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 710021)
文藝理論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中指出:“藝術為了使人感受事物,它的技巧就是使對象變陌生,增加感覺時間的長度,延長審美目的。”通俗地說,他所提出的“陌生化”理論即為“使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例如在日常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通過采用一些創(chuàng)新的藝術技巧與方法,令描述對象不拘泥于長久以來的刻板印象,使它脫離常態(tài)而展露出新奇的一面,改變讀者原已形成的思維模式,延長讀者的審美過程?,F在看來,“陌生化”技巧不僅可以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也可以用于電影的創(chuàng)作。201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語》便是打破了以往常規(guī),在主題與敘事兩個方面都適當運用了“陌生化”技巧,為觀眾帶來了新的觀影體驗。
電影的主題是影片的中心內容或獨特的關注點。《水形物語》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的美蘇冷戰(zhàn)期間,在政府實驗室工作的女清潔工艾麗莎與實驗室里關著的魚人之間展開的魔幻愛情故事。
這原本是一個與《美女與野獸》《金剛》等影片相似的愛情故事,但《水形物語》用“陌生化”的手法為觀眾構建了一個嶄新獨特的愛情主題——愛就是愛,無關其它,愛就是愛情本身,相互解救,在本能中永恒。具體表現為,講述人獸戀的大部分影片的女性角色都是由公主定義的女性美展開對愛情的探索,《水形物語》反其道而行之,影片強化了艾麗莎一無所有的“邊緣人”身份屬性,增加了她對自我完整性的認知需求。在男女主人公由殘缺走向完整的同時,片中的同性戀鄰居、黑人閨蜜、被組織排擠的科學家都為了他們的愛情做出了不同程度的犧牲,這些人從不理解到理解再到幫助的過程,凸顯了愛情的偉大,也讓觀眾領悟到了這種凄美愛情的本真。這種表現手法也為觀眾與作品間的距離保有一段留白——作為觀眾,在看到這些“邊緣人”用自己的善良與冰冷的強權世界做抗爭的同時,更加能體會到影片所要表達的愛情。另外,導演塑造的鄰居角色對同性愛情的無奈,也大大加深了影片所要表現的愛情主題。同性愛情的存在,一方面是豐富而且雜糅的,吸引了觀眾的眼球;另一方面,它是純粹、單一的,因為觀眾的參與,它的深度被增加,情感也變得獨特起來。它的存在也暗示了社會的弱勢群體對于強權的藐視和挑戰(zhàn)。正是由于這種審美價值的凸顯,影片在主題上成功吸引住了觀眾的眼球,在同類電影中脫穎而出。
在文學作品中,不同的敘事結構會呈現出不同的表達效果。什克羅夫斯基認為:“讀者想要理解作品的意義,需要依靠想象等方法把故事中所呈現的非邏輯的場景和細節(jié)拼接起來,構建起非時間的故事框架”。與文學作品類似,電影也是以敘事為主的藝術,《水形物語》將“陌生化”的體驗帶入了敘事結構中。
首先,影片以橫跨了兩個平行世界的第一人稱形式,展開了全知視角下的敘事。這種平行式的多線結構展現了影片“回憶型”敘事的獨特性,以男主角回憶女主角展開敘事為影片帶來了一種真實感,為故事構建起了一個新的時間框架,打開了觀眾對于女主角艾麗莎生活的好奇,引起了觀眾的審美期待。其次,影片使女主角艾麗莎與魚人的愛情脫離現實世界中的一般規(guī)律,最終不可置信的成功了。這樣的敘事結構又將人與非人之間的隔閡消除,給觀眾帶來了一種“距離感”,即“我所想的竟真的能如我所愿”。因此,影片的審美體驗被拉長,觀眾的好感度也得到了提升,以至于影片所傳達的豐富信息,既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諷刺,也為生活中不如意的人們帶來了一絲希望。這些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以平行式的多線結構來講述,加深了故事的童話感,也給影片打上了獨特的標簽。
(1)畫面語言
畫面語言的“陌生化”是指,呈現在觀眾面前的畫面應該是他們所熟知的,但又與平常不同,能讓觀眾能感覺到新奇并從中引發(fā)思考。
首先,影片中的人物形態(tài)令觀眾印象深刻?!端挝镎Z》中的魚人長相丑陋,從熒幕畫面上來看,它不符合大眾審美。它脫離了傳統(tǒng)魚人的俊美外型,身上覆蓋著綠色的鱗片,上岸后身體逐漸潰爛、掉麟,這些畫面使電影失去了很多視覺美感,顯得非常突兀。但也正是由于這樣才形成了一股“吸引力”,在觀影過程中觀眾不禁會思考,如此丑陋的魚人竟然也能聚焦在導演溫柔的鏡頭下發(fā)生如此浪漫的愛情故事。此外,影片還在同一畫面中拉大了人物之間的距離,以此來增加故事的戲劇性。例如,艾麗莎體型嬌小可愛,長相出眾,魚人則體型巨大,長相怪異。美女與丑陋的魚人在同一畫面上形成的強烈視覺反差,增添了觀眾對故事走向的好奇。
其次,鏡頭的設置帶給了觀眾“陌生感”。《水形物語》在展現情感戲份時,沒有用正反打的常規(guī)鏡頭,觀眾可以從艾麗莎的主觀視角看到魚人在受到艾麗莎帶著愛意撫摸時的眼神變化。然而,導演卻沒設置魚人的主觀鏡頭,觀眾沒有從它的角度看到過艾麗莎沉浸在愛情里的模樣。影片這樣的安排,在敘事鏈中暗喻了人物的“殘缺”,特殊的鏡頭設置也使得它更加凸顯出自己的風格。
最后,色彩也承載著敘事功能。綠色原本是生機與希望的象征,《水形物語》卻賦予了它以壓抑、怪異的意味,帶給了觀眾些許“陌生感”。導演構建了一個水鴨色的童話世界,給予了觀眾浪漫的視覺體驗。影片開始,艾麗莎穿著暗綠色的大衣,她家中淺綠色的枕頭、深綠色的毯子以及冷色系的生活場景不僅暗示了她壓抑的生活狀態(tài),也暗示了故事發(fā)生的冷戰(zhàn)背景。在艾麗莎與魚人相識相愛后,她換上了紅色發(fā)帶、紅色高跟鞋和紅色外套。紅色成為了艾麗莎對愛情和生活的向往,見證著她的改變。影片最后,受傷的艾麗莎在魚人的神奇力量下得以重生,水中紅色高跟鞋的脫落也象征了死亡和新生。導演對于色彩的大篇幅運用強化了影片的敘事基調,增加了影片的童話效果,使觀眾更好的融入到了影片的氛圍中。
(2)聲音語言
聲音語言的“陌生化”是通過改變語言習慣和語法規(guī)則,使語言變型,創(chuàng)造出含有陌生化元素的特殊語言。
語言是電影情感的交流方式,這里的語言不僅僅指的是角色自身交流的語言,還包括聲音的質感、語速急緩、肢體語言等等。《水形物語》打破常規(guī),弱化了女主角艾麗莎的語言功能,將她設定為啞巴,只通過她無聲的手勢來展開人物間的對白,進行故事的敘事。影片中女主角艾麗莎對于魚人的情感可以通過她的臉和肢體表達中見到。艾麗莎的表達借助了手語,手語在某些情況下,需要她的同伴再翻譯成有聲語言。這種語言缺陷的設定使同性戀鄰居和黑人女同事承擔了輔助敘事的功能,由此他們成為了愛情行動的助攻,更是在側面見證了愛情的偉大。無聲的語言帶給了觀眾新奇感,而艾麗莎也詮釋出了一個孤獨患者的狀態(tài),她與世界格格不入的間離感,也恰到好處的吸引住了魚人,吸引住了觀眾群體。兩個在語言上有缺陷的人在一起后獲得了心靈的救贖,成為共生,距離感的縮小,伴隨著故事的展開。由此,影片對聲音語言賦予“陌生化”的體驗從側面使得情感更加動人。
從美學的角度來說,觀眾往往是需要新鮮感的,因為他們對于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景象會出現審美疲勞,常常會忽略美的存在,而“陌生化”技巧的關鍵就是拉大表現者與接受者之間的距離。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水形物語》適當的運用了“陌生化”的技巧,拉開了電影與觀眾之間的審美距離,給觀眾帶來了審美期待,也因此受到了大眾的喜歡,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殊榮當之無愧。