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丹,高麗紅
(1.中國醫(yī)科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2.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動脈血氣分析(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ABGA)是指通過對人體動脈血中氧分壓P(CO2)和二氧化碳分壓P(CO2)、PH值以及電解質(zhì)等指標進行測量,進而對人體呼吸功能和血液酸堿平衡情況做出相應評估,該項指標能夠客觀地反映患者呼吸衰竭的性質(zhì)和程度,對臨床中給予氧療、調(diào)節(jié)機械通氣參數(shù)以及糾正酸、堿、電解質(zhì)失衡有重要的意義[1]。目前,國內(nèi)臨床中對于動脈血氣標本的采集有很多不同地報道,為了提高各級護理人員不用部位動脈血氣標本采集的成功率,減輕患者因反復穿刺所帶來的痛苦,現(xiàn)將動脈血氣標本采集技術(shù)應用現(xiàn)狀綜述如下。
通常情況下選擇采血的部位以方便穿刺、易于觸及、較多的側(cè)支循環(huán)、離靜脈和神經(jīng)較遠的動脈為主[2]。臨床在采集動脈血氣標本時一般選擇的部位為橈、肱、股、足背動脈。蔡有蘭[3]在研究中證明,對于同一患者分別在橈、肱、股、足背4個不同部位采集動脈血后發(fā)現(xiàn)對血氣分析結(jié)果的影響不顯著。針對需要多次采集動脈血進行分析時,禁止在同一部位進行反復穿刺,防止對局部血管造成損傷,降低形成血腫的幾率,以緩解患者的穿刺痛苦[4]。
橈動脈位于表淺部位,可輕易觸摸到,并且穿刺較為簡單,是采血首選的部位。對于Allen試驗結(jié)果為陽性的患者,說明其手掌側(cè)支循環(huán)情況并不理想,因此應選擇其他的穿刺部位。對于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患者來說在橈動脈部位多次進行穿刺或穿刺不當會引起局部出血、血腫等癥狀,增加了介入治療的困難,因此避免在同一部位進行反復穿刺。姜莉[5]認為,橈動脈雖屬淺表動脈,但穿刺部位局部肌肉少并伴筋膜,痛覺較為敏感,有患者難以接受。胡鏡等人[6]在研究中指出采取垂直穿側(cè)旋轉(zhuǎn)進針的方法有效的增加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幾率,緩解了患者的痛苦。
與橈動脈比,肱動脈血管比較粗,與靜脈有一定的距離,患者所采取的體位不會受到疾病的影響,適合采血。盧婭莉[7]在研究中證實老年患者更適用十字橫紋法,該法具有極高的穿刺成功率,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劉妙[8]稱在肱動脈進行穿刺采血有效的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降低了患者的疼痛感,更降低了誤入靜脈的幾率。
足背動脈為下肢末梢動脈,足背動脈旁無較粗的靜脈伴行,位于足部的淺表部位。此外,足背部皮膚比較緊繃將動脈包裹,觸摸時不易滑動。朱海燕[9]認為,利用足背動脈進行血氣分析穿刺采血的方法,有利于縮短操作時間,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醫(yī)療護理的質(zhì)量和準確率,為采集動脈血氣標本的首選部位。
針對股動脈穿刺法來說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吳靜等[10]稱股動脈穿刺法適用于危重、老年與休克患者。因為股動脈穿刺法采血時間比較短,為患者的治療節(jié)省了時間,因而提高了其搶救成功率。股動脈具有管腔粗、易固定、易觸摸等特點,避免了暈針患者或過度緊張患者出現(xiàn)血液酸堿失衡的現(xiàn)象,從而提高了分析的精準程度,適用于血管痙攣、心包積液(奇脈)、房顫(脈搏短絀)等患者。股動脈雖是大動脈,但穿刺中易誤穿靜脈及損傷神經(jīng),對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易導致血腫的發(fā)生和血栓的形成[5]
2.1.1 傳統(tǒng)穿刺法 在前壁掌側(cè)腕關(guān)節(jié)上約2cm部位實施穿刺,這個部位是動脈搏動最顯著的部位,使用兩指間對動脈進行固定,右手握住注射器,注射器在兩指間呈垂直的方向以40°角進入動脈部位[11]。
2.1.2 以橈骨莖為坐標取血 手臂向外平伸且呈20~30°,利用小枕將手腕抬高,手心向上,腕關(guān)節(jié)呈現(xiàn)出背曲的狀態(tài),手掌呈現(xiàn)半握拳的狀態(tài),操作者利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感覺患者橈動脈搏動的狀況,食指指端按壓搏動最強的部位,利用中指及無名指向下按壓并將橈動脈固定好,操作者右手以握筆式姿勢拿注射器,順著左手食指指尖橈動脈最強部位以90°且垂直進行刺入,在刺入的同時操作者利用右手掌根部對患者手掌大魚際處進行按壓[12]。
2.1.3 近心端向遠心端逆行穿刺 利用小枕將手腕抬高,手心向上,腕關(guān)節(jié)呈現(xiàn)出背曲的狀態(tài)。操作者使用左手中指、食指對橈動脈搏動最強部位進行觸摸并實施固定,將注射器握在右手中并以60°由動脈近端向遠心端實施逆行穿刺[13]。
2.1.4 一指垂直采血法 橈動脈處于的位置距離腕橫紋有一橫指且距外側(cè)0.5cm處,操作者食指順著血管的走向找出采血的部位并感受動脈的最強搏動部位,操作者右手以握筆的方式手持注射器并以90°垂直的方式刺入皮膚[12]。
將穿刺上肢向外伸展并旋轉(zhuǎn),抬高肘部位,操作者使用左手食指及中指觸摸肱動脈搏動最強部位,利用食指對其固定,右手握住注射器并以70°以逆動脈血流的方向在指下端約1.0cm進行穿刺[4]。
2.3.1 常規(guī)穿刺法 在內(nèi)、外踝背側(cè)連線上實施穿刺,位于足背中部大腳趾和第2腳趾之間,中指放在搏動最為顯著的部位,使用中指與無名指將皮膚固定好,針尖以斜面向上且針頭為20°進針穿刺[14]。
2.3.2 大角度快速進針法 患者采取仰臥位,將足伸直,腳掌呈自然下壓的狀態(tài)促使足背為繃直的現(xiàn)象,利用左手食指指腹尋找足背動脈的搏動部位,找到最強搏動部位之后右手握住注射器,針尖向上以70°進行進針穿刺[15]。
2.3.3 垂直進針法 閔臘英等[14]稱與傳統(tǒng)進針法穿刺比,垂直進針法的成功率比較高,降低了發(fā)生淤血及瘀斑的幾率,操作者使用左手食指對搏動最強部位進行觸摸,右手握住注射器以垂直的方式進行穿刺。
操作者左手食指及中指對搏動最強部位進行觸摸,并對中指及食指所在位置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操作者的方向應與股動脈行走的方向相同,同時兩指向下按壓,在按壓時注意按壓的力度,右手握住注射器在兩指間以垂直的方向進針[16]。
因細胞離體后依舊進行新陳代謝,導致PaO2和pH值下降、PaCO2上升,影響檢驗結(jié)果的準確性。所以,PaO2、PaCO2與乳酸送檢必須控制在15min內(nèi),其余檢測項目如:電解質(zhì)、BUN、血色素、pH值、紅細胞比積、血糖等的檢測,要求在1h內(nèi)完成[17]。張霞等[18]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在常溫狀態(tài)下降標本放置45min之后其分析結(jié)果的準確性依舊比較高。也有研究證明[19],在4℃冷藏室中存放的時間不宜超過1h。
綜上所述,根據(jù)患者病情選擇合適的采血部位及方法可有效提高動脈血氣標本采集的成功率與檢驗結(jié)果的準確率,這將用于指導和提升臨床醫(yī)護人員動脈血氣標本采集技術(shù)水平,尤其是新入職護士,在準確掌握以上幾種穿刺方法后,將其熟練運用于臨床,可有效的減輕患者的痛苦與負擔。采集標本后及時送檢,為臨床救治提供可靠、真實的依據(jù),為挽救生命贏得寶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