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新征程中,黨中央就教育改革發(fā)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教育部也相應地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為我們新時代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實好國家的教育政策,是推進教育進一步發(fā)展的關鍵?!吨袊掠诽亻_設專欄,解讀教育的“頂層設計”,探討教育的“奮進之筆”,為教育更好發(fā)展助力。
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心中,維系著中華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tǒng)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fā)展繁榮而自強不息、不懈奮斗?!奔訌姁蹏髁x教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當前,全媒體在我國迅速發(fā)展,呈現(xiàn)無人不用、無處不在之勢。全媒體視域下,如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全媒體視域下愛國主義教育的特點
隨著全媒體的迅速發(fā)展,愛國主義教育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
(一)教育媒介:虛擬性和現(xiàn)實性共存
全媒體視域下,愛國主義教育媒介既可以是實體的,也可以是虛擬的。也就是說,愛國主義教育媒介已突破了實體性。當前廣泛使用的互聯(lián)網(wǎng),營造了一個虛擬的世界。教育主體不必一定要借助一定的現(xiàn)實媒介來開展教學活動,也可以通過虛擬的互聯(lián)網(wǎng)媒介實現(xiàn)互動。因為全媒體的出現(xiàn),原先被教師壟斷的信息傳播權被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關系遭受到?jīng)_擊,人與人之間的傳統(tǒng)教學也可以轉變?yōu)槿伺c機器之間的交互教學。全媒體使得每個受教育者都擁有了平等的學習機會,他們通過全媒體隨時隨地可以交流互動。
(二)教學資源:豐富性與個性化兼具
全媒體使得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更加豐富。門戶網(wǎng)站、APP應用、社交軟件等,共同構建了一個聲、像、畫、圖、文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多渠道的信息來源和多平臺的同步傳播,使得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全媒體找到適合自己需要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另外,全媒體平臺在進行信息推送時會兼顧用戶個人需求和閱讀偏好,將同樣一條信息按照不同用戶的個體偏好從不同渠道來進行傳遞,通過個性化推薦來提高用戶粘性。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根據(jù)用戶的多樣化需求進行個性化設計,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個體的需求。
(三)學習過程:開放性與便捷性統(tǒng)一
傳統(tǒng)的愛國主義教育囿于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而在全媒體時代,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者借助全媒體,就能不局限于學校、不局限于上課時間,可以在任何地點、時間進行學習。因此,全媒體視域下的愛國主義教育是開放的。除此之外,全媒體工具,特別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因其便攜性深受廣大學生喜愛,特別是在學習資料獲取上,與傳統(tǒng)媒介書籍相比,他們更傾向于使用這些移動終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便攜性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便捷性,學習者可以借助移動終端隨時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二、全媒體視域下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
全媒體為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便利,也帶來了挑戰(zhàn)。
(一)教育資源的真實性面臨挑戰(zhàn)
全媒體除了常見的文字和圖片之外,還包括視頻、音頻等可以通過傳感器進行信息采集的媒體格式。伴隨著“智能+”教育戰(zhàn)略的快速實施,原本具有邊界限制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單向確定式教學被超邊界限制的多點互動式教學所替代,多格式信息資源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作用下快速流動。在全媒體平臺上,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的傳輸和接收超越了國界和族群,所有個人或組織都可以隨時隨地自由地發(fā)布和發(fā)表見解和看法,所有個人或組織都可以運用各種媒體工具對人或事進行具有一定意圖的編輯加工和傳播。這就使得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真實與虛假交錯。如何迅速發(fā)現(xiàn)不真實的教育資源,及時引導受教育者辨明真假,這是全媒體視域下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
(二)教育評價的客觀性面臨挑戰(zhàn)
全媒體視域下,基于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廣泛應用和服務功能的空前強大,加之各種云課堂的應運而生,愛國主義教育不再是單純的線下教學,還擴展為線上教學,原本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隨之也產(chǎn)生了重大變化,以往只根據(jù)考試結果來衡量教育教學效果的單一評價體系已然不適應全媒體下的實際情況。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快速推進,所有教育資訊都可以隨時共享,所有教育活動都可以隨地開展,人人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主觀感受對教育教學進行反饋和評價。如何客觀對教育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是全媒體視域下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又一個問題。
(三)教育主體的媒介素養(yǎng)面臨挑戰(zhàn)
全媒體這一空前龐大的媒介系統(tǒng),正將社會的各類主體聯(lián)絡成為一個龐大的媒介網(wǎng)。在全媒體環(huán)境下,平等互動成為教學常態(tài),教育者必須重視受教育者的興趣和需求,這就要求教育者必須是熟練掌握微信、微博、QQ、視頻網(wǎng)站等全媒體宣傳工具的“多面手”,了解相關的網(wǎng)頁制作、視頻剪輯和圖片編輯等新媒體技術,深入研究受教育者感興趣的知識領域,結合受教育者成長規(guī)律,以受教育者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同樣,受教育者要主動利用全媒體進行學習,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這就要求對教育主體進行媒體素養(yǎng)引導,將提升對全媒體的認知能力和使用能力作為重點工作。在全媒體時代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升教育主體的媒介素養(yǎng),也是一項挑戰(zhàn)。
三、全媒體視域下愛國主義教育的轉變
當前,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準確把握全媒體的本質屬性,轉變教育思路。
(一)教育主體由知識傳授者向思想引領者轉變
在萬物互聯(lián)和信息傳播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全媒體對人的思想和行為影響深遠。思想是行為的先導,當前思想觀念對行為的影響程度遠遠超過了知識理論對行為的影響?;谌襟w的新特性,愛國主義教育早已不是以往的形態(tài),教育主體必須以“變”來應對,從最深處的價值觀教育著手,教育者由簡單的知識傳授者向思想引領者轉變,以幫助受教育者在信息洪流中能夠成長為理性的愛國者,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辯證的思維力。教育者還應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對虛無歷史、消解主流價值的錯誤思想言論,及時進行批駁和辨析引導。教育者必須深入、全面、系統(tǒng)地開展媒介素養(yǎng)教育,引導受教育者養(yǎng)成正確、科學、合理的全媒體使用習慣,使受教育者主動將全媒體作為傳播正能量、弘揚愛國主義的利器,自覺地與全媒體平臺上各類負面的、企圖動搖愛國主義理想信念的思想和行為作斗爭。
(二)教育方法由固定模式向“全媒體+”轉變
全媒體視域下,愛國主義教育應改變傳統(tǒng)說教式的教學模式,及時革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積極針對全媒體的新特征,利用各類媒體資源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構建“全媒體+愛國主義教育”的教育模式,主動順應全媒體對教育的要求,充分借助全媒體優(yōu)勢,在教學中有機融入多媒體,實施翻轉課堂,開展“智能+”虛擬現(xiàn)實互動教學等,加強課堂互動。教育者要聚焦愛國主義主題,創(chuàng)新方法手段,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使愛國主義教育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有情感、有深度、有溫度。教育者要借助全媒體豐富的傳播形式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借助全媒體矩陣式宣傳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受教育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強互動和反饋,讓受教育者在“全媒體+”的環(huán)境下,變被動的受教育者為主動的教育者,加快愛國主義內容的擴散速度,最終實現(xiàn)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評價由結果主導向過程主導轉變
在新時期,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吨袊逃F(xiàn)代化2035》提出了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即更加注重“以德為先、全面發(fā)展、面向人人、終身學習、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發(fā)展、共建共享”。這八大基本理念為全媒體視域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評價提供了思路。教育者應充分考慮全媒體輻射到愛國主義教育場域中的“全息、全效、全員、全程”特性的影響,引導青年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在樹立理想信念中不斷實現(xiàn)自我內在的升華。全媒體時代,評價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如何,我們應敢于摒棄以往教育評價系統(tǒng)中結果主導的“唯分數(shù)論”“唯結果論”傳統(tǒng),構建一套過程主導的評價體系,結合教育過程中的行為養(yǎng)成、價值塑造、人格發(fā)展和道德規(guī)范等變化對教育結果進行全面、綜合、系統(tǒng)的評價。此外,對于全媒體對愛國主義教育所帶來的影響,我們也應從結果導向轉向過程導向,看到其雙刃劍的影響,建立起一套主體明確、重點清晰、權責分明的教育監(jiān)督機制,以確保全媒體視域下的愛國主義教育朝著正確方向前進。
【陳薈芳,福州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團委副書記,講師】
責任編輯︱劉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