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天
說起工匠,這就讓我想起老家鄉(xiāng)村中的石匠、市匠、鐵匠、篾匠,他們聲名傳百里。完全靠聲譽吃飯。只要幕家想做啥,立馬想到附近村子在該行業(yè)的佼佼者。若是特別出名的,便以請到他做活為傲。我家說來也算是手藝之家。爺爺是篾匠,父親是市匠,而我卻是攝影匠。雖然代與代之間沒有相互繼承,但是在拓展的同時,卻繼承了兢兢業(yè)業(yè)的工匠精神,做啥都講求精益求精,以做到最好為目標(biāo)。
我爺爺是個篾匠。他的手藝在方圓百里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特別是他編的簸箕和甲籮非常出名。甲籮就是專供市匠背推刨、鋸子之類做市活工具的籮。爺爺做的甲籮做工非??季浚呈治恢?、籮的圓扁程度、外形以及用篾都非常講究。他常常將篾打開以后,分幾層取篾,在我的記憶里分為頭篾、二篾、三篾和篾青與篾黃,當(dāng)然有時不止取三層篾。這要看所做活計要求和竹子大小,不同的物件,取篾便不一樣。生產(chǎn)隊時期。父親常向生產(chǎn)隊申請出外搞副業(yè),其實就是出外做工?;貋砗蠼簧弦欢ǖ墓ゅX,生產(chǎn)隊再記工分分糧。每次父親背著爺爺做的甲籮出去,等轉(zhuǎn)來的時候,甲籮總被他的同伴紛紛要走,說做的太好了,好背且牢實。當(dāng)然,父親總舍不得。但又無可奈何的相分。由此,爺爺只得重做。其實,對于篾活,爺爺做得最好的,并不是甲籮,而是他編的大簸箕。我爺爺編的簸箕可以裝水,不漏,為此,在方圓百里,他編的簸箕名聲挺大,請他做簸箕的人家常常排隊。后來,他到了七十多歲,已經(jīng)走不動路,人家依然用馬來接他去做,當(dāng)然,這時候。人老手勁差,編的簸箕也就漸漸沒有原來緊密。爺爺發(fā)現(xiàn)后。便毅然決然停下。不再接活,他說:“活計做不好。丟臉?!本蜑榱四敲匆痪湓?,他放下了篾活。時間一晃,爺爺已去世近三十年,但是在附近村子,依然有人家保存著他當(dāng)年編的簸箕,并以此為豪。
后來,我出外的時間多了,見到的精巧手工藝品也挺多。記憶中,有次在曲靖非物質(zhì)文化展館見到會澤的斑銅壺手藝及馬龍咨卡彝族的火草褂,那火草褂是彝族群眾從山上扯來的火草捻成線后織成的。兩幣中產(chǎn)品當(dāng)時就讓我震撼了,認為皆是工匠精神的體現(xiàn)。他們做得很精致漂亮。由此成為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俗話說“行行出狀元”,只要認真。以工匠精神做事,前景都是一片廣闊,美永駐人間!我由衷贊譽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