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編自BBC 2019年11月19日
作者:布萊恩·勒夫金(Bryan Lufkin)
編譯:曹劼
幾年前臉書(Facebook)開始允許用戶在個人資料中添加一項“會說的語言”。
有件事一下子變得非常清楚:突然間,我認識的每個人都開始聲稱自己會說多種語言——盡管我以前從未聽這些人說過外語,哪怕是一個詞。
這一趨勢并非僅限于臉書的個人資料。這種個人資料的修飾已滲透到工作場所,出現(xiàn)在人們求職時。在領英網(LinkedIn)上和求職申請中,很多人都不假思索寫下了被自己極度夸大的外語能力。
但這會適得其反嗎?
當然,只要現(xiàn)代勞動力市場存在,簡歷中幾乎就一直充斥著善意的小謊言,這并不新鮮。在凱業(yè)必達(CareerBuilder)招聘網2015年對美國2000名全職招聘經理進行的一項調查中,56%的被調查者說他們發(fā)現(xiàn)應聘者在撒謊,比如夸大過去的職位和職責,甚至列出一所虛構的大學。此外,他們特別指出,63%的求職者在簡歷中夸大了某項技能。
Hloom是一家提供求職信和簡歷模板的公司,該公司對2000名招聘經理進行了另一項調查。調查發(fā)現(xiàn),應聘者簡歷上的第二大謊言是外語流利度,排第一的是畢業(yè)的大學,第三是學術專業(yè)。
那么,語言技能有什么特別,讓人們過度夸大其價值呢?
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沃頓商學院(Wharton)管理學教授施魏策爾(Maurice Schweitzer)將其歸結為一種他稱之為“彈性判斷”(elastic justification)的現(xiàn)象。他說:“人們夸大的一般都是很難劃清明確界限的事——語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p>
換句話說,如果你自稱是他家祿語(Tagalog)教師,這件事的真相就不像你的大學學位那么清清楚楚,比較容易蒙騙別人。
當然,對于翻譯工作或其他有特殊雙語要求的職位,可能會有一些測試,看看你聲稱的語言技能是否合格。
但如果你申請的是一份平面設計工作,并且想額外說明你會說一些西班牙語,那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人們在簡歷上撒謊的原因和他們在臉書這樣的社交平臺對自己的語言技能撒謊是一樣的。他們想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問題是,如果你在填寫申請的資歷時欺騙他人——不管你認為有多么微不足道——都會給潛在雇主留下非常糟糕的、難以消除的印象。
施魏策爾說,有些人甚至會在簡歷的興趣部分撒謊,如果他們在填寫簡歷時選擇填寫興趣愛好,他們甚至可能會夸大自己的愛好或專業(yè)才能,以表現(xiàn)自己,想給他人留下多才多藝或令人難忘的印象。
施魏策爾說:“語言的有趣之處在于界限非常模糊。如果我能在餐廳用意大利語點餐,在我自己看來,我可以自認為已精通意大利語——何為精通難以界定,正是這種模糊不清才顯得如此有趣?!?/p>
這種自欺欺人乍一看似乎對人無害,但一旦說謊者開始申請更重要的或公務職位,這種自欺欺人就會反彈。
施魏策爾指出,最近有一則新聞報道稱,美國佛羅里達州(Florida)眾議院的一名候選人謊稱自己上了某所大學——這顯然是捏造的,結果導致她最后退出競選。她聲稱自己畢業(yè)于該校并獲得學位,但校方稱并無其事。但她確實參加了畢業(yè)典禮,這就是為什么有一張她戴著帽子,身穿長袍的照片的原因。
這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彈性判斷。如果你和某方面成就拉上關系——比如把意大利語寫進簡歷,能在羅馬點意式烤面包——你可能會開始告訴別人,并且在某種程度上相信,你真的能說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語來自我吹噓。
但這種“判斷錯誤”,正如那位佛羅里達候選人遭到慘敗那樣,最終可能會對你造成巨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