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玉,曲艷紅
(佳木斯大學,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變革與發(fā)展,信息傳遞速度大大提高,信息量不斷增大。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各行各業(yè)都與大數據結合,積極利用數據統計信息不斷促進自身發(fā)展。與此同時,人們的思維也得到了拓展,信息共享時代,資源不再難以獲得,這不僅促使信息行業(yè)發(fā)展發(fā)生了變革,也對傳統學習方式產生了很大沖擊。
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比較靈活,除了課堂授課外,大學生的課余時間較多,故而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自學。在日新月異的時代發(fā)展中,很多知識不再可以保持一成不變,大學生需要不斷獲取最新的知識以緊跟時代步伐,提高自身競爭力。大數據時代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取最新的具有方向性和針對性的學習資源,不斷更新思維,拓寬思路。這將改變傳統的主要從課堂獲取知識的較為單一的學習途徑,大學生將通過各種不同的渠道進行學習,獲取前沿性的知識。這也將改變其學習方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攝取,從模仿到創(chuàng)新,從不質疑到批判性學習,這將提高大學生學習的能力,拓寬其學習思維,為大學生發(fā)展提供更多的機遇。
大數據帶來的教育系統的改革,這種改革是具有顛覆性的。通過大數據,可以將原有的面對面教學,轉化為視頻教學、在線學習等多種教學方式;與此同時,大數據同樣可以豐富傳統教學,為傳統教學注入新的能量。大數據不僅為教學者提供一定的便利與變革,而且也為大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便捷和發(fā)展。
大數據時代帶來的學習方式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突出表現在學習的物質條件上,在傳統學習中,大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依賴于課本,在查找資料時則去圖書館等地。但是,大數據時代下,大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快速、準確到自己所需要獲取的信息,這不僅提高了大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也提高了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可以說,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教學和學習都產生了深刻的變化。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這幾十年中,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及靈活運用,使互聯網技術更加便利地出現在生活中,造福全人類?;ヂ摼W技術不再同以往的技術,服務對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的深度和廣度都為人類思維方式的發(fā)展提供了基礎。在未來,人們將會產生越來越多的數據,人類真正迎來“大數據”時代。但是,大數據環(huán)境下人類的生活方式并不是突變性變革,而是漸變性的。在大數據環(huán)境下,大學生學習方式也是逐漸變化的,這種潛移默化的變革通過時間逐漸滲透,并且從各方面改變大學生的學習方式?,F在,“大數據”時代已經不再是新的概念,所有人都在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中逐漸接受了這一概念,并且肯定了這一概念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大數據環(huán)境下,不僅僅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樣也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數據的獲得與收集方式等,讓大學生真正明白客觀、真實數據對研究的重要性,并且在論證自身觀點時,懂的利用最新的、最準確的證據。除此以外,大數據的發(fā)展同樣有利于提高了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可以更加便利的進行自我學習,例如按時完成每天的課時作業(yè)及安排。雖然,這種變革不是立竿見影的,但是進行這一方面的研究將有利于大學生在未來的學習過程中,更加適應大數據時代,并且也有利于教學者根據學生方式的改變及大數據時代的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教學內容。
傳統的學習方式主要是指課堂面授教學,學生從教科書和教師兩個方面學習知識,一般指的是不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傳統的學習方式中的學習內容、學習模式較為單一,課堂缺少活力,課外知識拓展較少,學到的知識較為有限。常規(guī)不變的教學模式,通常會使得學生覺得課堂較為枯燥,課堂氛圍較為沉悶。但隨著科技發(fā)展,課堂授課方式引入了一些新的形式,如用多媒體幻燈片進行授課,雖然引入了圖片、音頻等視聽信息,但是教學內容仍是圍繞教學課本以內要求,課外延伸很少,理論和實踐較為脫節(jié)。在這種學習方式下,學生主要扮演的角色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教師是唯一的信息傳授者。
在大數據環(huán)境下,信息高度共享,學習資源較為豐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學習,通過互聯網平臺搜集感興趣的資料,從而進行拓展學習,更容易激發(fā)學生興趣。在課堂上,教師也可通過互聯網資源與學生們共同探討學習前沿知識,讓學習變得更加便捷,課堂氛圍更加融洽。
但大數據環(huán)境下信息共享也包括一些虛假、錯誤、無用的信息,這就要求學習者批判性地看待信息,學會甄別真假,積極思考來獲得有效信息,這樣才不會因為虛假信息而阻礙自身發(fā)展。故而也可看出,大數據下學習者主動去獲取信息需要一定的判斷力,這種學習方式更適合已經有一定知識儲備和判斷力的學生,而不完全適用于低齡學生,故而這種學習方式與課堂學習相輔相成是十分重要的。
大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不會像中學以前有老師嚴格的監(jiān)督。這使得學生在學習上很大程度上靠自己。這就要求大學生真正認識到學習的意義并愿意去主動學習。
同時,大學是校園與社會的連接點,是為今后工作所做出的準備,大學更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而非理論知識的記憶,只有拓寬思維,學以致用才能真正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能力。故而在這個階段,大學生不僅要學習理論,更是要將理論深入思考并加以實踐,真正做到學有所思,學有所獲。這時候教師的角色更偏向于一個引領者,學生需要自己找到學習資源并加以拓展,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此外,大學學習時間相對更加靈活,學生有自行安排課程的機會,可以更好地對時間加以規(guī)劃,以更加高效地學習。前文提到大數據下的自主學習要求學習者能夠對信息的優(yōu)劣做出判斷,大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較為成熟的判斷力,因此才可以進行大數據環(huán)境下的自主學習。
探究性學習指的是大學生通過發(fā)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例如,選擇一些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大學生應學會搜集信息和分析信息,歸納和總結信息的能力。探究性學習與今后大學生的工作實踐相接軌,培養(yǎng)其主動發(fā)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探究性學習更加自由,不讓一定的學習方式禁錮住學生的思維,而是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進行鼓勵式學習和創(chuàng)新型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分享,拓寬思維。
大數據環(huán)境下,大學生面臨的學習問題更加復雜,在未來的工作中需要更多的能力素質去匹配。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經常要走上具體工作崗位實踐,這就要求大學生將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對今后的工作有所了解和準備,同時也是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所用的能力。
在傳統學習模式下,人們學習往往是集中式的課堂學習,一名老師為一個班級的同學授課,而課堂時間有限,只能照顧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程度,無法顧及學習成績較好和較差的學生,無法因材施教,使得一些學生不能理解老師所教難度而另一些學生則無法通過課堂得到足夠的知識。同時,在教學方法上,老師也會按照大多數人習慣接受的方法,學生基本沒有機會選擇教學方法,使得一些學生難以適應教師的授課方式而學習效果不理想。此外,課堂時間通常是固定的,學生無法根據自己的生物鐘選擇高效學習的時間段進行學習,使得一些學生難以在課堂上集中精力。
大數據環(huán)境下,信息高度共享,這給大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學習資源,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和學習感興趣的知識,但這要求了大學生有良好的自學能力和較為成熟的信息甄別能力,能夠合理利用大數據環(huán)境提供的機遇,而非被無效信息困擾。此外,學習時間,學習方式更加靈活多樣,學習變成了一件更加自由的事,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規(guī)劃靈活安排學習時間,做到高效學習。但也要求大學生一方面要培養(yǎng)自學能力,如根據教室布置的任務做出適當拓展,自己提出問題并查閱資料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大學生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計劃,并嚴格執(zhí)行,培養(yǎng)自己自律性。這不僅是對其學習能力的要求,更是對其綜合能力的要求。
在傳統學習中,學習通常是一件獨立的事,學生們各自獨立學習,而不與人分享學習收獲。這種學習方式通常會有以下的問題:首先,學習效率較低,無法通過交流及時解決思維障礙,可能會花費更多時間;其次,學習成果僅停留在自己思考的層面,無法通過交流產生新思路新想法;此外,在傳統個體學習中,學生更注重競爭而很少合作,無法培養(yǎng)協作能力。
合作學習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教會大學生學會與人配合共同達成某種目標。大數據環(huán)境下,人們之間的交流更加便捷,故而小組線上合作形式被廣泛應用到大學學習中。合作學習更加便捷,通常情況下,教室布置一個課題內容,小組中各個成員共同搜集整理資料來解決問題,這要求小組內分工明確,并在線上及時交流所思所想。雖然傳統學習模式也有合作學習,但是在大數據背景下,小組成員的思維不僅是各個同學思維的交流碰撞,更結合了網絡上的各種信息資源,小組成員可以更高效地進行討論并通過線上的各種通信工具及時討論,效果更佳。
在傳統學習中,學習更注重理論的記憶,教材內容較為刻板,枯燥,且部分內容實踐意義不大。教材更新周期較長,許多新的前沿知識無法及時穿插到教材中,而教學更大目的是應試,故而學習的理論實踐性較低。同時教師單方面?zhèn)魇?,學生單方面接收,學習缺乏創(chuàng)新性,是一個被動學習的過程,很難拓寬學生思維,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但步入社會后,很多知識和能力都是要靠學生自身去學習獲得,學生可能很難從被動接受的模式中很快轉變,難以短時間內適應工作需求。
在大數據環(huán)境下,多種學習資源很容易被獲得,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實踐經驗的資訊、視屏,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對知識的應用有更深入的理解。但這并不意味著理論的學習并不重要,恰恰相反,實踐是基于理論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理論學習,只談實踐便是空中樓閣。
在傳統學習中,教師主要扮演一個傳授者的角色,學生多是被動接受,課堂模式通常是教室自己講課,學生記錄和傾聽,很少有提問和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學習較為被動,教師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模式下,教師往往更多會傳授書本范圍內的知識,而不會帶領同學們進行拓展探究,學生很少去思考教學范疇之外的內容,思維更容易僵化。
相比于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大數據環(huán)境下,學生多采用探究性學習,這種學習方法更為開放和創(chuàng)新,擴大了學習的邊界,積極與實踐相結合。大數據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大學生通常會被布置一些課題調查,通過查閱資料、做問卷調查、參與社會調研等方式,學生可以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種學習模式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吸收和轉化知識,提高自身綜合能力。
大數據環(huán)境不但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為企業(yè)提供機遇,更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大學生可以借助網絡資源,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與他人團結協作,真正做到思維的開拓,能力的提升。大數據環(huán)境在為學生的學習方式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方向的同時,也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挑戰(zhàn)。能否在自主學習中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和自律性,能否在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甄別是大學生能否利用好大數據環(huán)境下更為高效學習的關鍵。綜上所述,大數據環(huán)境下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新時代下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能滿足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若大學生能有效利用資源,將大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對今后的發(fā)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