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敏
(北京經(jīng)濟管理職業(yè)學院,北京)
國際商務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要培養(yǎng)精通國際商務規(guī)則和慣例,具有扎實的國際商務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并具有跨文化交際和國際商務談判能力的人才。在這幾項能力之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習得較之其他能力更為復雜和困難。因此,是目前國際商務專業(yè)進行教學改革所必須要回應的重大問題,也是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的重點。
目前,學界廣為接受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是基于個人的跨文化知識、技能、意識和態(tài)度等能力維度,在跨文化情景下進行有效而得體的交流的能力??梢?,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豐富,具有多向度性和綜合性,除了知識向度,還包括了思維、態(tài)度、行為以及個性向度等很多內容。所以,很多學者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進行了闡釋[1]。胡文仲教授(2013)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離不開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技能和跨文化敏感,且交際能力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的能力: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社交能力(social competence)。高一虹教授(2002)認為交際能力除了知識基礎,還需要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社會文化能力才能實現(xiàn)良好的跨文化溝通。高永晨(2014)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兩大組成系統(tǒng)是知識、意識和思辨能力構成的知識系統(tǒng)以及態(tài)度、技能和策略能力組成的行為系統(tǒng)。
許多學者對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評做了深入的研究,現(xiàn)在已經(jīng)形成了數(shù)量可觀、視角多樣的測評工具庫。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跨文化能力行為評價量表,跨文化敏感度量表,跨文化意識量表,跨文化行為有效性量表;此外,還有全球能力與跨文化敏感度量表等。
目前我國國內對國際商務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主要是構建國際商務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指標,從要素構成、影響因素和結果變量三個方面構建概念模型,或按照發(fā)展階段和特征理論構建模型,然后在不同理論模型的基礎上進行培養(yǎng)路徑研究。
通過借鑒這些有關跨文化交際的理論成果并吸納相關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評模式的核心思想,本研究構建了對國際商務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測評量表。量表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個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由47 題構成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評價量表。量表包含了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態(tài)度、跨文化交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際知識、跨文化交際技能和策略4 個因素,又細分為交際意識(F1)、交際態(tài)度(F2)、思辨能力(F3)、深層跨文化知識(F4)、淺層跨文化知識(F5)、交際技能(F6)和交際策略(F7)7 個因子。
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態(tài)度部分主要測評調查對象對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與沖突的意識程度,具體說就是能否敏銳地感覺、科學合理地理解以及得體地處理文化差異和沖突,并自覺地進行文化整合。
跨文化交際思辨能力主要評測調查對象是否能夠進行有邏輯的交流和能否對文化差異的本質進行推理,也就是邏輯性和推論性。其中,有邏輯的交流是個人在交流中能否運用邏輯思維進行分析、整理;推論性則是基于對他文化事物和觀點的了解、剖析程度,對文化差異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進行推理的能力。
跨文化交際知識部分主要測評調查對象對交際對象所在文化的價值觀念、信仰、社會組織、文化規(guī)則、模式和習俗的了解程度,對于其他文化的交際和互動規(guī)則的熟悉程度。
跨文化交際技能和策略部分主要測評調查對象能夠憑以獲得有用信息、解決不同問題、實現(xiàn)有效互動的基本語言技能、非語言技能、互動技能;能夠以得體的舉止與其他文化的人和諧相處的能力;能夠適應不同的交際風格和行為、運用合適的交際策略實現(xiàn)交際目標的應變能力[2]。
表1 跨文化交際能力各因子的水平情況(N=128)
采用從“完全或幾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或幾乎完全符合”的李克特五分量表形式,計分時按受試者所選的具體數(shù)字計為該題所得分數(shù),數(shù)字越大表明受試者在該項目上的得分越高。
我們向140 名國際商務專業(yè)的學生發(fā)放了調查問卷,收回問卷128 份,收回問卷全部有效。問卷分析結果見表1。
從表1 可以看到,學生在各因子上的平均得分值相對較好的是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態(tài)度,說明學生對于不同文化的差異還是比較敏感的,而在跨文化深層知識方面得分最低,說明學生對其他文化缺乏深入學習和了解,在我們的課程教學中應擴充深層次文化知識的學習。調查結果反映出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知識了解不夠,跨文化交際技能和經(jīng)驗不足,需要在教學中突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3]。
國際商務專業(yè)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商務活動能力、語言能力,還必須通過有效的方式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跨文化社交能力。Gobel[4]與Helmke(2010)介紹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四種途徑:認知途徑,虛擬途徑,語言意識培養(yǎng)途徑和直接體驗途徑。按照這樣的途徑,我們對國際商務專業(yè)的教學內容、評價機制等進行了改革。
所謂跨文化意識,是指世界觀呈現(xiàn)出開放性,擁有理解多元文化的能力,能夠認同、包容并欣賞其他文化。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經(jīng)歷學習、感知、認識、比較、分析、理解和接受等七個階段(李蓉,2018)。在不同的階段,教師的教學手段、方式都會有所差異。
在學習、感知、認識階段,可以為學生開設一些介紹中國和外國文化的選修課,幫助學生了解中外文化及其差異;此外,教師應充分利用好在線課程平臺,將優(yōu)秀的國外影視作品以及精選的外文報刊文章放到課程平臺上,讓學生通過欣賞影視作品、閱讀報刊感受最真實的國外的風土人情、社會習俗、時尚文化、社會熱點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寬容性。
在比較、分析、理解和接受階段,教師可以拓展活動教學方式,如情景劇表演、模擬演講、表演經(jīng)典影視片段等多種活動方式,學生在活動中會對比不同的文化,感受到文化差異,引發(fā)他們不斷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和提高跨文化意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共存,因此,在《外貿(mào)英語》、《外貿(mào)函電》、《國際商務談判》等專業(yè)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介紹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要將文化禮俗、歷史和風土人情等文化內容融入到教學內容中。
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中,評估方式與手段起著重要的導向和刺激作用。要積極利用多渠道和全方位的評價方式對學習內容、方式和過程進行反思,將形成性評估作為評價的重要方式,引入同伴評價機制,實現(xiàn)評估價值多元性、方法多樣性和結果相對性。
開展過程性評價。對學生學習評價的視野應該投向整個學習經(jīng)驗領域,要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行為能力和社會發(fā)展能力進行評價,評價的目標應轉向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促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刹扇∠旅娴淖鞣ǎ?/p>
為解決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常遇到的無話可說、表達失當?shù)葐栴},平時教師就將新聞事件、時事熱點、社會焦點和爭議性話題等引入課堂,鼓勵學生多視角審視思考問題,并積極表達出來,對發(fā)言實行“積分機制”,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表達熱情,改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態(tài)度和行為。
對行為能力的考察和評價。教學過程中,將適合場景模擬展示的學習任務選定為評價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學生在展示過程中的行為規(guī)范、人際交往能力及處理沖突的能力,以及解決跨文化交際問題的靈活性與適應性,對學生行為能力進行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
可以通過讓學生參與外事活動志愿服務、去“英語角”交流、到學校附近的涉外酒店進行企業(yè)實踐等等,增加真實的跨文化交際體驗,體會交際風格的文化差異。我校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具有很強的品牌影響力,每年來我校參加漢語學習的留學生眾多,我們充分利用這一寶貴資源,開展中外學生“文化節(jié)”、“運動會”、“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鍛煉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些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良好的延伸和補充,促成了跨文化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要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重任的實施者,教師必須具有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蘊,寬廣的文化視野,高度的文化理解能力以及文化教育創(chuàng)造力[5]。這種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教師從社會心理學、語言學、傳播學、社會學、宗教、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汲取養(yǎng)分,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另外,學校也應該為教師提供專項文化培訓以及出國進修的機會,讓教師親身體驗西方文化,培養(yǎng)國際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6]。外籍教師的引進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異,在與外籍教師的互動中學會順應這種差異。
國際商務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最終目標就是跨文化心理空間的拓展、跨文化心理視點的提高與最終的跨文化人格的形成,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將在一定層面影響國際商務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但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跨文化能力現(xiàn)狀離這一目標有一定差距??缥幕浑H能力培養(yǎng)應該是多途徑的培養(yǎng)與實現(xiàn)。課程設置安排、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活動形式設計以及跨文化能力評價機制、課外實踐活動拓展和教師文化底蘊的提升等都是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可以突破的領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