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躍新 王 靈 王根鎖周建方
(1河南省三門峽市湖濱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站,河南三門峽472000;2河南省農業(yè)職業(yè)學院洛陽分院,河南洛陽471002;3河南省盧氏縣順林食用菌專業(yè)合作社,河南盧氏472243;4河南省三門峽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河南三門峽472000)
豫西地區(qū)夏香菇栽培已有近十年的歷史,通過科技人員與廣大菇農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了一套適合豫西特點的夏香菇代料栽培技術,現總結介紹如下。
秋冬季10月中旬-12月中旬接種制袋,次年4-9月出菇。豫西地區(qū)3月下旬常年平均氣溫11.8℃,4月上中旬13.9~16.1℃,此時氣候適宜,香菇生長較好,產量高,品質優(yōu),市場售價高。5月份之后,氣溫升至20℃以上,菇蕾形成困難,香菇生長快,菇質薄,品質差。因此,夏香菇生產要及早準備,盡可能提早接種,爭取第一潮菇出菇期處于氣候較為適宜的3月下旬—4月下旬,以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夏香菇出菇期處于盛夏炎熱時節(jié),要選用抗逆性強,耐高溫的優(yōu)良品種,如香菇808,以及生產上大面積栽培的靈仙一號、向陽二號等中高溫型品種。新引進的品種要經過3~5年試種后方可在生產上推廣應用。栽培者要提前與菌種廠簽訂菌種供應合同,明確菌種數量及供種時間,使菌種成熟期與制袋接種期相吻合,保證使用適齡菌種,以提高制袋成功率與菌筒質量。
夏香菇菌袋制作技術與常規(guī)春栽香菇菌袋制作要求基本一致。但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菌袋數量要與培菌室大小相匹配,不能超量放置菌袋,以免堆層過高,菌堆倒塌;或堆間距過窄,代謝產生的熱量不能及時排放,引起燒堆。二是培養(yǎng)料含水量要把握在55%~60%,不可過高或過低,以免引起雜菌污染或菌絲生長不良。三是菌絲滿袋前要采取有效措施預防鼠、貓及各種動物為害,移動菌袋動作要小,切勿刺破菌袋,以免引起雜菌污染。四是夏香菇發(fā)菌期處于當地氣溫較低的寒冬時節(jié),在保溫培菌的同時,要注意合理通風,促使菌絲健壯生長;發(fā)菌后期氣溫升高,特別是菌袋刺孔后,菌絲細胞代謝加強,產生大量熱量,要密切關注菌袋溫度變化情況,及時散堆通風降溫,以防高溫燒袋。五是發(fā)菌期間要定時翻堆,將上下、左右、前后菌袋位置互換,促使發(fā)菌均勻,保證出菇整齊。
菌絲長滿袋,菌柱表面瘤狀物達到2/3時,進入轉色期管理。轉色期管理與春栽轉色管理技術要求一致,需注意的是要盡可能使培菌室溫度保持恒定,并避免移動菌袋,以免溫差過大、振動,出現白袋(菌袋未轉色)出菇現象。
3.3.1 場地選擇
采用林下栽培模式。選擇地勢開闊、交通便利、環(huán)境衛(wèi)生、水源充足、水質純凈、易排水、遮陽良好的林地作為出菇場地。
栽培場要遠離老菇場和畜禽養(yǎng)殖場。同時要考慮菇場的防洪問題,有切實可行的防洪措施。要有清涼的山泉水源或地下水源,以利于夏季催菇及噴水降溫。
豫西各地都有面積大小不等的河灘林地,均可作為夏香菇出菇場所。尤其是盧氏、靈寶、陜州、洛寧、欒川等地海拔800 m以上的高寒山區(qū),夏季氣溫低,晝夜溫差大,空氣濕潤,林木繁茂,環(huán)境優(yōu)良(許多山谷河床開闊,種植著大面積的闊葉楊樹),是夏香菇生產的理想場所,適宜建立規(guī)模化的夏菇生產基地。
3.3.2 場地清理
提前清理場地,砍去樹木的低層樹枝,以方便管理,利于通風;要清除菇場地面的枯枝落葉、樹皮、樹根、雜草、雜物,平整地面,勿留積水坑;要鏟除菇場周圍的糞便、垃圾、雜物、雜草,消除害蟲滋生地;要在菇場及菇棚四周挖好排水溝,保證排水暢通。菌棒入場前7~10 d用75%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灑地面2次,每隔3 d一次。菌棒入場時每667 m2用50 kg石灰粉遍撒地面,防地下害蟲及雜菌。
3.3.3 拱棚搭建
在林下搭建一層遮陽網,在蔭棚下順樹行方向,搭建寬1.2 m、拱架高1.3 m左右的塑料小拱棚,中間留人行道,四周開挖排水溝。拱棚內拉3行鐵絲,間距38~40 cm,兩頭用木樁固定,中間每隔2 m打一根高60 cm、露出地面30 cm的木樁,將鐵絲固定在木樁上。棚內排放3排菌棒,排放長度不限,以方便作業(yè)。菇棚要有自動噴霧與噴灌系統,以提高水分管理效率。
3.3.4 出菇試驗
夏香菇栽培不同于春菇栽培。春栽香菇春季接種制袋,秋季出菇,菌絲發(fā)育時間長,菌筒成熟充分,基本不存在因菌絲生理不成熟而出現不出菇現象。夏香菇栽培因部分菇農對菌棒菌絲是否真正發(fā)育成熟把握不住,經常出現不出菇,或部分不出菇現象,對生產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夏香菇生產,出菇前要從不同方位隨機抽取總量0.5%~1%的菌棒進行出菇試驗,確定菌棒能正常出菇后,再補水催蕾。
3.3.5 菌棒排放
菌棒排放密度對夏香菇產量與品質影響較大。菌棒間距過大,菇場利用率低,生產成本增加;間距過小,菌棒密集排放,通風條件差,長出的香菇菌柄粗、長,產量低,品質差。實踐經驗表明:夏菇出菇時,菌棒按間距15~20 cm,與地面呈70~80°夾角斜靠在小拱棚的鐵絲上較為適宜。
3.3.6 催蕾育菇
催蕾:催蕾前用刀片輕輕劃破袋膜,脫去外袋,清除早生畸形菇,并檢查菌棒含水量,低于50%的,補水后再催蕾。菌絲未成熟菌棒不能催蕾育菇。不同品種,不同接種期以及不同成熟度的菌棒要分開催蕾出菇管理。3月下旬-4月中旬催蕾,要避開寒流天氣,選擇晴天氣溫較高時催蕾。催蕾時白天蓋膜保濕,晚上揭膜通風,拉大溫差,促使菇蕾形成。
夏季溫度高,溫差小,空氣相對濕度低,催蕾要結合自然降溫,同時采取振動、注井水,噴霧保濕、拉大干濕差等措施,促使菇蕾形成。催蕾要適度,措施不能過激,菇蕾達到要求后立即適當加大通風量,降低空氣相對濕度,阻止幼蕾繼續(xù)分化,以免出菇過多,菇小質差。
育菇:菇蕾形成后,噴霧保濕,保持空氣相對濕度85%~90%,并適時疏除弱小菇蕾及叢生菇蕾,每個菌棒選留健壯菇蕾15~20個。待菇蕾長至2 cm以上時,應適當加大通風量,降低空氣相對濕度,以提高香菇品質。
注意事項:一是夏季氣溫高,容易爛棒,管理上要注意干濕交替,切勿使菌棒長時期處于潮濕環(huán)境中,以免菌棒霉爛。出菇兩潮后菌棒菌絲活力下降,營養(yǎng)減少,操作中要輕拿輕放,并采取延長養(yǎng)菌期、適當補充營養(yǎng)、適度注水、加強通風等措施減少爛棒,延長產菇時間。二是夏季是洪澇災害的多發(fā)季節(jié),位于河灘兩旁的菇場極易遭受洪澇災害,要特別注意預防洪澇。
3.4.1 采收
夏香菇生長時節(jié)環(huán)境溫度高,子實體生長快,極易開傘,對此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提早安排人員,及時采收。選擇晴天,子實體菌膜微破,未開傘時采收。為保證香菇質量,采摘前數小時停止噴水,以減少菇體含水量,延長保鮮期。采下的菇輕輕放入硬質的竹筐或塑料筐中,及時銷售。
3.4.2 貯藏
未能及時銷售的香菇,用硬質塑料筐盛裝后,及時送入冷藏庫冷藏保鮮,長途運輸要用冷藏車運輸。也可烘干后貯藏待售。
每潮菇采收結束后,要及時清理菌棒,停止噴霧,降低空氣相對濕度,通風晾棒,促使菌絲迅速恢復生長,待菌棒變硬,采菇留下凹陷處轉為白色時再補水催蕾,進入下一潮菇的管理。每采收一潮菇,養(yǎng)菌時間延長5~7 d。
香菇栽培要經過拌料、裝袋、滅菌、接種、培菌、出菇等生產流程,工序繁雜,部分菇農常常因為布局不合理,菌袋轉運投入勞動過多,導致生產成本增加。栽培時要選擇交通便利、水源方便的地方作出菇場所,木屑、麩皮等主要原料存放場、拌料場、裝袋場、滅菌室、接種室、培菌室、出菇場、香菇貯藏室等要依次緊密相連,合理布局,以降低物料、菌袋轉運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
代料栽培夏香菇屬勞動密集型生產,一個家庭適宜的栽培規(guī)模以2萬~3萬袋為宜,不宜采取雇工形式組織生產。一般情況下,清場、進料、滅菌、培菌、排筒、采菇等日常管理以家庭勞力為主,裝袋、接種、注水等環(huán)節(jié)由各種專業(yè)隊來承擔,因此對于家庭生產來說規(guī)模適度,切忌超越自身能力盲目擴大生產規(guī)模。
夏香菇代料栽培季節(jié)性強,稍有不慎就會給栽培者造成重大損失。栽培前要充分考慮到氣象、交通、人事等因素的影響,制訂科學周密的生產計劃,以及各種應急預案,及早準備好場地、資金、原料、人員、菌種等生產要素,一旦栽培時節(jié)到來,立即投入生產,使接種、培菌、出菇各個時期都處于最佳環(huán)境條件,各種技術措施一步到位,生產才能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