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偉
(解放軍第960醫(yī)院,山東 泰安 271000)
近年來,憑借“全麻”和“沙灘椅位”兩個法寶,肩關節(jié)鏡已作為常規(guī)的骨科治療手段在我國廣泛開展,但由于其手術的特殊性及科室間交接方式的差異性,術后易交接不清,延誤病情影響后續(xù)治療[1],手術交接缺陷是導致手術不良事件的第二大原因[2]。2019版中國醫(yī)院協(xié)會《患者十大安全目標》中明確提出醫(yī)院應當建立醫(yī)務人員間有效溝通機制,規(guī)范信息交接流程[3],因此手術患者安全交接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肩關節(jié)鏡術后SBAR交接模式是全麻沙灘椅下肩關節(jié)鏡術后,手術室醫(yī)護人員借助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向病房護士及家屬系統(tǒng)交接術中情況的一種交接方式,其大大提高了術后交接效率,降低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本研究探討護士對全麻沙灘椅位肩關節(jié)鏡術后SBAR溝通模式的知信行現狀。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我院手術室、骨科及ICU護士180名,納入標準:自愿參加本研究且為我院手術室、骨科和ICU的注冊護士;排除標準:研究期間產假、病假、進修及外出輪轉≥2個月者。平均年齡(30.59±5.66)歲;男7名,女173名;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17名,護師124名,護士38名;學歷(第一學歷):碩士:4名,本科136名,大專39名,中專1名;工作年資:2~5年者126名(70.00%),6~10年者35名(19.44%),>11年者19名(10.56%)。
1.2.1 測評工具
通過查閱文獻、專家函詢等,形成《護士肩關節(jié)鏡術后SBAR交接模式知識-態(tài)度-行為調查問卷》。其中包含兩部分:(1)一般情況調查,包括性別、年齡、工作科室、工作年限、學歷、職稱等8項;(2)護士肩關節(jié)鏡術后SBAR交接模式知識-態(tài)度-行為調查,SBAR溝通模式知識(4個條目),SBAR溝通模式態(tài)度(6個條目),SBAR溝通模式行為(4個條目)。問卷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問卷總的Cronbach’s ɑ系數為0.864,重測信度為0.902,問卷的內容效度指數(CVI)值為0.857。
1.2.2 調查方法
在取得手術室、骨科及ICU護士長同意后,由研究者本人使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向符合條件的護理人員介紹該調查的目的及意義,取得護士知情同意后,匿名發(fā)放。問卷要求當場發(fā)放當場收回,以便及時補漏。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資料用%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問卷發(fā)放192份,回收187份,回收率97.40%,排除未完成問卷、連續(xù)選擇某一答案或答案成某種規(guī)律性的問卷,有效問卷180份,有效率為93.75%。
我院手術室、骨科及ICU 約有61.67%的護理人員從未聽說過SBAR交接模式,33.89%的護士聽過但不熟悉,僅有2.22%的護理人員比較熟悉;對基礎知識的達到掌握以上的占2.78%;對實踐方法的達到掌握以上的占11.11%。在獲知SBAR交接模式的途徑中,最多的是通過講座,占32.78%;其次通過網絡,占31.11%;其余通過書籍和培訓,分別占23.89%、10.55%。
態(tài)度部分共6個題,按Likert 5級評分,滿分30分。得分最高的是第三題“認為SBAR交接模式能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4.32±0.65;“認為SBAR交接模式將持續(xù)應用于實踐”得分最低,為3.85±0.88。
行為部分共4個題,按照Likert 5級評分法,滿分20分。得分4~8分15人(8.33%);9~12分52人(28.89%);13~16分68人(37.78%);17~20分45人(25.00%)。
本研究顯示,僅有2.22%的護理人員對SBAR交接模式相對熟悉或比較熟悉,且主要獲知途徑是講座,但其知曉程度遠低于國內外先進水平。因此現階段推廣普及SBAR交接模式,仍主要靠講座的方式進行。
綜上,提高護士對SBAR交接模式知信行水平,對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就醫(yī)體驗等具有重要意義,建議在全院護理交班中廣泛應用。伴隨5G網絡時代的到來,醫(yī)院可建立依托微信、釘釘等網絡自助平臺的護士SBAR交接模式的分層培訓,增強護士對SBAR的認識和實踐,提高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