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 晶,朱月蘭*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300)
心功能疾病多使用起搏器植入進行治療,起搏器植入的種類和數(shù)量相對豐富[1],具有可觀的發(fā)展前景。根據(jù)起搏器的臨床使用時限可分為永久性和臨時性,起搏器置入必然會打破患者身體機構的平衡,影響倒換著生活質量和自我效能[2]。在起搏器植入后患者出院之后自我護理能力較差,臨床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可能性較高,可采取合理的護理方案,提高患者出院后的自我護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自我效能。
研究對象為我院2017年6月~2018年9月間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40例,根據(jù)隨機對照組分組觀察組20例,對照組2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為40~71歲,平均年齡65.4歲,病程8~15年,平均病程13.5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為41~70歲,平均年齡66.3歲,病程7~14年,平均病程12.8年?;颊哌M行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以傳統(tǒng)方式進行隨訪,隨訪人員、內(nèi)容、次數(shù)均不固定以隨機方式為主。
1.2.2 觀察組
以護理隨訪路徑模式對患者開展護理,在患者出院后建立隨訪檔案,隨訪時間設定為8個月,以電話隨訪模式為主,成立永久起搏器安置術后護理小組[3],包括??谱o士、隨訪護士和護士長,隨訪工作小組成員先進行專業(yè)知識培訓,護士掌握隨訪及溝通技巧,制定護理隨訪路徑表,內(nèi)容包括時間、內(nèi)容、癥狀、復查等;患者在入院后先對呼吸、心率、血壓、心電圖檢查結果進行記錄,觀察患者心室停搏及房顫問題,了解患者病史和家族史告知患者健康知識,對患者開展皮膚、口腔、飲食等基礎護理;患者出院2個月內(nèi)每周進行電話隨訪,或通過其他形式開展隨訪,掌握患者信息,如患者出現(xiàn)明顯并發(fā)癥應及時就醫(yī)處理,強調患者日常飲食,不能參加劇烈運動,對患者保持良好情緒避免波劇烈波動[4];指導患者學會自我護理,堅持血壓測量,如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來院就診;存在消極情緒患者應給予情緒安撫和心理疏導,每月讓患者來院進行復診,檢查患者血壓、呼吸、心電圖情況;患者出院3~8個月后每兩周對患者進行一次隨訪,詢問患者身體健康情況,對患者繼續(xù)開展心理干預,并叮囑患者每兩個月來院復診。
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對患者進行自我效能評價,共10個評價項目,評分范圍在0-4分,得分越高則自我效能越好。采用健康狀況問卷量表SF-36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內(nèi)容包括身軀功能、心理功能、社會支持、一般認知等四個領域,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 P S S 22.0進行分析,數(shù)據(jù)差異明顯P<0.05。
觀察組20例出院時自我效能評分(1.04±0.21)分,出院8個月后(3.40±0.27)分,對照組20例出院時自我效能評分(1.07±0.19)分,出院8個月后(2.81±0.25)分。觀察組出院時自我效能評分與對照組比較無差異(P>0.05);在出院8個月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比較自我效能評分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一般認知(84.1±4.0)分、心理功能(84.2±4.4)分、身軀功能(72.5±3.3)分、社會支持(82.3±4.1)分,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一般認知(61.4±3.1)分、心理功能(72.5±3.8)分、身軀功能(56.7±3.0)分、社會支持(65.4±3.9)分在患者出院8周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于對照組比較明顯差異(P<0.05)。
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心臟起搏及傳到障礙方式,對于患者有較好的安全性,患者在置入起搏器后會帶來身心不適,對生活質量和其自信心均會造成影響,可通過有效的臨床護理干預改善患者身體和心理的舒適度,在出院后患者會因身體不適產(chǎn)生消極情緒[5]。為保證患者出院后生活質量,可根據(jù)患者個體差異有針對性的進行解決。綜上所述,在安置永久性起搏器患者開展護理隨訪路徑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出院后生活質量和自我效能,應廣泛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