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武陟縣中醫(yī)院(454950)魏碧波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消化科2015年3月~2018年3月接診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106例,分為對照組和中藥組,每組各53例,對照組:男患35例,女患18例,年齡46~71歲,平均年齡(52.7±6.8)歲,病程3.7~8.6年,平均病程(5.6±1.8)年,中藥醫(yī)組:男患36例,女患17例,年齡48~69歲,平均年齡(53.4±6.5)歲,病程3.8~8.4年,平均病程(5.5±1.9)年。納入標準:兩組患者均表現(xiàn)為胃脘疼痛、胃脹、消化不良、噯氣,經胃鏡檢查發(fā)現(xiàn)胃黏膜呈灰白或黃色,胃黏膜有皺壁,黏膜下血管分枝清晰能見。中醫(yī)辨證為肝脾虛弱,升降失調、寒熱錯雜。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五肽胃泌素注射液治療(馬鞍山豐原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H20150416)選擇皮下注射,每日1次,3周后改為隔日一次,4周后改為每周二次,3個月為一個療程。中藥組選擇半夏瀉心湯加減應用治療。半夏10g,干姜10g,黃連3g,黃芩10g,黨參10g,三七10g,焦白術5g,積實5g,甘草3g,莪術5g,蒲公英5g,大紅棗5顆,將三七打磨成粉,混合煎水服用,每日2次,1個月為一療程。對胃脘疼痛者加延胡索、白芍,燒心者加左金丸,胃酸過重者加川貝母、烏賊骨;胃火旺盛者去干姜加蒲公英;對陰虛者加麥冬、石斛;食欲不振者加山楂、山藥、麥芽;肝胃氣滯加紫蘇梗,柴胡;脾虛者加茯苓、白術;胃寒者加花椒、吳茱萸,兩組患者用藥期間禁食辛辣、刺激食物、禁煙酒,治療1~3個月行胃鏡檢查。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效果及并發(fā)癥,根據(jù)《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斷、辨證及療效標準》判定療效,痊愈:通過胃鏡檢查胃黏膜組織恢復正常,無萎縮,癥狀消失,食欲恢復正常;顯效:胃鏡檢查胃黏膜組織90%恢復正常,基本無萎縮,癥狀基本消失;有效:胃黏膜組織80%恢復正常,萎縮有改善,癥狀部分消失;無效:胃黏膜組織未改善,癥狀無減緩,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并發(fā)癥包括:貧血、胃潰瘍、胃酸。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利用處理軟件SPSS17.00分析,用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表示計數(shù)資料,經x2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對比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中藥組治療有效率為96.23%,而對照組為86.79%,中藥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2 并發(fā)癥不良率比較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并發(fā)癥情況,中藥組并發(fā)癥不良率為1.89%,對照組為11.32%,中藥組并發(fā)癥不良率低于對照組(P<0.05)。
中醫(yī)辨證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痞滿”、“胃痞”等范疇[1],外邪入侵,內傷飲食情志,造成脾虛胃熱,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寒熱瘀結。治療講究脾胃調和,祛濕除寒、升清降濁。半夏瀉心湯源自古方《傷寒雜病論》,具有調和肝脾,寒熱平調,消痞散結之功效。對治療寒熱交錯,舌苔膩黃,胃脘脹痛有對癥之效。由半夏、干姜、黃芩、黨參、黃連、積實等中藥合劑,以半夏、干姜為君藥[2],祛濕散寒,降逆止嘔、散結除痞;黃連清熱瀉火,黨參、黃芩性溫,健脾益氣、溫和調味;蒲公英清熱燥濕,軟堅散結,積實能益氣消滯;莪術、三七、延胡索活血通絡,化瘀生新,多種藥物煎水服用,可升清降濁,平調寒熱,協(xié)調陰陽,清熱燥濕,對萎縮性胃炎有較好功效?,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半夏瀉心湯可促進胃動力,加強胃蠕動,另外對幽門螺桿菌有滅菌效果,有助于腸胃殺菌,促進腸道排泄,減少自由基對胃黏膜上皮細胞損傷。本次通過對兩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分別用藥觀察,中藥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和并發(fā)癥均優(yōu)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采取半夏瀉心湯加減方應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能降低治療中不良反應,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