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劉向陽
摘 要:質量即為效益與生命,為了更好的提高產品以及服務質量需重視計量器具檢定、校準等內容,精準的計量結果能夠有效的保證企業(yè)產品的整體質量。新階段,就我國各級計量機構而言,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入新進的計量儀器與設備,從而有效的提升計量的準確度以及穩(wěn)定性。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人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其行為能夠對計量檢定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需加強人為因素的影響,從而有效的提升人為操作能力,保證計量檢定結果的高效性?;诖?,本文對計量檢定人為影響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定的解決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計量檢定;人為影響因素;分析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01.221
0 引言
計量是控制產品質量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產品質量的核心技術基礎,還是產品生產和產品檢驗的必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背景下,產品質量和產品服務是幫助企業(yè)屹立在競爭洪流中的必備要素,更是吸引消費者的最佳途徑,提升企業(yè)計量檢定工作質量對企業(yè)發(fā)展有百利而無一害。
1 提高計量檢定工作質量的重要性
為了更好的保證企業(yè)的高速發(fā)展需持續(xù)提高計量檢定工作的有效開展,并建立健全計量檢定工作系統(tǒng),保證產品綜合質量,確保民眾切實利益,從而吸引更好的客戶,為企業(yè)帶來更多的效益。如果企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忽視了計量檢定工作,則無法消除產品質量疑慮,受到公眾懷疑,從而無法保證產品的使用,不利于企業(yè)經濟發(fā)展。因此,為了更好的保證企業(yè)的長遠發(fā)展,需加強計量檢定質量,從而有效的降低計量器具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能夠提高企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范化,提高企業(yè)綜合競爭力,促進企業(yè)的長遠發(fā)展。同時,需重視人為因素對計量檢定的影響,提高人為操作技能,從而有效的提升企業(yè)計量檢定質量,促進企業(yè)的長遠發(fā)展。
2 計量檢定工作中人的影響因素
2.1 計量檢定人員的技術素質
技術水平是評價計量檢定工作員工最為基礎的標準,通常有計量的理論基礎、工作技術以及創(chuàng)新研究相關水平等。工作人員還需要廣泛學習相關的行內知識,充實自身的知識學習程度,真正的將計量保障工作做深。在實際的工作當中,經常會有一些單位及其相關部門配置的相關精密計量儀器設備,相關工作人員只能簡單的操作使用,但對于工具的維護和保養(yǎng)工作表現(xiàn)的非常陌生,通常情況是找生產商,此種方式費時費力?;诖?,計量工作人員需要將自己具備的優(yōu)勢充分的發(fā)揮出來,將工作的誤差降到最低,工作人員不能只是工作的執(zhí)行人員,同樣還要在其中發(fā)揮出其他職責的本能。
2.2 計量檢定人員的身體素質
首先,計量檢定人員在操作過程中需佩戴各種標準計量器具進行作業(yè),由于部分器材較為沉重,同時現(xiàn)場檢測儀器通常分布在不同區(qū)域,車輛無法進入,同時大部分地區(qū)無電梯等設備,從而需計量檢定人員自行攜帶,繼而消耗大量的體能;其次,部分計量檢定需由力量型的人為完成,如檢定大量程扭力扳手、衡器、20kg級的砝碼等,若檢定人員力氣不足則無法順利完成以上檢定工作。最后,部分計量檢定操作需在極端天氣下完成,如高溫高濕、噪聲、震動、輻射及有毒有害等,部分場合需計量檢定人員高空作業(yè)方可完成測試,進而需要計量檢定人員具有強健的體魄。
3 提高計量檢定質量有效措施
3.1 優(yōu)化工作環(huán)境,健全器具的使用和維護
通過前面針對環(huán)境原因對計量檢定結果會造成影響,想要加強計量相關工作的水平提升,就一定要提高計量檢定工作人員的檢測環(huán)境,并且要有比較完整的計量工作以及全面的維護管理制度。在有關的規(guī)章制度當中針對計量工作環(huán)境有相應的標準,所以相關的計量檢定工作必需要嚴格遵守規(guī)定的環(huán)境標準實施,并且在檢測工作開展期間,要對整個過程實施實時記錄,最大程度的降低或者消除影響工作開展的不利因素,如果檢測得出的結果不能達到標準,要找出原因后再一次實施計量工作。比如:檢定工作開展期間,對于工作環(huán)境的溫度必需在20℃±0.5℃之內,相對濕度也有著同樣的要求在50%-60%,工作環(huán)境當中的含塵量需要控制在0.2mg/m3;并且。為了有效提高對計量檢定結果的準確性,降低其誤差,工作單位要進行完善“6S”管理體系并應督促計量部門將體系落到實處,通過此種方式來加強計量檢定工作的質量。
3.2 加強計量檢定與校對
依據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計量檢定的約束性與傳統(tǒng)計量工作開展檢驗而已,需重視計量器具檢測設備的養(yǎng)護與檢定,進而能夠有效的保證計量測量器具能夠實時完成測量與檢定,并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況。除此之外,還需對計量器具與設備進行校對,從而明確器具與設備之間的差異。與此同時,還需要對計量數(shù)據結果進行登記記錄,并有效的降低誤差,目前,我們采用內外結合的方式對相關的設備和儀器進行計量,對內部常規(guī)器具的計量,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3.2.1 千分尺
(1)在利用內徑千分尺的前期需對其完成清洗,在此過程中需保證測力裝置向上,防止污漬進入到測微螺桿。清洗完成后需對其外觀,主要包含校對用量桿等,同時避免其發(fā)生外傷,保證刻線均勻性,對刻線模糊去也需利用黑漆進行修復。(2)千分尺所有部件之間需協(xié)調并給予檢測。轉動微分筒,確保所有測量范疇內測微螺桿、微分筒移動過程穩(wěn)定性,如果發(fā)生卡住狀況,則說明測微螺桿當中存有異物,需及時清洗晾干,并涂抹少量機油給予潤滑。(3)校準測微頭零位。通過內徑千分尺當中“校對卡規(guī)”對測微頭零位給予校對,如果存在誤差則需及時給予調節(jié),在此環(huán)節(jié)需將套管螺釘進行松動,利用扳手轉動給予調整,調整完成后續(xù)將其進行擰緊固定。(4)調節(jié)接長桿尺寸。利用內徑千分尺當中專用板鉗旋出長桿螺孔內的螺圈,取下壓縮彈簧,取出內量桿,零螺絲刀將紅色油漆封口區(qū)域禁錮螺釘進行松開,將釬絲桿插入對測頭小孔給予調節(jié),同時來回轉動測頭,保證內量桿尺寸精準度。
3.2.2 卡尺
測量長方形面積S所導致的不確定度主要因卡尺示值不準確所造成的。所以,需通過相同卡尺對長方形長與寬進行測量,在此過程中若測量點出現(xiàn)差異則會造成其長、寬示值出現(xiàn)偏差,其中長與寬直接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在處理過程中需給予重點關注。通過不同卡尺對長方形長與寬進行測量時,卡尺之間示值可能具有一定的誤差,兩個卡尺之間不具有相關性。除此之外,在具體測量時如果通過不確定度測量,其輸入量能夠自行選擇,則測量過程中需避免選擇不相同兩個量。因此,對靈敏系數(shù)不做考慮所計算而成的合成標準不確定度,結果具有顯著差異,結論無明顯不同。
3.2.3 其它
其它重點設備和儀器的計量,公司會請富有資質的第三方外部單位進行定期的計量和樣準。
3.3 選擇科學的測量方法
在測量過程中,需重視方法的科學選擇,在具體檢定過程中需通過不同的方法,有針對性的對產品進行測量,從而保證測量的結果準確度。測量方法對于計量檢定而言具有非常關鍵的意義,檢測方法對計量檢定質量而言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在計量檢定過程中需重視測量方法的科學性。在選取過程匯總,需以具體檢定狀況為基礎,并依次為依據明確檢測技術,從而建立完善的檢定體系,利用有效的測量方法完成計量檢定工作的有效開展。
3.4 與相關部門聯(lián)合,提升檢定人員素質
不管是個體經營或是質量檢測機關,原工作是企業(yè)內部最為基礎的單元,為了有效加強計量檢定相關工作的提升,可通過對計量檢定工作人員進行不定期階段性培訓和學習,通過此種方式來提升工作人員的基本素質。計量檢定其工作屬性復雜,其擁有科學性、法制性等工作特點。從事計量檢定的企業(yè)或者部門應通過招聘以及其他方式來實施人才戰(zhàn)略,盡可能多的招收一些有專業(yè)技能的技術性人才,真正的將計量檢定工作人員和注冊計量師進行有效結合,也可將計量檢定管理的工作內加入高水平的計量人員,通過此種方式來加強計量檢定工作的標準性。提升對計量檢定工作的管理和監(jiān)督,制定完善的計量檢定工作人員檔案。對計量檢定工作人員實施階段性考評。促進工作人員的水平有效提升,同時有利于檢定人員在工作和生活當中幫助自己加強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了更好的保證企業(yè)的長遠發(fā)展,需加強計量檢定工作的開展,同時加強人為因素影響,提高操作人員綜合素質以及專業(yè)能力,從而更好的提高計量儀器使用技巧,提高計量檢定水平,保證產品質量。
參考文獻:
[1]焦鐵.論計量檢定工作的標準化管理[J].中國標準化,2017(24):206-207.
[2]馬風東.淺談提高計量檢定工作質量的幾個方面[J].中國標準化,2017(12):106-107.
[3]龍穎.探討提高計量檢定工作質量的途徑與意義[J].中國戰(zhàn)略新興產業(yè),2017(20):159+161.
[4]劉曉軍.淺談提高計量檢定工作質量的途徑及意義[J].計量與測試技術,2017,44(04):122-123.
[5]阮元.計量信息管理系統(tǒng)的開發(fā)與設計[D].吉林大學,2016.
[6]呂妍.新形勢下優(yōu)化計量檢定工作策略分析[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6(15):297.
[7]林曉霞.計量校準與計量檢定區(qū)別辨識[J].中國質量技術監(jiān)督,2016(0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