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飛,劉 瑜
(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zhì)勘查局天水礦產(chǎn)勘查院,甘肅 天水 741025)
礦帶圍巖蝕變的主要種類有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硅化,次要種類有綠泥石化、白云母化、碳酸鹽化、毒砂化等。
礦帶黃鐵礦化極發(fā)育,最普遍,是礦帶的主要蝕變類型,與金礦化關系較為密切。按其分布特征可分為:
(1)浸染狀黃鐵礦化。系指在礦石或圍巖中呈星點狀或浸染狀分布的黃鐵礦,按其粒度大小可分為粗粒黃鐵礦化和微細粒黃鐵礦化。①粗粒黃鐵礦化:黃鐵礦呈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粒度大小在0.5mm~3mm,形態(tài)多呈立方體,次有五角十二面體等,此類黃鐵礦化與金礦化關系較為密切,且在圍巖和礦石中都有分布。含有此種黃鐵礦化的礦石品位一般最低為0.5×10-6,最高2×10-6,圍巖最低也能達到0.2×10-6,最高達到0.5×10-6。②微細粒黃鐵礦化:黃鐵礦呈微細粒狀,肉眼不易觀察到,借助放大鏡可見其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呈稠密浸染狀分布,粒度大小在0.03mm~0.1mm之間;此種黃鐵礦化一般發(fā)育于礦石之中,含有此種黃鐵礦的礦石品位較高,一般均在3×10-6以上,最高可達10×10-6。微細粒浸染狀黃鐵礦化與金礦化關系最為密切。
(2)細脈狀黃鐵礦化。細脈狀黃鐵礦化在礦帶發(fā)育較普遍,與金礦化關系較密切,在礦石和圍巖中均有分布,按礦物組合方式可分為三種:①石英、黃鐵礦化:石英、黃鐵礦化呈細脈狀、網(wǎng)脈狀沿微細裂隙分布于礦石和圍巖之中,黃鐵礦含量在60%~80%,石英含量在20%~40%。礦物粒度較粗,在0.5mm~1.5mm,與金礦化關系較密切。②碳酸鹽、石英、黃鐵礦化:碳酸鹽、石英、黃鐵礦呈細脈狀、網(wǎng)脈狀分布于礦石之中,黃鐵礦含量在30%~40%,石英20%~30%,碳酸鹽20%~30%,有時伴有少量綠泥石,礦物粒度較粗,一般在0.5mm~1mm左右,與金礦化關系較密切。③細脈黃鐵礦化:黃鐵礦呈細脈狀、樹枝狀、羽毛狀沿巖石裂隙、片理、破劈理面分布,一般呈它形粒狀集合體形態(tài),粒度很細,野外觀察呈“薄膜狀”,此種黃鐵礦化一般發(fā)育于圍巖之中,與金礦化關系不密切,含有此種黃鐵礦化的圍巖金含量一般小于0.2×10-6。
絹云母化是重要的蝕變種類變之一,在礦石和圍巖中均有發(fā)育。圍巖中蝕變絹云母占總量的10%~20%,其余均為變質(zhì)成因的絹云母,圍巖(板巖)中蝕變絹云母是由綠泥石蝕變而成的。礦體中絹云母化十分強烈,幾乎完全代替綠泥石;從蝕變絹云母的分布特征來看,絹云母化有三期:其一為致密塊狀絹云母化,絹云母在礦石中致密、均勻且連續(xù),是絹云母化的主成期;其二為網(wǎng)脈狀絹云母化,疊加于早期之上;其三為裂隙脈狀絹云母化,切割早期形成的絹云母。絹云母化與金礦化關系較為密切,絹云母化越強,礦石品位就越高,兩者呈正相關。
硅化較發(fā)育,與金礦化關系較為密切,常與黃鐵礦共生,可分為:①早期脈狀硅化。主要形成于成礦前期,含少量黃鐵礦,脈體有被擠壓、切斷現(xiàn)象,脈中石英有定向壓扁拉伸,無金礦化。在圍巖中較為發(fā)育。②浸染狀硅化。在板巖中主要為交代斑點,分布較廣,順片理呈眼球狀,在砂質(zhì)成分較高的巖石中呈浸染狀。硅化使碎屑石英次生加大,形成微晶石英,含量約在3%~8%,且常與浸染狀黃鐵礦絹云母共生,是主成礦期蝕變,與金礦化關系較為密切。
常與脈狀黃鐵礦化、脈狀碳酸鹽化共生,為成礦晚期蝕變,與金礦化有一定關系。
綠泥石化可分為三個蝕變階段:第一階段綠泥石化主要分布于礦化蝕變帶外圍;第二階段綠泥石化位于斷裂蝕變帶中;第三階段為斑點中的綠泥石化,常與黃鐵礦化共生,發(fā)育于礦化蝕變帶中部。礦石中綠泥石化不強,原因是綠泥石被絹云母化所取代,綠泥石化與礦化呈負相關關系,綠泥石逾高,礦石品位就逾低。綠泥石化為成礦前期的蝕變類型。
含量很少,僅在礦化蝕變帶中部有少量分布,與礦化關系不清。
碳酸鹽化不普遍,蝕變程度不強,但與金礦化有一定關系,呈正相關。為成礦期的蝕變類型,主要呈脈狀,常與黃鐵礦、石英共生。
含量較少,但與金礦化關系密切。產(chǎn)于蝕變帶中部,位于礦體之中,在圍巖中不發(fā)育,為成礦期蝕變產(chǎn)物,具有三種形式:其一為浸染狀,常與浸染狀黃鐵礦化共生,含量相對較多;其二呈脈狀,與石英、方解石、黃鐵礦共生;其三為細脈狀或羽毛狀。后兩種在礦石中較為少見。
蝕變帶在空間上,沿斷裂破碎帶分布,產(chǎn)狀與破碎帶相同,蝕變帶的長度、寬度及延深基本與其有關聯(lián)的破碎帶相同或略小,發(fā)育寬度在數(shù)米~數(shù)百余米;礦帶內(nèi)發(fā)育的蝕變帶數(shù)目與斷裂破碎帶數(shù)目相同,每條斷裂破碎帶都有與之對應的蝕變帶,斷裂破碎帶控制著蝕變帶的生成和分布。
蝕變帶按其蝕變礦物組合,由中心向兩側可劃分為下述亞帶。
(1)黃鐵礦~絹云母化亞帶,位于蝕變帶中心部位,主要蝕變礦物為黃鐵礦、絹云母、石英,次有少量白云母、碳酸鹽礦物、毒砂等其它硫化物。發(fā)育寬度在數(shù)米~數(shù)十米之間。該亞帶常是礦體賦存部位。
(2)絹云母~石英化亞帶,位于前帶兩側,主要蝕變礦物為絹云母、石英,有少量黃鐵礦、綠泥石、黑云母等,一般發(fā)育在礦體附近的上、下盤圍巖之中。寬度數(shù)米~十余米。
(3)綠泥石~黑云母化亞帶,位于蝕變帶的最邊部,蝕變礦物主要為綠泥石、黑云母,少量為絹云母、石英、黃鐵礦。該亞帶主要發(fā)育于遠離礦體的圍巖之中,寬度在數(shù)米~二十余米。
礦化發(fā)育于蝕變帶中,在空間上與蝕變帶基本吻合,礦化程度的高低與蝕變的強弱呈正相關。蝕變越強,礦化程度就越高;蝕變越弱,礦化程度就越低。蝕變帶由中心向兩側蝕變程度逐漸減弱,因而其礦化程度也逐漸降低,蝕變帶中心部位蝕變最強,通常是礦體的賦存部位。與礦化關系最為密切的蝕變?yōu)椋何⒓毥緺铧S鐵礦化、致密塊狀絹云母化、浸染狀硅化。次為:脈狀黃鐵礦化、脈狀絹云母化、脈狀硅化、白云母化、碳酸鹽化及毒砂化。礦化帶的寬度,一般均小于蝕變帶的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