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蘭
弘揚傳統(tǒng)文化,宣傳孝道精神,是中學教育的使命,而只有將教師的言傳身教與語文課堂的孝道滲透相互結合起來,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初中時期正是青少年人格形成最重要時期。作為人類文明的傳播者,教師無疑是做好孝道教育的樞紐。如何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孝道教育呢?結合多年教學經(jīng)驗,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語文課里邊也有許多孝道教育素材,如唐代著名詩人孟郊的經(jīng)典之作,“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边@首詩為歷代華夏子孫吟詠傳誦?!度纸?jīng)》里有一句孝敬父母的話:“香九齡,能溫席?!敝熳郧迳⑽摹侗秤啊分懈赣H的行為,表達了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這些都為我們開展孝道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課程資源,在潛移默化中,孝道這一精神層面的文化元素,體現(xiàn)在字里行間,植根于學生們心里。教師如果只是干巴巴地對著課本照本宣科是收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除此之外,還可以采取典型引導、反面批評的教學方式滲透孝道。初中學生具有典型的英雄崇拜心理,我們應充分利用這種心理狀況,多講英雄實例進行正面引導。如我們可以講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講毛澤東主席的祭母文,講陳毅元帥給病中母親洗臟衣服做家務的實例。對于不孝順的現(xiàn)象也及時剖析,從反面進行否定,易在學生心理產(chǎn)生強烈的對比效果。如當下一些學生不認真學習,經(jīng)常違反學校紀律,使父母操碎了心;在家中以“小皇帝”“小公主”自居,對父母頤指氣使,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不尊重父母的勞動成果,貪圖享樂,生活上攀比,講究名牌;更不用說關心父母身體病痛以及父母艱辛等,這類現(xiàn)象比較司空見慣,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批評式點評容易在學生中引起共鳴,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中滲透孝道文化能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教育效果。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對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贍養(yǎng)等。
弘揚孝道文化不要說教,而要言傳身教。這需要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和廣大學生在傳承和弘揚孝道文化方面,從我做起,從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做起,踐行孝道、傳播孝道,用孝的心燈點亮校園,努力營造一個濃郁的孝道文化氛圍。
學校大力開展國學經(jīng)典誦讀活動。誦讀制度體現(xiàn)常態(tài)性。確保誦讀時間,保證“每天有晨讀,每周一大課”。誦讀目標是一天背誦一句格言警句,一月一次班級讀書心得交流探討,一學期舉行一次全校中華經(jīng)典詩文誦讀大賽。通過讀經(jīng)典詩句、唱經(jīng)典歌曲等形式,在全校師生中營造濃厚的誦讀氛圍。學校還組織學生辦起了《與經(jīng)典為友》手抄報,校園廣播堅持播放《感恩的心》《父親》等有關孝道文化的歌曲,這樣既起到教育學生的作用,也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
充分利用班會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班主任利用多媒體,按照文字、圖片等宣傳新二十四孝,重點學習“欣賞感恩”,讓學生明白孝敬父母要注意的一些細節(jié),愛父母,心里想著父母;行動上幫助父母,為父母分憂;努力學習,積極上進,讓父母高興。同時,學校更加注重孝道文化環(huán)境的建設。走進校園,隨處都會感受到濃濃的孝文化氣息。以“孝”為主題的大幅宣傳畫、“孝行天下”“百善孝先行”等經(jīng)典格言牌板隨處可見。學生們通過孝道教育,理解了父母的辛苦,能主動為父母分憂,進而增強了責任感。在此基礎上,學校開展了“最美孝行少年”評選活動,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知孝行孝的先進典型。他們現(xiàn)身說法,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孝道課的家庭作業(yè)可以不是書面的,完全可以讓學生付諸實踐。例如,要求學生幫父母做一兩件家務活,或陪同父母干活,或協(xié)助父母帶弟弟妹妹,要讓他們體會父母的辛勞。同時還可要求學生給父母泡茶,打洗臉水、洗腳水,給父母捶捶背等,讓他們懂得對父母的關愛是必需的。這類作業(yè)布置下去后,一定要聽學生的情況反饋并進行點評,對做得好的給予充分鼓勵。教師要讓他們明白對初中生而言搞好學習、鍛煉好身體、遵紀守法是他們對父母最大的孝順,體恤父母、關愛父母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很多與孝道有關,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都是如此。春節(jié)民間往往有祭祖活動,清明節(jié)上墳緬懷先人,中秋節(jié)講究家人團聚,重陽節(jié)敬老、訪老。要鼓勵學生積極隨同大人參與這些活動,讓他們在這些活動中受教育。這些活動的教育效果比老師在課堂上的講授更加生動,更有說服力。
總之,在常規(guī)教學中,教師要自覺轉變教學觀念,優(yōu)化知識結構、提高自身修養(yǎng),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滲透中華孝道文化,自覺做孝道文化的傳承者、示范者。不僅能讓學生們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為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