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穎
為提高水稻種植調控水平,挖掘增產潛力、提高產量、改善品質,促進我場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增強,推進我場水稻生產再上新臺階,結合我場實際情況制定水稻優(yōu)質、高產、高效最佳模式試驗方案。
1試驗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龍粳36,主莖11片葉,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數130天左右。需≥10℃活動積溫2350℃。
1.2試驗方法
設2個處理,并且與大田進行對比。插秧規(guī)格,寬窄行,行距20厘米、40厘米間隔,株距10厘米。水稻中耕要求,生育期中在株行間進行的表土耕作,水稻在分蘗期進行,一季作物約中耕3~4次。中耕深度應掌握淺-深-淺的原則,即作物苗期宜淺,以免傷根;生育中期應加深,以促進根系發(fā)育;生育后期作物封行前則宜淺,以破板結為主。
處理1,中耕
處理2,不中耕
處理3,大田對比
2結果與分析
2.1試驗地整地前、收獲后基礎地力水平
2.2試驗地氣溫、光照、降雨量等氣象條件匯總
2.2.1試驗地點2014年氣象條件
2014年無霜期為157天,活動積溫2756.4℃,今年的氣候因素, 4月份是播種和秧田管理的時期,平均氣溫7.5℃,降水量16mm;5月份氣溫逐步回升,5月平均氣溫達到14.1℃,降水量85.2mm;6月份水稻處于營養(yǎng)生長期,平均氣溫達到21℃,降水量70.8mm;7月份水稻正處于孕穗、抽穗關鍵期,溫度迅速回升,平均氣溫達到23℃,降水量為113.9mm為全年最高;8月份溫度也處于20℃以上,降水量達為43.7mm;9月份溫度逐漸下降,降水量80.2mm,利于水稻的后期成熟。
2.3主要農事操作和生育進程
2.3.1主要農事
2.3.1.1秧田管理
秧田管理嚴格按照《寒地優(yōu)質高產水稻生產技術規(guī)程》執(zhí)行。園區(qū)試驗棚育苗于4月10日播種,4月19日出苗,出苗整齊。
2.3.1.2整地
4月20日泡田,4月25日攪漿機攪漿,水耙輪耙平。5月5日整地結束。
2.3.1.3插秧標準
5月11日人工插秧,插秧規(guī)格為寬窄行,行距20厘米、40厘米間隔,株距10厘米?;久鐢当WC130株。標準達到:淺、勻、直、齊、密、滿。
2.3.1.4肥料管理
以葉齡診斷技術為依據,整個生育進程肥料施用情況如下:
施肥比例:氮肥按基:蘗:促花:?;ǚ蕿?:3:1:2的比例施用;磷肥全部用作基肥施用;鉀肥50%用作基肥,50%用作穗肥。
肥料品種:尿素(N 46%);磷酸二銨(N 18%、P2O5 46%);60%氯化鉀;噸田寶。
施肥時期:基肥在水整地時施用,氮肥用量為投入總量的40%,磷肥全部投入,鉀肥投入50%;蘗肥在水稻插秧后7-15天施用,用量為氮肥總量的30%;促花肥施用在7.5葉期,用量為氮肥總量的10%,鉀肥總量的50%;保花肥施用在10.1-10.5葉期,用量為氮肥用量的20%。
噸田寶:30~60毫升/畝兌水15~20千克拔節(jié)期(6月15~20日)和灌漿期(7月20~31日)施用兩次。
2.3.1.5水層管理
水稻在花達水插秧后及時放水扶苗,水深苗高2/3,以不淹沒秧苗心葉為準,以水護苗,以水增溫,促進水稻早返青;水稻返青后,進行淺水灌溉,保持水層3~5厘米,做到以水保溫,以水增溫,以增加水溫和泥溫,加快水稻分蘗;水稻進行晾田后進入間歇灌溉,灌3~5厘米水層后停灌,讓其自然滲干,直到無地表水,腳窩尚有淺水時,再灌3~5厘米水層,如此反復但減數分裂期不能缺水;水稻進入抽穗期保持水層3~5厘米,齊穗后由淺水層轉入間歇灌溉;水稻抽穗30天以上,進入臘熟末期再停灌,到黃熟期再排干。
2.3.1.6植保措施
本田除草:本田前期雜草防除:移栽前3~7天封閉除草,稻思達6克+10%吡嘧磺隆20克+30%芐嘧磺隆10克+阿羅津30毫升/畝,采用噴霧器兌水甩噴法施藥。
本田二次滅草:于移栽后15~20天進行用藥,阿羅津60毫升+10%吡嘧磺隆15克/畝,藥土法均勻施藥,保持水層5天以上。
本田防蟲:應該以預防為主,今年病害發(fā)生量小,在移栽后6月上旬用速可斃33ml/畝進行預防。
本田防?。喊ㄈ~瘟、穗頸瘟、鞘腐病、褐變穗及臟穗等。水稻破口期和齊穗期各用1次拿敵穩(wěn)15克/畝;紋枯病則在水稻拔節(jié)初期加噴施1次拿敵穩(wěn)15~20毫升/畝。
施藥方法為背負手動噴霧器噴液量20~30公斤/畝;機動彌霧機噴液量5~10公斤/畝,并配合農場航化綜合防治。
2.3.2不同處理對水稻生育期的影響
2.4不同處理產量分析
調查方法:成熟期取樣,每一小區(qū)取有代表性的10穴,測定每穴穗數、每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考種測產,對籽粒重量進行測定。
通過試驗數據調查結果表明,中耕的水稻比不中耕的水稻每平方米莖數、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都高,所以有增產了效果,增產比為2.1%。但大區(qū)示范比試驗都高,說明中耕對水稻的產量沒有影響,只要按照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進行栽培管理,水稻也有一定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