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君 陳勤 林毓君
摘要:根據(jù)高職專業(yè)學生特點,借鑒古典文論“言—象—意”的鑒賞要領,高職大學語文寫景抒情散文教學路徑的選擇擬包含三個緊密的環(huán)節(jié):即通過誦讀文字感受語言特色,品讀意象理解作者情感,悟讀文意把握文章主旨。
關鍵詞:高職;大學語文;寫景抒情散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22-0065-03
引言
散文是一種題材廣泛多樣、結構自由靈活、抒寫真實感受的文學體裁。寫景抒情散文文字優(yōu)美,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營造出或清新自然,或凄迷委婉,或平和沖淡等文學意境,讓讀者在品味吟詠中感受作者的語言文字藝術和人格氣質魅力,是高職大學語文教學中常見的散文類型。高職學生的培養(yǎng)應有別于其他層次的高校教育,首先需注重更多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知識素養(yǎng)和團隊精神,德技兼?zhèn)?,富有工匠精神。其次,高職學生文學基礎和鑒賞能力較弱,但他們思維活躍,對現(xiàn)代傳媒技術充滿興趣。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大學語文課堂多以老師講授為主,課堂的實效性和互動性較差,而現(xiàn)代網(wǎng)絡教學環(huán)境如課程平臺的利用,不僅可以促進師生互動廣泛深入,同時可以對教學過程進行全程采集,有利于教師課后反思整改,提高教學效果。因此,本文以筆者2018年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獲獎作品《聆聽冷雨,記住鄉(xiāng)愁》(余光中《聽聽那冷雨》)為例,針對高職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高職學生學情特點和現(xiàn)代網(wǎng)絡教學環(huán)境,以古典文論“言—象—意”即(語言、意象、主旨)的解讀路徑,結合“讀—品—悟”即(誦讀、品讀、悟讀)的教學方法,以期探析寫景抒情散文的教學。本教學設計作品的教學對象為學前教育專業(yè)一年級學生,他們已學習“意象”“象征”等概念,有一定的閱讀經(jīng)驗,信息化接受程度高;但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對文學經(jīng)典閱讀存在畏難情緒,鑒賞能力不足。專業(yè)要求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流暢的教師語言表達能力,能勝任幼兒教育。因此,提升素養(yǎng),鍛煉表達成為學前教育專業(yè)大學語文課程需完成的重要任務。
“言意”是中國古典文論的重要內容。儒家主張“言盡意”,但必須以“象”作為媒介。王弼《周易略例》:“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蓖蹂鲋鲝垺把浴焙汀跋蟆倍伎梢钥醋鳌耙狻钡墓ぞ撸哂钟兴鶇^(qū)別,尋“言”以觀“象”,尋“象”以觀“意”。由此可見,“言”與“意”之間的關系并非直接的,而是必須借助“象”這一中介。“意象言”之間的關系涉及作家的創(chuàng)作和文學作品的最終形成。因此,在文學鑒賞中,則可以溯洄從之,由言及象,由象及意。余光中《聽聽那冷雨》注重語言的錘煉,意象的捕捉,情景的交融,借雨巷聽雨,任情思散發(fā),訴說綿綿鄉(xiāng)情,既有多年漂泊他鄉(xiāng)的孤獨惆悵,又包涵著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殷殷深情。另外余光中十分注重散文創(chuàng)作需從古典文學中汲取養(yǎng)分,以充盈散文語言的表達,其《剪掉散文的辮子》曾言:“熟諳舊文學兼擅新文學,能寫一手漂亮的散文的學者,已成鳳毛麟角?!睘榇耍喙庵邢壬岢F(xiàn)代散文應講究“彈性、密度和質料”,即注重散文對各類文體及語氣的兼容與融合能力,在有限的篇幅內或一定的字數(shù)內增加美感,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注重文章字詞的品質”。因此采用“言—象—意”的解讀方法,結合“讀—品—悟”的教學方法,不失為寫景抒情散文的一種鑒賞教學路徑。
一、誦讀文字感受語言特色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較之其他類型的散文,寫景抒情散文更為注重語言的使用,文辭的修飾,用字用典的斟酌。《聽聽那冷雨》詩意纏綿,情意繾綣,借鑒疊詞和擇取古詩詞意象兩種方式,大量引用或化用古詩入文,如“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中國詩詞里‘蕩胸生層云或是‘商洛黃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難睹的景象”等等,用語自然貼切,意蘊豐富,使散文具有和諧悅耳的音樂美和古典詩詞的意境美。這不僅與余光中詩人身份分不開,更與余光中散文創(chuàng)作理想和散文改革理念分不開。誠如余老所言:“我的一生寫詩雖近千首,但是我的詩不全在詩集里,因為詩意不盡,有些已經(jīng)洋溢到散文里去了……一般散文作者都過不了感性這一關,無力吸收詩、小說、戲劇甚至電影的藝術,來開拓散文的世界,加強散文的活力……我嘗試在這一類作品里,把中國的文字壓縮、捶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拼攏,摺來且疊去,為了試驗它的速度、密度和彈性。我的理想是要讓中國的文字,在文泰名姝的句法中交響成一個大樂隊,而作家的筆應該一揮百應,如交響樂的指揮仗。”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為幫助學生了解課文“以詩入文”的語言特點,教師可于課前利用網(wǎng)絡課程平臺布置學生查找文中的詩詞并上傳,課中設計關于“雨”和“鄉(xiāng)愁”的“飛花令”詩詞游戲,活躍課堂氣氛,使用課程平臺投屏展示各組查找的詩詞作業(yè),師生共同補充遺漏的詩句,從而總結出文章化用詩句的方法和作用,初步體會文章和諧悅耳的音樂美感。為了加深這一審美體驗,教師可以通過名家范讀,自主誦讀,全班齊讀等方式引導學生體會。誦讀在古典詩詞的教學中十分常見,在散文教學過程中也必不可少,它有助于學生感知文章的語言特點和作者情趣,誠如朱光潛先生在《散文的聲音節(jié)奏》中提到:“聲音節(jié)奏在科學文里可不深究,在文學文里卻是一個最主要的成分,因為文學須表現(xiàn)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聲音節(jié)奏來表現(xiàn)……讀有讀的道理,就是從字句中抓住聲音節(jié)奏,從聲音節(jié)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氣勢或‘神韻”。
二、品讀意象理解情感內涵
“意象”是我國古典文論批評術語之一。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有云:“獨造之匠,窺意象而運斤”?!耙庀蟆钡母拍睿勺匪葜痢吨芤住泛屠?、莊。“圣人立象以盡意”,即要通過“象”來傳達“意”,這就是“意象”,即包含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
在《聽聽那冷雨》中,“雨”是核心意象,也是最為復雜的意象,承載著作者幾十年來的生命體驗和情感記憶,如“不過說到廣義,他同樣也是廣義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時代了”,其中的“春雨”意象承載著余光中少年時期的溫暖回憶和對故土的情思;“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窗外在喊誰”,這段余光中化用了南宋詞人蔣捷的詞作《虞美人.聽雨》,蔣余二人都經(jīng)歷了人生的大悲痛,前者是大宋遺民,后者是大陸移民,而余光中期間又經(jīng)歷了喪子之痛。雖時空相隔,但面對這凄冷的雨,二人內心都生發(fā)出悲涼之意。這悲涼不僅因為遠離故土,也因為夾雜著文人離開文化母體的疼痛,飽含著深沉的故土情結;又如“現(xiàn)在雨下下來,下在水泥的屋頂和墻上,沒有音韻的雨季……只剩下一張黑白片,黑白的默片”,此處的“默雨”意象飽含著作者對于聽不見雨聲的遺憾之情。現(xiàn)代建筑的建設,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破壞了傳統(tǒng)“聽雨”的意趣,這些都使作者產生“古屋不再”的失落心情和對古文明繼承的擔憂。因此教師可播放相關的段落朗誦視頻,營造或溫暖,或深沉,或孤獨的情境,引導學生快讀其中的關鍵句,比較品讀不同時期“雨”的意象特征,小組討論,體會作者不同時期的情感,從而掌握從意象中體會情感的解讀方法。對于較難理解的意象,如“冷雨”、“鬼雨”,教師可結合南宋詞人蔣捷身世和余光中散文《鬼雨》描寫喪子之痛的片段“南山何其悲,鬼雨灑空草。雨在海上落著。雨在這里的草坡上落著。雨在對岸的觀音山落著。雨的手很小,風的手帕更小,我腋下的小棺材更小更小。小的是棺材里的手”進行解讀。在意象的解讀中,教師可以通過觀賞視頻、小組討論,互文對讀,講解總結等方式,幫助學生進入文章情境,從身世境遇和文化兩個層面深入領會核心意象“雨”,從而理解作者情感內涵。
三、悟讀文意把握文章主旨
《說文解字》:意,志也?!睹娦颉罚涸娬?,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文之“意”可指作者的“志”,在文章中體現(xiàn)為思想主旨。文學散文雖結構自由靈活,運筆自如,不拘成法,但信筆所至之處皆緊扣文章主題和思想感情。余光中被稱為“鄉(xiāng)愁詩人”,但其鄉(xiāng)愁散文內涵與其他表現(xiàn)鄉(xiāng)愁散文大不相同,其除了表現(xiàn)對故土的思念,還有一種“文化鄉(xiāng)愁”情節(jié)?!堵犅犇抢溆辍分胁粌H有對故土的思念,更有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眷戀之情,如“驚蟄一過,春寒加劇”便是以中國古老的節(jié)氣起筆,“京戲的鑼鼓聲中太白和東坡的韻里”將思鄉(xiāng)之情寄托在對京劇的演奏方式,李白蘇軾詩詞的追憶里,“翻開一部《辭源》或《辭?!罚鹉舅鹜?,各成世界”對中文漢字的喜愛更是溢于言表,除此之外,文中還如數(shù)家珍地描繪了竹樓、山水,宋畫等中國古典文化的美妙,然而一些古老的意趣,如竹樓聽雨,瓦屋聽雨都悉數(shù)淹沒在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進程之間。誠如楊娟《論余光中散文的中國文化情結》所言:余光中的散文,既有懷鄉(xiāng)之情,也有憂國之思,更有一種今昔對照的寂苦之感,凝結著他對祖國文化的深深憂慮和以復興祖國文化為己任的濃郁之情。
在實際的課堂實施過程中,學生容易體悟文中的思鄉(xiāng)之情,但對其“文化鄉(xiāng)愁”的深沉內涵則體悟不多。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找出文中談及的中國古典文化類型,引導學生結合作者三個時期的聽雨感情,對作者鄉(xiāng)愁內涵進行小組討論。隨后教師播放“楊瀾訪談錄”余光中所言:“我的鄉(xiāng)愁不是同鄉(xiāng)會式的,不是某省某縣某村,因為鄉(xiāng)愁可以升華,或者普遍化,成為一個整個民族的感情寄托。鄉(xiāng)愁就不完全寄托在一個地理的某一個點,不僅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歷史的,可能說是歷史的鄉(xiāng)愁,文化的鄉(xiāng)愁,而且在中文,在中國語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從而理解中國文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里包涵著他對故土文化的眷戀、面臨文化失根的憂患以及對傳統(tǒng)文化的追尋。余光中先生深感文化于人的重要性,這是一個人的精神家園。這種鄉(xiāng)愁表達了中國文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和堅守,這其實是一種家國情懷。
《聽聽那冷雨》文采和情感兼具,是寫景抒情散文的精品,也是以提升素養(yǎng)為目標的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佳作。“言—象—意”雖是中國古典文論內涵,但亦可為此類寫景抒情散文佳作提供一種有效的解讀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文字感受語言特色,品讀意象理解作者情感,悟讀文意把握文章主旨。同時,教師還需針對高職專業(yè)學情特點,結合現(xiàn)代信息技術,如通過網(wǎng)絡課程平臺、視頻的情境浸入等,改變語文的經(jīng)驗教學、講授教學的狀況,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余光中.余光中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
[2]徐學.余光中傳[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
[3]郭紹虞,王文生.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2.
[5]朱光潛.談文學[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6.
[6]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孫昕光.大學語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8]徐中玉.大學語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9]張恩普.儒道言意之辯與中古文論言意理論[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10]孫文輝.《聽聽那冷雨》備教補丁[J].語文教學通訊,2013(4).
[11]楊娟.論余光中散文的中國文化情結[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4.
作者簡介:紀君(1988—),女,漢族,福建南平人,單位為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
陳勤(1969—),女,漢族,福建莆田人,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漢語教學。
林毓君(1975—),女,漢族,福建福州人,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