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倩怡
摘要:當代繪畫包含了豐富的藝術內涵,向人們展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其中綜合材料的加入使得傳統(tǒng)繪畫材料呈現(xiàn)出了新的活力。在20世紀初期,西方藝術家意識到了綜合材料的重要性,并開始了綜合材料的研究,希望可以將其轉換為藝術成品。當前來看,綜合材料不再是簡單的繪畫材料,其成為了藝術家表達情感的主要方式,而情感的表達離不開材料語言的轉換,所以材料語言的合理轉換至關重要,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中,作者以綜合材料形式作為切入點,指出了繪畫語言中材料的形式轉換的重要性,隨即從點、線和面語言的轉換、切割與構圖的語言轉換、質感與肌理的語言轉換三個角度進行了分析,其目的是提升繪畫綜合材料的藝術內涵。
關鍵詞:繪畫 材料語言 轉換
一、畫面與結構語言的轉換
繪畫藝術的另一語言形式是構圖。綜合材料中的構圖能夠表達出作者的藝術觀念。安塞姆·基弗的著名作品《第6小號》就是典型的案例,其借助線條極大地壓低了地平線,給觀眾塑造了大雨傾盆而下的場景。該場景暗示著戰(zhàn)爭的黑暗,黑色的雨點代表著向日葵的種子,是希望的象征,稀疏的丘陵用凸顯的線條表示,意味著自己的家園飽受戰(zhàn)爭的破壞,自己的內心仍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對于《第6小號》這個作品來說,其壓低的地平線與傳統(tǒng)的繪畫方式不同,重點不再是自然景觀,而是用周圍的環(huán)境去反映德國的歷史,讓觀眾去感受德國的戰(zhàn)爭現(xiàn)狀,即使如此,畫家內心的大風景仍然存在。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構圖的形式語言可以展現(xiàn)心中的大風景,這個風景與環(huán)境有著鮮明的對比,情感的表達更加深厚。
安東尼·塔皮埃斯被視為綜合材料的鼻祖,以藝術作品充分體現(xiàn)了時代性。近似墻面的厚涂肌理讓整個作品顯得厚重、符號性的線條使得作品棱角分明,另外,肌理的變換又結合了時代屬性,可謂是藝術情感豐富。他作品的最大特點是實現(xiàn)了藝術的解放,看似隨意布局擺放,其實內部聯(lián)系復雜,達到了藝術均衡的效果。
以綜合材料為實驗的藝術家在中國是比較常見的,他們以綜合材料為載體去探索繪畫形式的文明元素,向人們提出了文明的思考。在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中,葛曉弘的著名作品《文脈》將活字印刷術和二維碼圖形結合到一起,向人們展示了文明的發(fā)展歷程,也借此途徑告知人們什么是文化的根源。從宏觀角度來看,“二維碼”圖像就是一個個正方形,其形成了復雜的書脊,從微觀角度來看,“二維碼”圖形是由點和線連接而成,表達出了藝術家對大千世界的感嘆,極具時代感。
二、質感與肌理的語言轉換
質感與肌理對于綜合材料的使用至關重要,其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語言形式。綜合性材料不同于常規(guī)的繪畫材料,其最大的特點表現(xiàn)在質感與肌理,給觀眾帶來了震撼的視覺效果。優(yōu)秀的作品應該將質感和肌理結合到一起,此時就需要質感和肌理語言形式上的轉換。語言的轉換不再是物質層面的繪畫,而是成為了精神層面的藝術。例如,基弗經常以“鉛”這種物質作為繪畫材料,一般來說,“鉛”這種物質有著極強的藝術美感,且與戰(zhàn)爭工業(yè)關系密切,人們在看到“鉛”這種物質時就會自然地聯(lián)想到殘酷的戰(zhàn)爭。換句話說,“鉛”這種物質成為了基弗作品的符號,既代表著悲慘的歷史,又展示了神秘的宇宙,還包含了時空的交錯。
我國著名的孟祿丁被視為抽象藝術的鼻祖,其著名的作品《元速》向人們展示了層次感和運動感的內涵,作品的材料是噴射的丙烯,造型是有規(guī)則的圓形放射狀,再加上斑駁的色彩肌理吸引著觀眾的眼球,讓人們情不自禁地去思考人生的哲理?!读炎儭肥侵骷页鸬聵涞乃髌?,其借助宣紙層層疊加的特殊性向人們展示了極具層次感的水墨畫,其中包含了藝術家獨特的藝術情感。其中,水墨代表的是中國的文化,宣紙代表的是抽象的藝術,這是水墨畫家特有的情感表達方式。
質感與肌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綜合材料的繪畫效果,其表現(xiàn)形式復雜多樣,尤其是堅硬的金屬和柔軟的宣紙更加突出,另外,中國的水墨畫同樣將質感和肌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哪種材料、哪種語言表達形式,其都是精神文明的載體,既傳遞了文明精神,又引發(fā)了文明思考。
三、材料的制作語言轉換
綜合材料繪畫,可用墨、丙烯、乙烯、水彩、色粉、礦物顏料、噴漆等顏料在紙等綜合媒材中進行創(chuàng)作。絲網印刷在當代版畫創(chuàng)作中是較新的創(chuàng)作方式,也成為綜合繪畫創(chuàng)作的一種重要方式。上拓印母本除了傳統(tǒng)拓體石碑、畫像石、畫像磚外,還包括石頭、樹木、地面、砂礫等凹凸起伏之物都可以進行拓印。
絲網印刷是將某一圖像作為一個文化符碼,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進行拆解,集合將圖像作為藝術家思想的表達,用現(xiàn)代技術與藝術觀念結合的方式來表達藝術語言。美國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采用絲網印刷這種快速、批量的形式把社會最熱門的形象批量印刷出來。這些形象包括政界要人和當紅明星,通俗的日常用品坎貝爾湯罐頭或可口可樂標志等。通過照相制版、重復排印、絲網印刷的方式,徹底打破了繪畫表現(xiàn)的原創(chuàng)性、真實感和視覺美感的原則,以毫無特征的消費社會的各種代表形象,來消解藝術的神秘感,使藝術回歸大眾。
四、結語
在傳統(tǒng)繪畫語言中,材料是一種媒介存在畫面中。而現(xiàn)在藝術作品中,材料是種語言形式。綜合材料繪畫的形式語言既體現(xiàn)在材料本身,又體現(xiàn)在文化屬性。在未來的時間里,藝術家應該慎重考慮綜合材料,盡可能發(fā)揮綜合材料的實用價值。另外,綜合材料的運用必須考慮其獨特的屬性,切不可嘩眾取寵,降低綜合材料的審美屬性。作品的設計應做到情感與人文關懷,借助點、線和面去提升作品的視覺效果,將繪畫藝術提升到新的層面。繪畫材料的語言轉換屬于一種精神追求,是藝術家作品創(chuàng)造需考慮的人生問題,是未來藝術發(fā)展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凱特·威爾森.現(xiàn)代繪畫材料技法全書[M].周君容,黃超成,譯.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16.
[2]張元.油畫教學·材料藝術工作室[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高素娜.多種材料技法的互滲融通[N].中國文化報,2014.9.21
[4]劉驍純.當代藝術不再為觀念所累的自由行走——從張國龍的硬邊表現(xiàn)主義說起[J].東方藝術,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