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非
【摘要】音樂心理學是一門交叉、邊緣、復合的學科,也是一門融合了音樂學、心理學、人類學的學科。音樂心理學從科學的視角來研究人類的音樂思維和行為,它將教育心理學與音樂現(xiàn)象相結合。這門學科形成于西方,在我國也就百年的研究歷史,相關的專業(yè)書籍還不夠完善,許多問題也還有待商榷。
【關鍵詞】音樂心理學;蔣存梅;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J6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在寫此書評之前,恰好上學期開設了《音樂心理學》這門課程,本人在楊和平教授的指導下對音樂心理學的性質(zhì)、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有了較深的了解,也感覺到了此學科的復雜和深奧。尤其是音樂心理學中一些元理論感覺十分晦澀難懂,于是懷著疑惑的思想打開了蔣存梅所著的《音樂心理學》,想在此書中找尋真知。不曾想此書如此地逼近學術前沿,緊跟心理學的研究腳步。這本《音樂心理學》系統(tǒng)介紹了此學科的基本概貌、理論前沿和應用領域,引用大量的實證研究數(shù)據(jù),從科學的視角來研究音樂心理學,令人深深折服,有感之余寫下了這本書評。
一、基于實證研究、真實可信
本書區(qū)別于其他相關研究的特點在于,書中有大量的實證研究。這些實證研究的出現(xiàn)歸根到底與音樂心理學的性質(zhì)有關。音樂心理學與其他音樂學科相比,更注重科學性,它用科學的研究數(shù)據(jù)說話,用大量的實證研究來探索人類的音樂行為。實證研究法主要是通過觀察或實驗獲取相關數(shù)據(jù),基于實驗數(shù)據(jù)探索問題,科學地揭示事物發(fā)展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實證研究法主要包括觀察法、談話法、測驗法、個案法、實驗法等。其中實驗法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更為可靠,因此它是所有研究方法中更為科學的一種。在感覺與知覺研究中,此書通過大量的旋律原型闡述音高與人的直覺之間的聯(lián)系,并確定了失歌癥者在旋律知覺中存在障礙。除此之外,此書還對音樂的價值有獨到見解,生物學認為音樂似乎不會給人類帶來生存價值,然而本書通過對音樂緊張感模型的分析,表明音樂會引發(fā)人情緒的波動,這種心理現(xiàn)象就是音樂的期待,因此音樂可以為人類提供精神食糧,我們很難想象在當代社會沒有音樂該如何生活。近年來,我國對音樂能力和音樂才能的研究很紅火,書中對音樂能力的研究為音樂能力測驗的編制提供理論基礎。具體表現(xiàn)為進行了大量的實驗測試,目的在于能夠準確地評估一個人的音樂能力、其擅長的音樂方面、適合發(fā)展的音樂方向等。總而言之,蔣存梅教授對于音樂能力問題的研究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且這些測驗將幫助我國音樂教育朝著更加專業(yè)化的方向發(fā)展。
除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外,本書另外一個特點是研究方法的真實可靠性。音樂心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它不光涉及感覺、知覺、注意、記憶等認知過程,還囊括音樂創(chuàng)作、表演、欣賞、教育乃至治療等領域。正基于此,此書把實證研究當作是音樂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是音樂心理學與其他音樂學科的根本區(qū)別。書中通過對音樂知覺、記憶、能力的實證研究,設計開發(fā)了一系列的研究量表,為研習音樂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以及全世界的音樂工作者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支持,這些量表也使得書中所提出的想法和觀點具有可靠性和操作性。
最后,在對被試者進行實驗研究的時候,倫理原則受到高度重視。參與者的知情權、隱私權和利益等得到充分保障,以確保被試者的人身安全。一般情況下,音樂心理學實驗不會對人的身體造成傷害,但是對于涉及音樂腦部處理的研究,由于很多被試者不了解腦功能成像技術,因此,會擔心這些實驗是否會對個人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在這種情況下,特別需要向被試者詳細介紹實驗的潛在風險和副作用,以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傊?,在進行心理學實驗時,蔣存梅教授尊重自主自愿的原則和倫理道德原則,使我們更加相信實驗的真實可信度。
二、內(nèi)容豐富、資料翔實
與西方相比,中國音樂心理學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具體表現(xiàn)為研究規(guī)模、研究深度、相關研究著作均顯不足,基于這種危機意識,本書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緊跟學術前沿,以翔實的內(nèi)容、科學的態(tài)度進行編寫。
首先,本書側重于低級音樂和高級音樂加工。低級音樂的加工體現(xiàn)在本書先從簡單的音樂元素開始講起,如旋律、節(jié)奏節(jié)拍、音樂感知等,在此基礎上討論了音調(diào)的處理;高級音樂的加工在此書中具體表現(xiàn)為詳細地闡述了音樂句法、音樂情緒和音樂意義等處理;其次,作者還從多個視角探討了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相關問題。例如,在研究學生的個體音樂能力時,從音樂能力的構成、決定因素、與其他能力(如智商、情商)的關系等多個角度來說明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重要性。在研究音樂的技能發(fā)展時,通過感覺知覺的退化、情緒的波動等方面闡述了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習音樂會有不同的效果,也從教育的角度說明學習音樂對人發(fā)展的潛在作用;最后,闡明了音樂除了審美這一主要功能外,還有社會實用功能,這一點體現(xiàn)在書中關于失歌癥者的研究。此書對失歌癥患者有較為仔細的研究,先天失歌癥是種與語音學相關的病癥,通常稱為“音調(diào)聾”或“五音不全”。這些失歌癥者由于先天缺陷,不能辨認不同音高之間的差異,因此無法找準歌曲的正確音高,經(jīng)常走調(diào)。研究表明這種缺陷不是由于腦損傷、聽覺喪失、認知或與缺乏與音樂接觸造成的。令人欣慰的是,近十年來對失歌癥者的音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研究一致認為,唱歌走調(diào)實質(zhì)上是屬于音高模擬障礙,不論失歌癥者是以何種語調(diào)為母語,他們都對音樂音高的處理存在障礙,并且這種音高障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他們的語言處理。在最后一章,此書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闡述了歌唱在語言康復和音樂減壓中的作用,把音樂在現(xiàn)代生活不斷應用。音樂是人調(diào)節(jié)情緒、緩解壓力的一種渠道,它與言語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即使病人因腦損傷造成言語功能喪失,但是其歌唱能力仍然是正常的。我國音樂心理學界對于音樂對言語的康復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許多問題還需進一步探索。綜上所述,《音樂心理學》的內(nèi)容豐富、資料翔實,再次證明了該專著具有堅實的理論依據(jù),充分顯示了先進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優(yōu)勢。
三、緊跟學術前沿、研究成果豐實
多年來,蔣存梅教授一直以極大的熱情在音樂心理學領域孜孜不倦地探索,發(fā)表過《論音樂作品的音響呈現(xiàn)方式》《失歌癥者對音樂和言語音高的加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音樂心理學實驗數(shù)據(jù)的收集與解釋》等文章,可以看出,蔣存梅教授兼對音樂學和心理學都有深刻了解。我相信這本書將會吸引更多相關領域的學者對音樂心理學進行探索?!兑魳沸睦韺W》專注于國內(nèi)外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突出了我國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貢獻。該書綜合運用心理學、哲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種方法,改變了以往較為單一的研究思路,從多維度、多視角出發(fā)使研究更為深入。例如,作者在論述音樂技能的發(fā)展時,從多維角度出發(fā),通過分析胎兒期、嬰幼兒期、學前期、青少年期、成人期、老年期各個階段,勾勒出不同年齡階段音樂技能的發(fā)展特點,這對于探索音樂對老年的一些精神和神經(jīng)障礙疾病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說到音樂訓練的效果時,作者將思辨與實踐相結合,通過生物學的原理說明音樂訓練可以誘發(fā)腦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在失歌癥患者的研究方面,也有較大的成果,闡述了失歌癥者對音樂音高加工存在障礙,通過對失歌癥者音樂和言語音高的研究,有助于為音樂和語言的關系以及音樂對言語能力恢復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本書共由前言和十二個章節(jié)構成,先從音樂知覺和記憶開始闡述進而論述到音樂的結構問題,具體由音樂記憶、音樂調(diào)性加工、音樂句法認知,再接著論述音樂情緒、音樂內(nèi)在意義和外在意義的加工現(xiàn)象、音樂能力、音樂技能,最后闡述音樂的進化論以及音樂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具體應用,緊跟當今音樂心理學研究的熱門問題,為一些疾?。ㄗ蚤]癥、抑郁癥)提供新的解決思路和辦法。縱觀全書,內(nèi)容全面完整、章節(jié)體系編排合理,言之有序。不管是音樂心理學晦澀難懂的元理論,還是其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均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真實可信的研究數(shù)據(jù)給予科學的闡述,真實、翔實、豐實,是一本值得我們細細研讀的好書。
四、理論反思
此書圍繞著音樂心理學領域中具有理論或實踐意義的核心問題進行撰寫,梳理了西方近30年間音樂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總之,《音樂心理學》無論對于專業(yè)音樂研究者、高校音樂生還是音樂教師而言,都是一本值得認真學習和修讀的好書,對于音樂心理學研究者更是一本包含著豐富內(nèi)容和創(chuàng)新見解的參考書。在此書的影響下,我將努力完成碩士階段的課程、繼續(xù)修煉自己的專業(yè)能力、擺正自己的學術態(tài)度,向蔣存梅教授學習。
正如該書作者蔣存梅教授所言:“雖然我國的音樂心理學尚不成熟,然而應該肯定的是,近些年來我國音樂心理學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就”。通過對這本書的學習,我對音樂心理學有了一個全新而系統(tǒng)的了解,它必將對我今后進行音樂教育研究提供很大的幫助,如若有更多像此書這樣優(yōu)秀的專業(yè)著作出現(xiàn),我國的音樂心理學學科定會朝著生機勃勃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羅小平,黃虹.音樂心理學[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2]蔣存梅.音樂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蔣存梅.藝術與科學的交叉與融合——音樂心理學專欄前言[J].心理科學進展,2017,25(11).
[4]蔣存梅.音樂訓練對先天失歌癥者音樂句法加工能力的影響[A].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音樂心理學學會.第六屆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音樂心理學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音樂心理學學會: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音樂心理學學會,2017:2.
[5]蔣存梅,張清芳.語言與音樂進化的起源[J].科學通報,2016,61(7).
[6]蔣存梅.國外音樂認知發(fā)展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音樂研究,2007(3).
[7]蔣存梅.論傳統(tǒng)的音樂表演活動基本特征[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7(2).
[8]蔣存梅.關于國外調(diào)性音樂音高關系認知研究的回顧[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5(3).
[9]蔣存梅.國外音樂能力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音樂研究,2005(3).
[10]蔣存梅.回顧·反思·展望——第一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綜述[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2003(2).
[11]蔣存梅.論音樂作品的音響呈現(xiàn)方式[J].中國音樂學,2002(1).
[12]蔣存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音樂心理學實驗數(shù)據(jù)的收集與解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