扮演的情緒角色,切斯特和德沃爾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在一個電腦拋球游戲中有意忽略其中一些受試者,讓他們因此感到被排擠。然后告訴所有參與的受試者都可以在虛擬的巫毒娃娃上扎針,結(jié)果那些感到被排擠的人明顯對娃娃扎了更多的針。
而后,他們給了部分受試者一種安慰劑,并讓其相信這是能夠抑制情緒的藥物(而實際上那只是一種無害的維生素片)。不過,安慰劑的藥效卻意外地強烈,以至于那些吃“藥”的受試者不再費盡心思地進行報復,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做沒有什么樂趣可言;而那些沒有被給予安慰劑的人會表現(xiàn)得更具有進攻性。
將這些結(jié)果綜合在一起,研究團隊得出了這樣一個結(jié)論:人們之所以選擇尋仇是因為預料到這會給我們帶來快感,如果沒有這點甜頭,人們何必還要如此吃力不討好?報復的想法能夠成功調(diào)節(jié)我們的情緒,在得知有了報復的機會之后,被拋棄的人在情緒測試上快樂分值迅速上升。
這也就是為什么那些尋求報復的人往往會對由此引發(fā)的災難性后果不管不顧。例如,足球運動員齊達內(nèi)·施丹,在2006年世界杯上用頭撞擊馬爾科·馬特拉齊的事件是他抹不去的污點。類似的還有,眾所周知,理查德·尼克松有一串政敵名單,他對政敵打壓的卑鄙手段后來導致他成為史上第一個引咎辭職的美國總統(tǒng)。
可是,難道僅僅是逞一時之快,就足以讓我們把復仇這個破壞性很強的毀滅性行為在進化過程中保留下來嗎?不管是他人的勸說還是自己的認知,我們都知道尋仇并非是一個明智之舉,比如它可能會破壞你的人際關(guān)系,破壞你的人生軌道。但事實上在某些時候它又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產(chǎn)生足夠的威懾力,從而為我們的生存贏得明顯的優(yōu)勢,所以這不是進化的疏漏,而是自然競爭選擇的結(jié)果。好比如果你腦門上寫著“報復心極強”幾個大字,他人就基本不會去招惹或者利用你。
報復所產(chǎn)生的威脅可能會阻止一場傷害。與其忍受屈辱讓壞人得逞還不如積極正面地進行反擊。前段時間網(wǎng)絡上備受爭議的山東聊城“辱母殺人案”,山東聊城女民營企業(yè)家蘇銀霞因欠下高利貸,被逼債者當著她兒子的面以各種下流手段侮辱她,她兒子不忍母親受辱,反抗中失手殺死了其中一個逼債者。大多數(shù)網(wǎng)民都選擇站在了為母復仇的于歡那邊,認為母親受辱,兒子都不復仇,那還是人嗎?
從這點上看,復仇確實也有可取之處,它能夠阻止更多的傷害和侮辱。當然這并不是在鼓勵我們沉迷復仇,我們理解復仇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但也要明白,我們可以選擇不要淪為復仇欲望的奴隸。復仇是一種心理上的癮,但是通過特定的控制情緒的方法也可以對其進行壓制。你應該理智地告訴自己,報復只是一時爽快,并不會讓你真正地永久得到快樂。尤其在法制越來越健全的現(xiàn)代社會,一切都可以用法律來解決,個人復仇越來越?jīng)]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