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 胡建次
[提 要]新世紀以來,中國傳統(tǒng)詞學評點研究的成績,主要體現(xiàn)在對傳統(tǒng)詞學評點的整體性觀照及對具體詞人詞作與詞選評點的研究等領域,它們從不同地塊有力地呈示出了傳統(tǒng)詞學評點研究的整體推進與學術貢獻。
[關鍵詞]新世紀;傳統(tǒng)詞學;評點研究;學術成就;述論
[作者簡介]金 鳳(1995—),女,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論;胡建次(1968—),男,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論。(云南昆明 650500)
新世紀以來,中國傳統(tǒng)詞學評點研究取得不小的成績。對傳統(tǒng)詞學評點的整體性觀照及對具體詞人詞作與詞作選本評點的研究等領域,都有諸多推進與貢獻。本文對新世紀以來的我國傳統(tǒng)詞學評點研究予以扼要述論。
一、對傳統(tǒng)詞學評點的整體性觀照
(一)對傳統(tǒng)詞學評點的通論性考察
在這一研究地塊,劉軍政、丁放、甘松、張曙光、胡建次、郁玉英、楊劍兵、胡端連等人有所論及。所出現(xiàn)論文主要有:劉軍政《詞集評點形式及其批評功能的實現(xiàn)》,丁放、甘松《中國古代詞集箋注、評點的演變及功能》,張曙光《經(jīng)學思想的嬗變與文學評點的視域生成》,胡建次《中國傳統(tǒng)詞學評點的承衍》,郁玉英、楊劍兵《論文學經(jīng)典生成的評點效應——以宋詞為中心》,胡端連《論評點之風對納蘭詞經(jīng)典化的意義》,等等。
其研究取徑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傳統(tǒng)詞學評點體例、方式及特點等予以論說,二是考察評點對于傳統(tǒng)詞作經(jīng)典生成的增值效應。
在第一個方面,如,丁放、甘松《中國古代詞集箋注、評點的演變及功能》一文認為,我國古代詞集的箋注與評點經(jīng)歷上千年的演變歷程。詞集箋注始于北宋時期,盛行于清代,其體例由單一走向綜合,其內容由普及性走向學術化。詞集評點,發(fā)軔于南宋時期,明代后期趨于繁盛,清代又有新的發(fā)展,評點的內容趨向豐富多樣,評點目的及性質由大眾化、商業(yè)化轉向文人化、專業(yè)化,甚至成為人們標榜詞學理論批評或切磋詞藝的手段。箋注與評點所發(fā)揮的功能,既有相同又有異別。箋注重在求真,側重于知識介紹;評點偏于審美感悟,更具個性特色。兩者共同構成詞作詮釋的重要內容。箋注、評點對詞集的傳播與接受、詞派的形成與發(fā)展等都顯示出重要的意義。[1]又如,胡建次《中國傳統(tǒng)詞學評點的承衍》一文認為,我國傳統(tǒng)詞學評點的承衍,主要體現(xiàn)在三條線索中:一是單一評點之體的承衍,二是選評結合之體的承衍,三是匯評之體的承衍。從整體來看,傳統(tǒng)詞學評點走的大都是“精評”之路,其與小說、戲曲評點中不時出現(xiàn)的任性發(fā)揮、隨意而至的“散評”之徑是有所異別的。[2]
在第二個方面,如,郁玉英、楊劍兵《論文學經(jīng)典生成的評點效應——以宋詞為中心》一文認為,評點對文學經(jīng)典化的建構有著甚為重要的意義。評點效應是指某人某作通過被評點,其思想與藝術涵蘊得到闡發(fā)或擴展,從而增強自身所具經(jīng)典效應,其影響空間擴大、傳世時間延伸。就宋詞而言,一般情況下,無論是正解還是誤解,無論是評點語辭、本事、名物還是解讀詞作內涵,它們都可以不同程度地促進詞的傳播與接受,提升詞作的經(jīng)典地位。其中,評點中的名句效應與名流效應更是特殊而具經(jīng)典效應的增值方式。因此,評點效應,對包括宋詞在內的文學經(jīng)典生成與建構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視的。[3]又如,胡端連《論評點之風對納蘭詞經(jīng)典化的意義》一文認為,納蘭性德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作品,清代文人對納蘭性德詞作的評點很多,其中序跋、詞話、詞選是三種最為典型的評點方式。這些評點,不僅為后人研究納蘭詞提供了豐富的資料,還引導著人們的閱讀方式與欣賞取向,推動其詞作經(jīng)典化的建構與累積。[4]
(二)對不同時期詞學評點的宏觀性探討
在這一研究地塊,曹明升、朱秋娟、沙先一、張仲謀、李有強、閔豐、范松義、劉深、沈松勤等人都有論及。所出現(xiàn)論文主要如:曹明升《清人評點宋詞探微》,朱秋娟《清初清詞評點的風尚成因與原生面貌》、《明代詞學評點綜論》、《論清初清詞評點的傳播意義》,朱秋娟、沙先一《清初清詞評點與詞學建構》,張仲謀《明代詞集評點的價值與特色》,李有強《廣陵詞壇詞學評點述評》,閔豐《選本評注與詞學軌式——論清代中期浙派師法的詞史意義》,范松義《明代詞集評點價值再探——以湯顯祖<花間集>評點為中心》,劉深《論清代常州詞派之詞選評點》,沈松勤《明清之際詞集評點的理論意義與認識價值》,等等。
其研究取徑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某一時期的詞學評點狀況予以概括論說,二是對具體時期某一詞學流派的評點予以考察,三是對具體時期某一地域的詞學評點情況予以探析。
在第一個方面,如,張仲謀《明代詞集評點的價值與特色》一文認為,明人的詞集評點,自清代以來多受譏議。其緣由,一方面是其詞集評點確有率意浮泛的缺失,另一方面則在于論者對于明代學術的成見所致。通過對明代20余種評點詞集尤其是對湯顯祖評點《花間集》,沈際飛批點《古香岑草堂詩余四集》及卓人月、徐士俊評點《古今詞統(tǒng)》等的考察,可以見出明人詞學評點特有的思維取向、話語方式與審美追求,其詞曲互證、以曲證詞的批評方式尤具特色,這決定了明代詞集評點獨特的歷史地位。[5]又如,朱秋娟《清初清詞評點的風尚成因與原生面貌》一文認為,清人評清詞是順治、康熙詞壇非常突出的文學活動現(xiàn)象,也是清詞復興的表現(xiàn)之一。清詞評點之風習是詞學復興與當代評點興盛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生成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刊刻者索評,二是友朋日?;ピu,三是社集、唱和群體共評。清詞評點除具自身所包含的批評性之外,還兼具文獻性、對話性、評比性與宣傳性等功能及特征。[6]
在第二個方面,如,劉深《論清代常州詞派之詞選評點》一文認為,清代后期,常州派詞人出于張宗立派、指示門徑等動機,在他們所編詞選中對詞作進行大量的評點。其評點大致有三種,即圈點、圈點與點評、點評。通過評點,常州派詞人將宏觀性的理論批評轉化為微觀性的引導示范。此外,常州派詞人在點評時,常常以主觀感覺或情感互往來印證其持論,其評點話語亦多為感性發(fā)揮與詩意解讀。常州派詞人借助這些評語進行自我標舉,有意識地推動了清詞的經(jīng)典化進程。[7]
在第三個方面,如,李有強《廣陵詞壇詞學評點述評》一文認為,清代廣陵詞壇的評點主要集中在《倚聲初集》與《國朝名家詩余》之中,體現(xiàn)出很強的當代意識。這兩部詞集中的評語,除體現(xiàn)廣陵詞人的審美趣味、藝術標準與印證其詞論主張之外,還具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通過比較《倚聲初集》與《國朝名家詩余》中的評語署名及具體內容,可以看出兩部詞集評語的傳承與接受過程。通過對鄒祗謨、王士禛、彭孫遹三家詞評語進行具體考察,可以見出《國朝名家詩余》中詞學評點由“取?!钡健叭〔钡淖兓厔荨8]
二、對詞人詞作與詞選評點的研究
(一)對詞人詞作評點的研究
在這一研究地塊,詹千慧、劉崇德、李俊勇、朱秋娟、楊傳慶、張宏生、鄧子勉、臺伶俐、蘭玲、張彩云、李惠玲、李睿、黃浩然、時潤民、路成文、和希林、杜慶英、胡永啟、彭玉平等人都有論及。所出現(xiàn)論文主要如:詹千慧《論評點資料對鄒祗謨詞學研究之意義》,劉崇德、李俊勇《詞學的寶藏:鄭文焯批校本〈清真集〉再現(xiàn)人間》,朱秋娟《彭孫遹詞評輯錄》,楊傳慶《鄭文焯批校〈樂章集〉研究》,張宏生《宏觀把握與微觀示范——從評點看朱彝尊的詞學成就》,鄧子勉《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李濂評批的〈稼軒長短句〉》,臺伶俐《論評點資料對董以寧詞學研究之意義》,蘭玲《鄭文焯批?!磯舸霸~〉研究》,張彩云《常州詞派之張惠言的清詞評成就述略》、《常州派詞論家周濟的清詞評成就述略》、《常州派后勁之莊棫、譚獻的清詞評成就述略》,李惠玲《新發(fā)現(xiàn)王鵬運、鐘德祥〈詞學叢書〉批注研究》,李?!蹲筝o〈念宛齋詞鈔〉及其評點的詞學價值——早期常州派詞人的詞史貢獻之再審察》,黃浩然《張惠言手批〈山中白云詞〉述論》,時潤民《上海圖書館藏鄭文焯批校宋和清真詞兩種》,路成文《論邵祖平的“詞心”說》,和希林《況周頤詞評輯錄》,杜慶英《譚獻〈篋中詞〉點評與碑學書風》,胡永啟《夏承燾詞籍評點的詞學理論和文獻價值——以〈天風閣學詞日記〉為中心》,彭玉平《況周頤批點陳蒙庵填詞月課綜論》,等等。
其研究取徑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就某一批評家對具體詞人詞作的評點予以輯錄或敘論,二是從某一詞論家的評點論說其所體現(xiàn)的批評特色及歷史價值等。
在第一個方面,如,蘭玲《鄭文焯批?!磯舸霸~〉研究》一文認為,1899至1911年之間,鄭文焯曾幾次批?!秹舸霸~》,以詞話的形式評鑒藝術風格、審定聲律、疏證典故與詞意、校勘詞作異文,顯示出他注重聲律、把批評靈感與實證方法相結合的??碧厣`嵨撵套⒅乜偨Y詞籍??崩碚撝熳嬷\,借鑒其??背晒c方法,促進了《夢窗詞》定本的形成與清末詞籍校勘之學的興盛。鄭文焯對吳文英詞深于寄托、空靈在骨的重新評價,進一步推動了清末時期詞壇對吳文英的推尚。[9]又如,彭玉平《況周頤批點陳蒙庵填詞月課綜論》一文認為,修訂與批點是學詞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清末民初時期,年輕人私淑名家習詞成為一種風尚,這也因此催生了改詞實踐及其理論言說的成熟。況周頤便堪稱其中的代表。今存況周頤批點陳蒙庵癸亥甲子年填詞月課,正貫穿了其改詞理論與實踐方法,在改字、改句、正律等基礎上,進一步就換意與提升詞格、詞境等作了多方面的示范。況周頤并在修擇之余以批點及專題論說等方式引導陳蒙庵詞學思想進境。況周頤對陳蒙庵填詞月課的批點,不僅是以個人方式努力延續(xù)舊文體的生命,也是當時舊文化陣營共同心愿的典型反映,顯示出濃厚的轉型期時代特征。[10]
在第二個方面,如,張宏生《宏觀把握與微觀示范——從評點看朱彝尊的詞學成就》一文認為,朱彝尊是清代前期最重要的詞學批評家之一。他針對明代以來的衰敝之風,提倡以南宋之詞為尊,給時人指出了新的方向。朱彝尊開始在詞壇嶄露頭角,其重要標志就是開始了詞學評點。他所評點的15家詞,陣容涵括三代,體現(xiàn)出對歷史的總結及對現(xiàn)實與未來的關注。他的批評思想有一個逐漸清晰的過程,特別是其離開揚州之后,開始有意識地宣揚南宋醇雅清空之藝術風格。他的評點往往針對具體作品細致生發(fā),因而能夠在批評實踐中較好地闡發(fā)其理論主張,進而給出可行的操作路向。[11]
(二)對具體詞選評點的研究
在這一研究地塊,吳文丁、李睿、張宏生、張靜、丁放、甘松、曹秀蘭、劉興暉、趙山林、郭娟玉、沙先一、秦敏、鄧子勉、劉珍妮、時潤民、譚凱蓉、朱志遠、方彥壽、葉曄、夏榮林、吳晨驊、胡建次、李雪平等人都有用力。所出現(xiàn)論文主要有:吳文丁《湯顯祖評〈花間集〉及其它》,李?!稄摹丛粕丶岛汀丛~則〉看陳廷焯詞學思想的演進》,張宏生《楊慎詞學與〈草堂詩余〉》,張靜《評點與詞話——楊慎評點<草堂詩余>與撰著〈詞品〉之關系》,丁放、甘松《〈草堂詩余四集〉的編選評點及其詞學意義》,曹秀蘭《論〈詞菁〉的詞學思想》、《論〈詞菁〉對清初詞論的影響》,劉興暉《選者之意的“隱”與“秀”——朱祖謀〈宋詞三百首〉的三次增刪及其圈點探析》,趙山林《試論湯顯祖的〈花間集〉評點》,郭娟玉《湯顯祖〈玉茗堂評花間集〉新論》,沙先一、秦敏《選詞批評與詞法示范——論許昂霄的〈晴雪雅詞〉、〈詞綜偶評〉》,鄧子勉《靜嘉堂藏毛戾手批〈宋名家詞〉》,劉珍妮《論俞平伯〈唐宋詞選釋〉選評特色》,時潤民《上海圖書館藏鄭文焯批?!椿ㄩg集〉原本》,譚凱蓉《〈花庵詞選〉中的評點初探》,朱志遠《萬歷本〈百瑝明珠〉非偽作辨考——兼論楊慎〈詞品〉與〈百瑝明珠〉的承傳關系》,方彥壽《黃昇〈花庵詞選〉新論——我國最早有評點的詞選》,葉曄《湯顯祖評點〈花間集〉辨?zhèn)巍?,夏榮林《〈花庵詞選〉選詞風格及詞評特色研究》,吳晨驊《尚雅重情,論開清代——略論〈蘭皋名詞匯選〉的詞學批評觀》,胡建次、李雪平《徐士俊〈古今詞統(tǒng)〉評點敘論》,等等。
其研究取徑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某一詞選批點的文獻真?zhèn)渭鞍姹厩闆r予以考察,二是從具體詞選的評點考察其所體現(xiàn)的批評觀念,三是從對某一詞選的評點論說其所體現(xiàn)的批評特色及歷史價值等。
在第一個方面,如,葉曄《湯顯祖評點〈花間集〉辨?zhèn)巍芬晃恼J為,湯顯祖《評點花間集》四卷,一直被認為是湯顯祖研究的重要文獻。但其中的署名湯顯祖序,有摘編前人詞論文字的嫌疑。其評語涉及詞源、名物、本事等部分,亦多襲自楊慎的《詞品》與王世貞的《藝苑卮言》。結合學界對楊慎評點《草堂詩余》及湯顯祖評點《艷異編》等的辨?zhèn)吻闆r,可知明萬歷閔映璧套印本中的評點造假頗為普遍,其作者應為閔映璧或其友人。[12]又如,朱志遠《萬歷本〈百瑝明珠〉非偽作辨考——兼論楊慎〈詞品〉與〈百瑝明珠〉的承傳關系》一文認為,《百瑝明珠》為楊慎在明代嘉靖年間所編詞選。它罕見有傳本。迄今為止,僅上海圖書館藏有萬歷四十一年刻本,其中有杜祝進序及曹楝亭、張竺孫、韓李卿諸家藏印。上世紀三十年代,趙尊岳將其刻入《明詞匯刊》,遂為目前通行本。張仲謀在《明詞史》中認為此書應不可信,序中所題“嘉靖朝蜀楊慎選集、萬歷朝楚杜祝進訂補”,或為“晚明人或即杜祝進的偽托”。作者通過檢索有關文獻,并考察杜祝進其人其事,認為萬歷本《百瑝明珠》確系承自原本,實非后人偽托。同時,楊慎的詞論著作《詞品》之成書,亦與選錄《百瑝明珠》詞目及評語有關。因此,《百瑝明珠》的文學史價值有待重新評價。[13]
在第二個方面,如,吳晨驊《尚雅重情,論開清代——略論〈蘭皋名詞匯選〉的詞學批評觀》一文認為,《蘭皋明詞匯選》是顧璟芳等人在清代康熙元年(1662)編選的一部明人詞選,附有多篇序文與大量的評點,構成內蘊豐富的副文本。它們與該書的選詞傾向、編選體例等要素一道,反映出編者尚雅重情的詞學批評觀念,體現(xiàn)了明清之際詞學觀念調和情感表現(xiàn)與雅正之求的過渡性特征。通過對《蘭皋明詞匯選》與《明詞綜》的比較,可以重估該選本在清代詞學演變發(fā)展中的價值。[14]又如,李?!稄摹丛粕丶岛汀丛~則〉看陳廷焯詞學思想的演進》一文認為,《云韶集》與《詞則》是陳廷焯在其前后時期所編撰的詞選,代表了他不同時期的批評思想。從《云韶集》到《詞則》,反映了陳廷焯詞學思想的演進及發(fā)展。另一方面,兩者又并非截然分開,《云韶集》不完全囿于浙派詞學思想所限,它也為陳廷焯后期編選《詞則》的內在轉變打下了基礎。[15]
在第三個方面,如,丁放、甘松《〈草堂詩余四集〉的編選評點及其詞學意義》一文認為,明代末年,沈際飛所編選的《草堂詩余四集》是“草堂”系列中的一種,其選詞范圍有超佚其它《草堂詩余》之處,反映出編者不同流俗的批評觀念與兼容并蓄的藝術趣味。沈際飛的詞學評點內容豐富,既有大量對作品的鑒賞,也有對詞體的辨析,還有關于詞學觀念的申說,融合前人觀點而不乏獨特之見。他將情感表現(xiàn)視為詞的基本體性,進一步彰明了明代詞學的“主情”之論。其標榜“比興寄托”之說以推尊詞體,實為晚明時期詞壇試圖提高詞體地位的有益嘗試,這些都顯示出重要的詞學史價值與意義。[16]
總結新世紀以來的中國傳統(tǒng)詞學評點研究,可以看出,其主要體現(xiàn)在對傳統(tǒng)詞學評點的通論性觀照與對具體詞人詞作與詞選評點研究等領域。其中,在第一個方面,主要包括對傳統(tǒng)詞學評點的通論性考察與對不同時期詞學評點的宏觀性探討;在第二個方面,主要包括對具體詞人詞作評點的研究與對具體詞選評點的研究。它們從不同地塊有力地呈示出傳統(tǒng)詞學評點研究的整體推進與學術貢獻,從一個領域標示出傳統(tǒng)文學評點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呈現(xiàn)出了傳統(tǒng)文學評點研究的興盛景象。
[參考文獻]
[1]丁放,甘松.中國古代詞集箋注、評點的演變及功能[J].復旦學報,2012,(5).
[2]胡建次.中國傳統(tǒng)詞學重要命題與批評體式承衍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3]郁玉英,楊劍兵.論文學經(jīng)典生成的評點效應——以宋詞為中心[J].山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
[4]胡端連.論評點之風對納蘭詞經(jīng)典化的意義[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4).
[5]張仲謀.明代詞集評點的價值與特色[J].江海學刊,2012,(1).
[6]朱秋娟.清初清詞評點的風尚成因與原生面貌[J].文藝研究,2008,(11).
[7]劉深.論清代常州詞派之詞選評點[J].廣西社會科學,2015,(5).
[8]李有強.廣陵詞壇詞學評點述評[J].詞學(第二十八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9]蘭玲.鄭文焯批?!秹舸霸~》研究[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1,(2).
[10]彭玉平.況周頤批點陳蒙庵填詞月課綜論[J].文藝理論研究,2019,(2).
[11]張宏生.宏觀把握與微觀示范——從評點看朱彝尊的詞學成就[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12]葉曄.湯顯祖評點《花間集》辨?zhèn)蝃J].文獻,2016,(4).
[13]朱志遠.萬歷本《百瑝明珠》非偽作辨考——兼論楊慎《詞品》與《百瑝明珠》的承傳關系[J].文獻,2016,(1).
[14]吳晨驊.尚雅重情,論開清代——略論《蘭皋名詞匯選》的詞學批評觀[J].北京社會科學,2018,(4).
[15]李睿.從《云韶集》和《詞則》看陳廷焯詞學思想的演進[J].中國韻文學刊,2005,(3).
[16]丁放,甘松.《草堂詩余四集》的編選評點及其詞學意義[J].文學評論,2009,(3).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