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聊城第三中學)
整書閱讀不僅僅是熟悉文本內容,更是帶動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實現(xiàn)學生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強化學生聯(lián)想與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批判性思考與發(fā)展等,也在閱讀中強化審美意識。而這些都是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教育教學的著眼點是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和良好性格的塑造。整書閱讀讓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讓學生在閱讀中傳承文明,實現(xiàn)學生核心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這是篇章閱讀所不具備的閱讀教育價值。
書籍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閱讀能使中學生汲取更多的優(yōu)秀文化知識,擁有寶貴的精神財富。整書閱讀讓學生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識,更熟悉文本的歷史環(huán)境,社會背景等,整書閱讀強化學生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識,也帶動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發(fā)展。中學生通過閱讀去感受前人的智慧,繼承他們優(yōu)秀的精神遺產,在此基礎上做好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中學是學生性格塑造與習慣培養(yǎng)的關鍵階段,因此閱讀教學中也必須關注其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思,有所得,明白做人的道理,把握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等。而這得益于整書閱讀。閱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閱讀以精度為主,整書閱讀,宏觀把握,學生作為閱讀主體享有閱讀的主動權,閱讀不再是應付考試,而是基于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也以更加自主與積極的姿態(tài)去閱讀、去思考、去了解更多的文本知識,在整書閱讀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整書閱讀要求我們必須立足大局,宏觀把握,科學規(guī)劃,確保“心中有丘壑”。合理的閱讀文本選擇直接關系到整書閱讀的實效。其一,要確保整書閱讀文本必須契合高中語文教學的實際,確保文本閱讀能達到課堂內外溝通的目的,讓學生在文本閱讀中實現(xiàn)知識的融會貫通。如可以讓學生了解文學家的歷史生平,熟悉特定的文本寫作環(huán)境和背景等,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以《蘇東坡傳》為例,其講述的是散文詩歌大家蘇東坡的歷史生平,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作者,了解時代,深入學習其文學作品,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得益彰。其二,必須確保閱讀文本契合學生的閱讀實際。在激發(fā)學生興趣基礎上讓學生深入閱讀,整書閱讀,強化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成長體驗,如契合生命意識、成長歷程、親情友情等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短K東坡傳》敘述的蘇東坡豐富而起伏的一生,可以讓學生在與文本的情感對話中感悟蘇東坡波瀾起伏的人生。其三,閱讀文本選擇必須確保文本量適中,閱讀時間等問題。如果太長的鴻篇巨制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學習壓力,也影響閱讀的質量。300多頁的《蘇東坡傳》可以滿足不同閱讀能力的學生,精讀與泛讀結合,學生制定閱讀計劃,有條不紊地開展閱讀。做到這三個方面,基本保證整書閱讀的有效性。
整書閱讀忌將整本書放給學生,對于中學生而言,面對厚厚的一本書,可能產生懈怠感。而主題劃分下的主題閱讀讓閱讀分部分進行,突出閱讀的專題性,讓學生保持持久的閱讀熱情和興趣。而主題閱讀則引導學生基于專題,開展專題探討與辯論,讓學生自主搜集與專題學習相關的資料,補充閱讀文本知識,從文本中篩選出與主題相關的信息等,做好閱讀文本信息與語文知識的整合,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促使閱讀更為系統(tǒng)與深入。同樣以蘇東坡傳為例,將這本書和蘇東坡相關的詩文聯(lián)系起來,進行詩文專題閱讀。復習小學初中階段學過的蘇東坡詩歌《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初中課文中的《浣溪沙》《記承天寺夜游記》,聯(lián)系高中階段的《赤壁賦》等,著眼于蘇東坡整個生命歷程,讓學生熟悉其不同階段的成長體驗和寫作變化等。整本書閱讀被劃分為不同的專題,引導學生進行專題性閱讀,大大增強了閱讀的實效,也提升整書閱讀的實效。
整本書閱讀的最終目的是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和能力的提升,閱讀必須與思考,與寫作結合起來,讀寫練結合,讓整書閱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語文教學本身就是綜合性的,涉及到學習任務群建設、教學建議、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fā)等。閱讀教學中強化讀寫練的整合意識,斷章取義的閱讀和偶然的閱讀,往往效果并不明顯。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整本書閱讀的必要性,堅持整書閱讀的思路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閱讀實踐活動。在聽說讀寫的整合訓練中,讓整書閱讀取得實效。如《蘇東坡傳》閱讀教學,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閱讀策略,引入“我為傳主寫專訪”的學習任務活動。不再是被動地閱讀,讓學生在寫作訓練中強化對人物的思考,也達到轉化性寫作訓練的目的。中學生借助文本、網絡、課外書籍等其它資源,結合閱讀體驗,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也潛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寫作閱讀能力。變式閱讀策略的使用,讓學生以文本被動閱讀之外的其他視角深入文本。讀寫結合,中學生在文本閱讀與寫作中找到“代入感”,教師創(chuàng)設有效的閱讀與寫作情境,讓學生在思考與寫作中能關聯(lián)已有的語言經驗,身臨其境,技能融合,知識融合,素養(yǎng)融合,從而加深對傳主人物形象的理解。如《論語》閱讀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整書閱讀后,嘗試從自己的認知體驗,成長發(fā)展經歷的角度,寫一本屬于自己的《論語心得》,也可以讓學生選取論語中自己感興趣的段落或者句子,進行點評,增加鑒賞性與分析性的文字,讓學生同學間交流點評,學生只有深入,大量地閱讀文本,熟悉論語,才能有話說,有心得可以交流分享。而教師在整書閱讀中布置這樣的學習任務,寫作任務,讓學生讀寫結合,也不斷積累豐富的學習策略與學思記錄,使得整書閱讀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與小學初中階段顯著不同,如果說小學初中階段的文本閱讀是篇章性的閱讀,則高中階段的閱讀更側重整體性的閱讀,側重學生整書閱讀中綜合素質的提升。而整書閱讀對于高中生來說也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掌握整書閱讀的引導策略,巧妙地設置任務,進行專項主題劃分,確保閱讀教學中的心中有丘壑,讓學生循序漸進地開展整書閱讀,深入對文本的理解,積極拓展思考,讓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滲透到閱讀教學中,實現(xiàn)高中生文化素養(yǎng)的綜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