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明,曹志林
(四川省樂山市人民醫(yī)院輸血科,四川 樂山 614000)
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DAT)主要對人體紅細胞表面中IgG、補體C3等不完全抗體檢測,抗人球蛋白與不完全抗體結合時,造成紅細胞聚集,此時判斷為DAT陽性[1]。DAT陽性患者血清中能檢測到自身抗體,輸血時若自身紅細胞被吸附,或存在致敏特性,則會造成血型鑒定異常,正反定型不符,促使交叉配血凝聚[2,3],是導致交叉配血不合的重要因素。臨床上RhD血型鑒定、交叉配血試驗等被認為是保證輸血安全的重要前提[4,5]。由于DAT檢測溶血性疾病患者自身抗體在基層醫(yī)院中比較少見,易造成新生兒溶血癥漏診,耽誤治療時機。為此構建并推廣DAT檢測及血清學特性檢測方法至關重要。本研究探討DAT陽性患者血型鑒定、交叉配血試驗結果,為臨床患者安全輸血提供解決思路。
1.1研究對象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確診的DAT陽性患者54例,經血常規(guī)等相關檢查診斷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相關資料完整。男20例,女34例;年齡14~78歲[(47.69±7.54)歲];其中原發(fā)性AIHA 23例,繼發(fā)性AIHA 31例(惡性腫瘤11例,系統性紅斑狼瘡9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6例,淋巴瘤5例)。
1.2方法
1.2.1DAT 新鮮血液標本經壓積配置為1%紅細胞,備用。解開抗人球蛋白反應卡,取備用紅細胞懸液50 μl注到反應卡微柱管中,配套離心機上離心10 min,結果觀察。紅細胞滯留于凝膠上端或中上部時判斷為DAT陽性,且根據紅細胞滯留部位、凝膠背景情況進一步分為4+、3+、2+、1+、W+共5個等級;若紅細胞徹底沉到凝膠介質底部時判斷為ADT陰性。
1.2.2交叉配血試驗 凝聚胺交叉配血,試劑選用合肥天一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產品,操作如下:先離心血液標本,將生理鹽水與紅細胞混合配制成1 ml紅細胞懸液(3%~5%),共2份;準備好2支有標記(主側、次側)的試管,將受血者2滴血清(漿)、供血者1滴3%~5%紅細胞懸液加入主側試管;受血者1滴3%~5%紅細胞懸液、供血者2滴血清(漿)加入次側試管;于試管中加入0.65 ml低離子介質溶液,混合均勻后靜置1 min;隨后加入2滴凝聚胺溶液,混合均勻后靜置15 s,離心,速率為每分鐘3400 rpm,共10 s;舍棄上清液,保持管底留有0.1 ml左右液體,輕搖試管,觀察紅細胞有無凝塊,若沒有則需重新操作,直到凝集現象出現停止;然后將2滴重懸液加入管中,輕輕搖動試管混合并同時觀察結果,若凝集現象于1 min內散開,提示該凝集現象是由凝聚胺引起的非特異性凝集,配血結果相合;若1 min內不散開,則為紅細胞抗原抗體結合的特異性反應,配血結果不相合。另外,對疑難交叉配血行冷抗體吸收試驗、乙醚放散試驗或自身抗體吸收試驗等,以指導交叉配血。
2.1DAT陽性凝集情況54例AIHA患者DAT均陽性,W+(弱凝集)17例(31.48%),1+16例(29.53%),2+ 20例(37.04%),3+ 1例(1.85%)。
2.2血型鑒定54例DAT陽性患者中發(fā)生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43例(79.63%),觀察到患者自身紅細胞、血清凝集33例(61.11%),提示患者紅細胞內有自身抗體,需深入分析。先冷抗體吸收試驗,再開展乙醚放散試驗,最終確定血型:A Rh陽性13例(30.23%,13/43),B Rh陽性12例(27.91%,12/43),O Rh陽性9例(20.93%,9/43),AB Rh陽性9例(20.93%,9/43)。
2.3交叉配血檢測結果54例DAT陽性患者中顯示配血不合44例(81.48%),其中主、次側均顯示陽性反應22例(50.00%,22/44),主側陽性反應、次側陰性反應14例(31.82%,14/44),主側陰性反應、次側陽性反應8例(18.18%,8/44)。因冷抗體因素造成配血不合17例(38.64%,17/44),因冷凝集素效價1∶256以上造成配血不合8例(18.18%,8/44),因冷凝集素效價1∶128造成配血不合19例(43.18%,19/44)。
2.4交叉配血不合處理結果對44例交叉配血不合患者行冷抗體吸收試驗、乙醚放散試驗、自身抗體吸收試驗,最終發(fā)現交叉配血相合36例(81.82%,36/44),仍存在交叉配血不合8例(18.18%)。
DAT在鑒別診斷溶血性貧血,指導輸血上有重要作用[6],其中DAT主要對原發(fā)性AIHA、溶血癥等疾病診斷提供依據。DAT陽性指的是患者紅細胞表面存在不完全抗體或補體,其原因包括[7,8]:①紅細胞上的自身抗體影響;②接受輸血的對象血液內存在同種抗體,和獻血對象紅細胞上抗原產生反應;③獻血對象血漿與紅細胞制品等之間存在同種抗體,和接受輸血的對象紅細胞抗原產生反應;④母親血液內同種抗體經由胎盤附著于胎兒紅細胞膜;⑤高球蛋白血癥等非特異性吸附蛋白于紅細胞表面包被;⑥補體將自身抗體、同種抗體等激活,促其于紅細胞表面附著。本研究以54例AIHA、DAT陽性患者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DAT陽性凝集強度以中弱凝集為主,W+至2+占98.15%,與相關報道結果一致[9,10]。
有研究顯示DAT陽性患者體內有自身抗體,易造成自身紅細胞致敏,對紅細胞吸附,促使抗紅細胞抗體產生[11]。一旦DAT陽性患者進行輸血時,因為自身抗體對患者本身、他人紅細胞有不同程度的凝集作用,致使ABO、Rh疑難血型鑒定難度大,同時也會影響交叉配血試驗難度,特別是部分患者存在同種抗體,增加交叉配血難度。本研究54例DAT陽性患者中發(fā)生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43例,不符率79.63%,自身紅細胞、血清凝集率61.11%,可見患者多存在自身抗體。自身抗體有冷抗體與溫抗體之分,前者多在人體血清中分布,以IgM型常見,效價比較低。一旦感染、冷凝集綜合征等出現,患者血清冷抗體效價便會上升,常溫條件患者自身冷抗體也能和自身紅細胞反應,影響血型鑒定及交叉配血。后者通常在AIHA患者中呈現強致敏性,影響交叉配血。本研究對43例患者先行冷抗體吸收試驗,后行磷酸氯喹放散試驗,最終對血型確定。
目前臨床用于交叉配血試驗的方法主要包括凝聚胺法、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膠法等,其中凝聚胺法在臨床(尤其是急診配血中)使用時間較長,操作簡單且檢測結果快,凝聚胺(高價陽離子多聚物)溶解后可釋放較多的正電荷,與紅細胞表面負電荷發(fā)生中和反應,以減少紅細胞間距,進而使正常紅細胞之間發(fā)生非特異性凝集,并使IgG型抗體直接凝集紅細胞[12]。加入中和液后,僅由凝聚胺引起的非特異性聚集,會因電荷中和而分散,而由抗體介導的特異性凝集則不會散開[13]。若100%的紅細胞沉在微管的底部則判斷結果為陰性,提示受血者與供血者配血相合。本研究結果顯示交叉配血不合44例,不合率81.48%,其中主、次側均陽性反應占50.00%,單純主側陽性反應占31.82%,單純次側陽性反應占18.18%。臨床上針對主、次側均陽性反應,需對患者紅細胞洗滌3次,之后行冷抗體吸收試驗,對患者自身抗體解離,之后接受不規(guī)則抗體檢測與主側配血處理,同時對乙醚放散試驗后的紅細胞和獻血人員血漿行次側交叉配血;對主側陽性反應、次側陰性反應,提示患者血清有同種抗體,對此通過紅細胞(被乙醚放散試驗處理后)吸收患者血清自身抗體,被吸收后的血清行交叉配血試驗;針對主側陰性、次側陽性,提示患者紅細胞有自身抗體,致敏性強或被吸附,對乙醚放散試驗后的紅細胞行次側配血試驗。對冷抗體因素、冷凝集素效價異常上升患者來說,先溫鹽水洗滌紅細胞,行自身抗體吸收試驗,之后根據情況行冷抗體吸收試驗、乙醚放散試驗。經處理后,最終顯示交叉配血相合率81.82%。凝聚胺技術在交叉配血中雖然具有快速檢出IgG抗體的能力,但近年來臨床實踐發(fā)現,凝聚胺試劑對效價較低的特異性Rh抗體有漏檢的情況[14]。不同交叉配血試驗方法結果不一,關于這一點有待日后通過大樣本數據進一步分析。
綜上,DAT陽性患者血型鑒定及交叉配血試驗難度大,通過冷抗體吸收試驗、乙醚放散試驗或自身抗體吸收試驗等合理應用,有利于血型鑒定及交叉配血進行,為輸血提供準確結果,保證患者輸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